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风貌传承视觉下的滨水景观建设
——以上杭县江滨西路滨水景观建设为例

2018-07-24邱爱珍上杭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龙岩3642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汀江上杭上杭县

文/邱爱珍 上杭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龙岩 364200

福建省上杭县地处汀江黄金河段,一弯汀江水绕城而过,三折回澜,造就了山、水、人、文和谐发展的美丽杭城。是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也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著名的革命老区,同时又是上杭金铜产业人才聚集基地。拥有丰富的历史、产业及自然资源。上杭县城市发展目标为应充分发挥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健康城镇化,将城市总体风貌定位概况为“客家千年古邑,杭川绿色家园” [1]。上杭县江滨西路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将客家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结合在一起,使客家地域特色借助景观元素得以传承延续。

1、项目概况

上杭县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杭县城处于“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上杭县衙为了防止敌寇攻城,调集民工修筑城墙。成亿八年(公元1472年),城墙筑成竣工,分东门(昭阳门)、西门(通驷门)、北门(迎恩门)、南门(通济门),南门临江从东到西分别有登瀛门、兴文门、阳明门、太平门等四座水门,八大城门一关,与外界完全隔离。上杭城区还保留不少的古建筑遗迹,城区内的古城墙、临江楼、阳明门、郎官第等建筑为县以上文保单位,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的文庙、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的“时雨记”碑、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流芳牌坊等都是上杭县悠久历史的见证,对串联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等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上杭县江滨西路滨水景观项目位于临江镇汀江北岸南门大桥旁,占地面积为28782㎡,东起阳明门,途经太平门,西至西环路,项目以古城墙为中心,城墙上方以水泥道路、荒草地为主,与新建江滨西路之间有10m左右宽的绿化空间;城墙下方存在两个重要的历史遗迹——阳明门、太平门,周边主要是荒草地、菜地组成的滨河滩涂,用地内无游步道系统。滨江风光带拥有独具优势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基础,在对其进行景观改造时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优势和特征,加强古城墙遗迹的保护和挖掘,将古上杭城的格局从实际空间上明晰化,有利于将这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更多地向人展现出来。

2、历史文化在滨水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传统,充分发扬上杭地域文化风貌,因地制宜地建设城市景观,不仅会对城市的历史、民族文化变得更加深刻,也使得城市景观作为一座城市展示自己真实面貌的窗口。在滨水景观建设中,既要体现独特的文化风貌,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与地域其他已有景观统一协调,融入现代技术,用现代的技术方法体现传统的精神元素,从而创建出地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新景观。

2.1 公园式林荫停车场

江滨西路建成后,原县医院南侧用作临时停车场的空地拆除,医院的停车压力加重,而该区域不适合作为临江的游憩场所,但却适合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停车场来弥补停车位紧张的问题,从绿地中留出车位,而非从停车场中挤出绿地,让停车场成为公园的一部分,营造公园式的停车场以满足江滨公共绿地和县医院的停车需求,加强历史建筑风貌区的街巷空间的景观性向绿地的渗透性,实现硬朗、密集的建筑群想绿地空间的过渡和糅合,也能减少停车场对居民的干扰。

停车场与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之间

2.2 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延续

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要传承当地历史文脉,营造城市文化肌理,继承特色文化。滨水区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积淀最深的区域,在体现当地物质文明的同时,又为积累地域性和精神文明提供条件[2]。然而挖掘地域文化的目的并非形成历史循环,而是在对地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经受历史考验的创造,此亦为构造富有地域性与现代性特点的城市滨水景观意义所在[3]。

平面图

2.2.1 文物景观保护与呈现

上杭古城墙是依靠东西向的汀江发展而来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部分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在修复过程中根据城墙的实际情况,遵循保护古迹、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城墙进行维修。对于仅局限与城墙墙体表层的风化、残坏凹陷墙体,通过挖补打点及裂缝灌浆进行处理,对破损严重的墙体通过采用与原工艺和质地相同的仿制材料进行维修加固。通过对古城墙、临江楼、郎官第等历史建筑的修缮改善,对保护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展示民族历史痕迹、传承地域文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 完善步道系统

古城墙上部的空间组织凌乱,没有完整的步道体系,不是杂草将城墙遮掩就是与城墙毫无关系的空地,南门大桥东侧临江路与西江滨公园一期的步道被本地块阻断。沿江的景观资源得不到利用,作为母亲河的汀江与人们的“交流”被中断。在建设过程中“拨开”荆棘丛生的杂草,把沿河的视线和空间打开,设置以石材铺砌为主的贯穿东、西两端的主游步道与西江滨公园游步道、临江路相接,让人能在沿河的“文化廊道”漫步中享受阳光、览望江景。

城墙下方仅有通到阳明门太平门的地下涵洞和区民自行随意搭砌的台阶能到江边的局部点,其余部分无园路连接。通过下穿南门大桥桥下的生态游步道将阳明门与太平门连成一体,加强景观亲水性的同时,让游人产生对上杭历史和文化的种种遐想。

2.2.3 打造亲水空间

古城墙下,太平门以西的滩涂地地势较低,平均标高为174.3(常水位为173.12),每年丰水期均易被洪水淹没,亲水性较好,但绿化宽度较薄平均3-5m宽,通过架设石栈道,丰富人的亲水游赏空间,石栈道每年受短时间淹没也不会被河水浸泡腐蚀损坏,单柱架空可以局部外露在浅水上方,不受外露滩涂地薄厚的影响,也不会因距离古城墙太近影响城墙的基础。通过还河于民,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活动需求,使汀江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石栈道

2.2.4 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园林景观实现文化的再生和传承。面对地块内部和周边现存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以及所记载的传统、历史格局,建设中注重对现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整理,强调文物的原真性,同时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谨慎干预和有选择的复原,实现文化的有效表达和传承。

汀江沿线的绿化景观是上杭县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防洪功能的上杭古城墙,将地块竖向划分为两个具有一定高差(约4-9米)的空间层级。古城墙上沿江景观带—为城市道路提供良好的绿化美化空间之余,更重要的是延续汀江北岸东、西两侧的城墙上的景观绿化,形成完整的临江健身、漫步道路体系,让人徜徉于古韵古风中,远眺江景。古城墙下的亲水景观带——解决了汀江沿岸现状亲水空间严重缺失问题,营造亲水体验空间,保护和还原城墙下方的两座古水城门的历史形态,加强了游人对历史遗迹的感知度。

2.3 保护古树,恢复自然生态

滨水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主要遵从的原则是多样性与统一性,在苗木品种选择上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以乡土植物为主体,选用适合上杭当地生长的原生树种,对以有植物进行景观改造。

阳明门、太平门及古城墙上方有几株长势较好的大树,主要为香樟、红榕、菩提榕、蓝花楹、苦楝等,其中有的达到了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在绿地当中的原有大乔木全部予以保留利用。

古城墙下方自然生长的灌木、地被、攀缘植物等,都是经过多年来洪水洗礼和考验的,耐水湿性非常强,长势也比较好,在建设中主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性利用和梳理,通过“借景”、“补景”、“创景”三步走来对原有的植物进行改造,将多余的植物去除,留出空间去创造新的景观,打造具有多层次、多色彩、人文气息丰富的植物景观。

2.4 植物配置生态化

采用乡土化苗木品种和复层搭配种植方式,使苗木自然生长,在形成良好绿化环境的同时,还着重考虑养护管理上的方便,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以自然的种植手法营造生态的道路绿化空间和水岸植物空间,以常绿树(如香樟、苦楝)为骨架,通过色叶、开花树种(如腊梅、紫薇、枫杨)进行彩花和香化,通过植物的疏与密、高与低的配合来营造沿江的开放空间,沿路的半开放空间及围合空间以形成特色的植物景观。只有实现园林绿地的生态化,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4],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节约、环保、可持续利用

汀江沿线的绿地景观是上杭县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周边居民持续获得高质量生态服务的关键性区域,因此,本项目在建设中以生态为基底,尊重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注重沿河的生态功能,强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融合。打造滨水景观的同时结合汀江特有的水系形态,打造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城市绿道系统。绿道建设不仅营造了优质的慢性系统,而且提高了上杭人们的幸福指数,带动上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上杭打造成一个宜人的生态县城。

结语: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展示平台,对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杭县按照“北扩南延、沿江开发”的城市发展思路和“天地合一、山水城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以继承、融合、提升为核心理念,优化城乡功能空间,构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体系,使上杭成为源于山水、融于自然的具有滨河亲水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猜你喜欢

汀江上杭上杭县
汀江在我梦里日夜流淌(创作谈)
松毛岭无名烈士墓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上杭印象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浅谈汀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The listen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 and the basic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
青春闪光 何惧病痛——记上杭县官庄民族中学老师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