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疗纠纷防范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8-07-24黄河
黄河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纠纷防范教育,做到医疗风险防线教育关口前移,其主要包含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塑造,加强医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意识,增强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等路径。
关键词:医学生;医疗纠纷防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75-02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与患方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高等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防范教育,这是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毕业初期的工作中有效规避医疗纠纷的必要手段,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与医风
良好的医德与医风是从医者的最根本操守,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对于医学生来说,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首先是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医学院校还存在重视专业课程教育,轻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包括部分医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把专业课程学好就行,逐渐形成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医德与医风教育应贯穿其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学习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各高等医学院校除了开设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医德与医风培育课程。例如中医药院校应着重从传统文化与医德思想入手进行教育,凸显“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精神。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故著《千金方》。专业教师在教授《千金方》内容时,除了医疗技能,也要引导医学生理解其诊疗精神。各高等医学院还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联系设立医德与医风培育的教育基地与合作单位,把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
在实践学习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应注重“身教”的作用。临床实习中,带教医师、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对医学生不仅指导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以身作则,展现优良的医德与医风。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持续推进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还存在拜金主义、关系主义等问题,这些对医学生正确的医德医风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曾有一名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他在课堂教学期间绞尽脑汁、苦口婆心地宣传优良的医德与医风,结果有学生在临床实习时轻而易举地就被问题医师带偏了,其根源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红包而已,受此影响的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多半要栽跟头。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相关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的鉴别与监督能力,保障医德与医风教育的连续性。
课堂教学时期与临床实习时期处于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医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和临床认知,医德与医风教育也应把握特点,采取不同的侧重手段,以达到内容和方式的互补,保证医德与医风教育的完整性。
二、加强医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注意培养法律意识
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目前我国与医疗纠纷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法规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以及各类地方性法规,让医学生知法、懂法、用法,这对高等医学院校相关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适时地对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最清晰、最及时、最全面的解读。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分析阐明该条法律的基本要求,让医学生明白自己的临床操作的规范做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利于保护患者的权利,对患者进行更加规范的诊疗,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避免在进入临床学习及未来工作中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积极引导医学生对相关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例如:在2017年9月,一篇名为“老婆宫外孕要死了丈夫却不让手术?医生果断报警110救回女子一命!”的文章引起网友热议。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医学生对此事进行集体讨论和情景模拟,引导医学生们进行思考:一名宫外孕女子急需动手术,但其丈夫拒绝签字并辱骂医务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做?现实中,该科室医务人员拨打110报警,在民警抵达后迫使患者丈夫同意手术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终于使手术得以手术,你们作为医学生,认为此举是否妥当,有没有可能尝试其他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如果真的处于极端情况下,得不到家属签字同意,是否该采取医疗措施?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给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怎样的权限与保障?在教学中结合这些案例引导医学生进行讨论,不仅能加深医学生印象,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推进,规范医疗秩序、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这也要求医学生们必须尽快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意识,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维护好自身权益。
三、把握医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升方案
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医学生能否运用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仅有少部分医学生参加过医患沟通专门课程的培训,一些医学生在校期间埋头苦读,但在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等方面还略显稚嫩,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加强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是“硬件”,例如普通话水平是否合格,书写是否工整,谈吐举止是否符合醫务工作者形象等。这些方面的素质是保障医患沟通的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在这些方面对医学生们有更加明确的要求,针对各个医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的教育培养工作。例如:普通话较差的医学生,引导其大学期间选修普通话培训课程,要求其毕业之前普通话水平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安排其发言与讨论,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加强该方面的锻炼;书写极潦草的医学生,引导其大学期间选修书法类课程,鼓励其参与学校书法协会等社团,帮助其提高。另一方面是“软件”,即情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医学生,其沟通能力往往优于其他同学。这是因为学生干部在学校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接触老师与同龄人的机会较多,有更多机会锻炼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学校也应通过增加社会实践锻炼、举办社交活动等方式,为更多的医学生提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增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硬件”与“软件”兼顾,全方位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为他们日后从事医务工作时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与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未来应对医患关系的防范和处理能力应更加重视,对于有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因素应进行系统梳理及相关教育设置。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围通过学生的医德、医风塑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与意识培养,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等途径,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为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价值观念,为医学生未来与患者进行良好医患沟通、有效规避医疗纠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青松.医疗纠纷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3):499-501.
[2]席强,张剑鹏,岳颖,王卫.从医疗纠纷反思医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3):93-95.
[3]王媛,邬晓薇,黄继东,王云贵.医患关系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7,(19):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