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资源在农村中职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7-24苏春华
苏春华
摘要:农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积极探索并尝试应用于作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型应用人才。
关键詞:乡土资源;农村中职学校;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37-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真正使中职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大部分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常年置身于广阔的乡村天地,农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立足本土实际,善于发现、挖掘身边丰富的乡土资源,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亲近乡土资源,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尝试应用于作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校语文组顺势展开了乡土性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下面,笔者就乡土资源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知和体悟。
一、乡土资源引入农村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训练是语文训练体系的重要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乡土文化是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价值。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自父辈以来便生于斯,长于斯,平日接触的乡土资源俯拾即是,身为农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积极探索并应用于中职语文作文课堂,激发中职学生表达自我的潜在欲望,促进中职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具有良好的习作能力的农村中职学生,他们在职场中的个人优势毋庸置疑,能更恰当地运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表情达意,能更好地融入今后的职场生活,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这对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将乡土资源引入农村中职学校作文课堂,符合我们中职学校一贯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二、农村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农村中职学校大多地处偏远乡镇,由于农村中职学生受家庭、环境、方言的影响,书面语言不够规范,表情达意上存在较多语病,这些现状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导致大部分农村中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欠佳,在习作训练方面基础较薄弱。鉴于此,农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主动借助中职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训练中职学生的习作思维,提升中职学生的习作能力,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理念。农村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低迷现状,急需“新鲜血液的输入与供养”,将乡土资源引入农村中职学校作文课堂,或许能为改变这一现状开辟一方新天地。
三、农村中职学校乡土作文资源的立足点
农村中随处可见的田园风光、民风民情,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走进广阔的田野乡间,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体验感悟生活,对培养农村中职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带领农村中职学生亲近乡土,让他们自主感受父辈的辛劳,让他们学会欣赏自然风光,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启发农村中职学生的心智,能真正促进农村中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农村中职学校的作文教学应立足本土,发挥乡土特色,农村中职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心观察,深入体验,认真搜集、整理乡土素材,适时巧妙地融入习作训练中,以期不断提升农村中职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农村中职学校乡土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创设开放式作文课堂,激发兴趣。“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在农村中职学校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心营造开放式课堂,遵循“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勇于展现自我,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提升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表达与交流——介绍”这节习作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料,授课中先播放课题组剪辑制作的本地前乾村的风光介绍视频短片,而后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几处文本进行比较性阅读教学,师生共同评议、探究、总结,最后设置“课堂演练”环节,指导学生拟稿、润色,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展示,师生予以评析。这节课几经课题组成员研磨,最终定名为“情牵乡土——如何生动介绍家乡风光”,作为课题组的展示课于校内交流,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踊跃参与,积极配合,课后笔者对学生的作品修改之后集结成册,在班级中展示、交流,学生们反响较好,效果理想。由此观之,创设开放式的作文课堂,符合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观点,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农村中职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亲近乡土,整合、积累习作素材。众所周知,“作文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作文,可以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语文基本功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在课题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秉持“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促进”的原则,我们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在周末闲暇时,去附近的乡间踏青,去参观农耕博物馆,去家乡的古镇采风,与学生一同亲近乡土自然,品评本土代表作家(禾源)的代表作品,汲取习作的素材与灵感。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将日常点滴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及时记录下来,整合积累,定期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真正做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对作文从‘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感到作文的乐趣,养成写作的习惯”,有效地促进农村中职学生语文习作能力不断提升。亲近乡土,整合、积累习作素材,正是中职语文第二课堂的生动体现。
3.指导学生自主评价,提升自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精辟地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在作文的评价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侧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以“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畅”为基本评价标准,评价的方式力求灵活多样,教师可适时作示范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表个人的见解,恰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可以生生互评,可以小组互评,可以集体点评,致力于在班级中形成良性客观的互评氛围,让农村中职学生在评价中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都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有效地提升。
4.提供发表展示习作的平台,树立信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常常缺乏展示自我的勇气和机会。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发表和展示习作的机会:一是选送投稿校刊《柯园》;二是选送参加校、市级征文活动。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习作信心,形成良性循环的写作氛围。在课题组工作的有序开展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中职学生由“畏写”变成“乐写”,表达自我的潜能得到挖掘,充分发挥出自己写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综上所述,“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农村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应注重开发丰富的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真挚感情,鼓励学生多积累、多借鉴、多实践,切实有效地提升习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R].2009.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R].2011.
[3]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