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EP对低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平衡点的影响
2018-07-24梅彩秋陈茂言饶琼芳倪元群
梅彩秋,陈茂言,饶琼芳,倪元群,苏 红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弱视类型,好发于儿童发育期,临床发病率约为3%[1],不仅引起患儿的视力下降,还会对患儿的视力发育造成影响。视觉发育的敏感期为12岁以前,而弱视的最佳治疗年龄为10岁以下[2],超过视觉敏感期后治疗效果会随之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双眼的视力和屈光度差别较大,健康眼的视力较好,对日常生活影响不明显,使得很容易忽视患眼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可作为弱视的早期诊断指标,也可作为治疗效果评定的手段[3]。一般认为,P100波振幅代表视敏度,潜伏期反映神经传导情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观念认为,弱视是因为双眼接受到的信息没有融合在一起造成的[4],最新研究发现,弱视患儿双眼信息融合的神经机制是完好的,视功能异常的主要因素是双眼同时工作时输入点不平衡,阻碍了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并非双眼的融合性差[5]。目前临床常用视觉锐度和双眼的视功能评价弱视患儿的视觉状态,但采用双眼间抑制程度的量化关系即视平衡点的检测较少。因此,本研究根据患儿的P-VEP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训练,观察治疗后患儿视平衡点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诊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1例,均为单眼弱视。按就诊时间段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40眼)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 18 例;年龄 3~8(4.32±1.02)岁;轻度弱视 18例,中度弱视12例,重度弱视10例。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41例(41眼)为观察组,其中男21 例,女 20 例;年龄 3~10(5.04±1.02)岁;轻度弱视20例,中度弱视12例,重度弱视9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单眼弱视,正常眼 LogMAR≤0.1;(2)年龄 3~10 岁;(3)治疗配合度高,能够完成治疗。排除标准:(1)伴有高度近视或眼病;(2)眼部手术史;(3)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综合训练,包括遮盖法和精细目力训练,轻中度患儿每天遮盖健康眼2 h,重度患儿每天遮盖6 h;精细目力训练包括描图、穿小珠子等。观察组采用基于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采用TEC-305视觉电生理仪(重庆泰克医电仪器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检测患儿的PVEP,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最佳空间刺激频率,制定刺激方案。患儿在暗室中配戴偏振光眼镜,观看LED屏幕上(D2342P-PN,韩国LG生命科学公司)的视频和游戏,这些视频和游戏经过3D处理后,分别送至弱视眼和健康眼,让双眼同时工作,。训练时间为20 min/d,共3个月。患儿每次训练前进行P-VEP检测,根据结果调整刺激方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效果:基本治愈:矫正视力>0.9;有效:视力提高≥2行;无效: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P-VEP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TEC-305视觉电生理仪,刺激模式:全视野;黑白格图形翻转、频率2 Hz,背景光照3-5 Lux,分析时间500 ms,叠加100次。记录条件:采用Ag-AgCl电极,记录电极在枕骨粗隆上1 cm处,参考电极在前额中间处,地电极在耳后乳突处。屈光不正者戴镜矫正,测量距离1 m。记录患眼的P100波潜伏期及波峰振幅。(3)双眼平衡点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视感知觉检查评估系统(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信号点闪烁光和非闪烁光图形刺激,检查双眼平衡点的信噪比和对比度。患者取坐位,在暗室内矫正屈光不正后,配戴偏振光眼镜观看显示器上呈现的图形,双眼与显示器平行,检测距离为80 cm,屏幕亮度46.3 cd/m2,透过偏振光眼镜后的亮度为18.8 cd/m2。整个过程中患儿头部放在下颌托和额托上减少头部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 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P-VEP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100波潜伏期显著缩短,而P100波震幅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和震幅的比较
2.3 两组视平衡点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双眼平衡点的动静态信噪比和对比度均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对视觉的损害不仅仅是单眼或双眼的矫正视力下降,同时视功能也出现异常。近年来,对于弱视的研究已经从单眼视力异常转移至双眼异常及相互干扰,尤其是眼间抑制[6],而双眼间抑制是导致弱视的潜在重要因素[7]。因此,调节眼间抑制即双眼平衡点,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中尤为重要。视觉敏感期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错过则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低龄儿童进行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效果较好。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是指采用处理过的图形刺激视网膜,经过叠加技术从枕区记录电信号,主要反映视网膜黄斑区、视路和视皮质的功能[8]。它既是弱视早期诊断的一种手段,也是治疗疗效的评价方法。目前临床检测双眼抑制即双眼视平衡点的方法有Bagolimi线状镜和Worth四点灯[9],但这两种检测方法仅仅是定性检测,无法对视平衡进行定量判断。而基于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可对视平衡点定量检测,反映弱视程度[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提示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视力水平。治疗后两组P100波潜伏期显著缩短,而P100波震幅显著增大,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双眼平衡视觉训练是在检测患儿P-VEP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刺激空间和频率,将处理后的图形分送至弱视眼和健康眼,加强图形刺激,从而改善患儿的P-VEP指标。本研究还发现,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后,观察组的双眼平衡点的动静态信噪比和对比度增加幅度更大,可能是由于双眼平衡视觉训练是在双眼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将平衡点作为治疗时刺激量的起点,通过调整双眼信息量的相对强度,加大优势眼对弱视眼的噪声水平,在不遮盖健康眼的情况下,激活弱视眼,进而改善双眼的视觉功能。
综上所述,对低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基于P-VEP的双眼平衡视觉训练可更有效改善患儿的视平衡点,提高治疗效果。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视平衡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