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安校园应急科普要跟上
2018-07-24
策划人语:
科普知识涵盖了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各个学科,还是日常生活,无不涉及到科普知识。对于应急管理工作,亦是如此。正所谓“以思患而豫防之”。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重在预防。而做好预防工作的“良方”,则是推进应急科普工作。
应急科普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纲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一些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方面,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能力的缺失。应急科普的作用就是要补齐短板,切实增强全民应急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危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其中,对于青少年的应急科普则显得更为重要。
据最新《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每年有54194名0至19岁青少年儿童因伤害死亡;2010至2015年6年间,伤害一直是我国0至19岁青少年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平均每10个青少年儿童死亡中有4.5人源于意外伤害。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孩子们成长的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其中,必然少不了安全的保障。而让孩子安全的最好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应急科普工作必须要跟上。为深入研究校园应急科普工作,本刊特邀请多位知名防灾减灾专家,从不同角度就加强校园应急科普工作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未来校园应急科普工作有所借鉴。
王康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建立
意识决定行动,而意识转化为行动,还得以科学知识和训练有素为依托。完善的应急科普机制是预防和正确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体制性保障,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建立完善的国家应急科普机制,提升全民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表示:“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将是新时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由预防入手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张力不断扩大,一些全球性问题不断困扰着决策部门,各类科技项目、科学议题成为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必须考虑的主体和手段。科技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取得决策部门、公众、社会的理解、支持。”王康友表示。科普就是解决科技和公众、科技与社会之间张力的有效途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就是要建立一套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相结合的科普工作体系及其运行管理制度,统一、协调、有效、长期地开展应急科普教育工作。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和青少年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地应用它们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实现在紧急状态下沉着冷静、科学应对的目标。
王康友告诉记者,应急科普机制的建立,可对突发事件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及时、准确的传播科技信息,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规范,从而达到有效缓解突发事件中公众恐慌情绪的目的;应急科普机制的建立,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科普,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应急科普机制的建立,可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起到增效作用,通过应急事件科普,针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普及在公众接受选择上引起心理共识或记忆叠加和巩固,从而达到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谈及我国应急科普工作时,王康友告诉记者,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主要是从属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随之发展。早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就已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06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8年国务院实施部门机构改革,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加强了国家应急总体预案的规划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已经基本建成了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体系。包括初步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成立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立了网络舆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从民众获得感出发
据悉,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就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与此同时,要结合重大热点科技事件,组织传媒与专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王康友介绍说,从现实来看,各级政府正在对应急科普机制进行有益探索:首先,探索建立了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例如,部分地区建立了应急科普的场馆、广播电台或电视栏目,基于这些平台并结合本地区易发性的热点舆情或突发事件开展常态化科普教育活动。其次,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面对热点舆情或热点事件,不少政府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以及官方网站、政务微博新媒介等创新应急科普的方式,效果明显。最后,注重应急科普的民生价值。有些地方政府积极举办“专家与民众面对面”活动,围绕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民生类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本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提升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生活、生产技能,进一步展现了应急科普的重要应用价值,增强民众的获得感。
目前,尽管应急科普工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总体上仍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体制机制。如应急科普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应急科普主体缺乏协同,政府、科学共同体和各类媒介经常出现越位或缺位的问题;应急科普的内容资源比较分散,尤其缺乏在线应急科普资源网站建设;应急科普的传播形式单一,交互传播特征不强,呈现形式多以图文为主,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有一定限制。“此外,在应急科普的内容体系建设上也存在内容陈旧、表现形式单一而古板、资源互通共享不顺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科普效果的呈现。”王康友说。
以精准开展科普
秉纲而目自张,治本而末自从。建立精准、有效的应急科普机制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应该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在组织上、技术上、机制上形成有效应对系统。”王康友建议说。对此,王康友提出了三点建议。
顶层设计要精准。当前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预案中应补充应急科普工作预案,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考核范畴。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涉及科学议题的热点应急科普预案和实施规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应急科普纳入法制化轨道,探索制订《国家应急科普条例》。结合国务院关于政府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实施细则,明确应急科普机制建设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从法制层面保障应急科普工作有序开展。
舆情管控要精准。建议在政府舆情管理系统中嵌入类似科普热点的侦测与分析模块,通过自建舆情分析系统或由市场舆情分析机构提供外包服务,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热点动态监测,及时向政府部门发出应急科普需求的预警,以便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课堂模拟演习
科普教育要精准。以区县为单位大力建设基层应急科普场馆设施,做好应急科普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应急科普教育的常规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真正体现应急科普以防为主、教育普及优先、科学应对的应急科普理念和精神,把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此外,王康友还建议,要成立专业的应急科普工作委员会,并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设立应急科普中心或办公室,负责各级应急科普的组织实施工作。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各级政府与同级科协建立相应科普工作委员会。建立各级应急科普专家资源库。由各级科协主席牵头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遴选各领域相关科普专家、社会学家、传播心理学家、本地区知名媒体代表担任成员,并集结各领域的科普人士组建科普专家库。
重在青少年科普
在谈及青少年应急科普工作时,王康友表示,缺乏应急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青少年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极容易恐慌和盲从,而突发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关乎生命安全甚至伴随整个成长阶段。“如果青少年在学习阶段接受过应急科普教育,能够掌握自救技能,对他一生都是巨大财富。”王康友坦言。然而中小学的应急科普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推广应急科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并不重视应急科普的推广,社会环境也缺少推广的氛围,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灾难距离自己很远,一些逃生演习流于形式等等。因此,推广校园应急科普工作就成为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
对此,王康友建议,推广青少年应急科普仍然要在上述完善整体的应急科普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家庭重视、学校参与、社会支持的氛围。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进行区分。例如小学低年级执行力差,重点应放在知识讲解,辅助各种活动,而高年级可以进行一定的实操练习,初高中生除了实操以外还要进行心理上的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青少年应急自救能力才会实现普遍提高。期待不久的将来,青少年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王康友说。
赵国柱:国家总体安全观背景下的校园安全体系建设
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公布施行。这标志着新时期的国家总体安全观正式确立。作为全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关系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赵国柱表示,校园安全,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从不同层面制定了很多有关学校安全教育文件,而且还不断地在交通、饮食、药品、自然灾害、校园欺凌等方面持续地完善相关规定,并开展了专项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文件的制订具有‘应急、配合、响应’的痕迹,零散无序,难以把握与坚持,使得基层校园安全工作‘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枚针’,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赵国柱说,“在国家安全观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应该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指引下整体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用一套完备、稳定的纲要体系,代替零散、繁杂的文件通知。”
他还表示,校园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一以贯之,坚定不移,但各个学龄层次的阶段目标、具体目标设定,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大小、接受能力强弱分层设置、分类要求。必须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递进。同时必须注意: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充分、全面的发展,而不能以“安全压倒一切”为由阻止其他工作和活动开展。比如: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禁止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因噎废食的不智之举。”
构建内容体系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六个模块: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尽管“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可以涵盖很多内容,但过于概括,不够明晰。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充分体现国家安全意识。”固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曾指出:“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但这里提的“突出抓好”只是指“聚焦重点,抓纲带目”,而不是忽略其他安全教育内容。“国家层面应对国家安全威胁方面,可以只做顶层的战略设计和统筹指挥,而作为具体行业的教育,则应该更加具体化,而不可比国家战略还要概括。”
学校安全教育作为国民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应该与国家总体安全观相呼应,构建“大安全”教育体系,各方面的安全教育不可或缺。“当然,我们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规律,分类要求,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赵国柱表示。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坚持“近、小、实、亲”。低年级形象具体,高年级具体概括。
铺设渠道体系
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有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学校、学生生活与活动社区(社会)、学生融入大自然五个方面。其中,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应该以课程教学及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统一活动为主。在教材建设方面, 既可组织编写国家安全专门教材,也可组织修订现行的语文、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教材,强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全面体现16种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模型
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也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统筹利用现有资源,遴选、建设、改造、升级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领域国家安全教育需求。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网上展示、实践体验、书籍资料等多种形式,增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设计方法体系
让学生参与、切身体验,是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方法。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常规活动与临时活动相结合,并使活动规范化、常规化、趣味化。比如:可以利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及其他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自然灾害或其他安全事件等契机,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促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入脑入心。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分级分类开发在线课程。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组织或参与开发体现国家安全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搭建管理评价体系
设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全国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开展典型培养、评优评先、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订制度。要认真落实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各项任务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订学校国家安全教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考核指标、保障措施。要统筹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将国家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督导计划,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要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将督导评价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建队伍。积极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级开展教育行政管理者专题培训,重点培育和选拔一批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名师,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在各级教师培训计划中增加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培训。
明奖惩。要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内设机构进行工作考核、奖励时,要充分考虑其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成绩。把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参考。把学生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及相关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等重要参考。研究提出评价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估。
赵阿兴:标准化体系在制订校园公共安全政策中的作用
校园,作为教育的载体,泛指教学及课余活动的范围。其中,校园安全,是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据最新《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每年有54194名0至19岁青少年儿童因伤害死亡;2010至2015年6年间,伤害一直是我国0至19岁青少年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平均每10个青少年儿童死亡中有4.5人源于意外伤害。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7年12月,校园安全入选2017年民生热词榜。据调查,1999-2002年间,北京市共发生学校赔偿经济损失的学生伤亡事故360余起,因此,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任赵阿兴表示,与国际上减轻灾害损失的先进国家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对于灾害隐患,即灾害萌芽状态的识别、宣教、普及、警告、中止的工作仍有待加强。
引入理论指导
关于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赵阿兴引入了灾害损失阈值这一理论。据介绍,灾害损失阈值是指为维持承灾体自身功能状态对致灾因子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灾损率的程度。
对于校园公共安全而言,灾害损失阈值是指校园内的绝大多数受众对于各种安全事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容忍程度。在“平安校园”的设计建设理念中,不仅仅要要充分考虑到校园在常规状态下的使用和运维安全,而且要考虑到在极端、突发、非常规状况下校园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应急避难场所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破坏损失程度。因此,在校园的地址选择上就要对当地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害的灾害损失阈值有所考量,并将这一步骤纳入到校园选址和建设审批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予以固化和监督检查。“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危机事件触发和启动应急管理的时点。灾害损失阈值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应用优势,就是可以预先或者及时给出其所对应区域的危机态势失稳的临界值,即启动应急管理预案的时点与等级。”赵阿兴如是说。
他还认为:最佳的危机管理是预防危机的发生。以防为主的校园公共安全,就是要在政策的制订过程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以标准化体系为判别标准、以预防校园人伤事故为支柱、以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岗位职责为基础,注重风险防范,突出以防为主,配合后续的执行、监督、检查、问责等行政措施,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风险,维护校园安全。
学校进行课堂安全教育
界定管理职责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目前,规范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行政规章,譬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六条措施》等。校园安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设施内部的安全,也包括校园周边的安全。就涉事主体责任而言,不仅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等教育领域主体的责任,还会涉及到公安、建设、卫生、工商、国土等其他行政管理机关的责任,也会涉及家长、社区等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由于责任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在现实中存在主体职责不清而互相推诿的现象。”对此,赵阿兴提出,厘清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岗位职责,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制订校园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校园规划建设审批阶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于拟建校园所在区域的周边环境与自然灾害潜在风险源进行查勘和评估,给出该地点的各项灾害损失阈值。按照非常规情况下应急避难安置场所的标准,考量选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相关的审批、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校园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先天硬伤隐患”,减少来自于校园因为设计或者选址缺憾所带来的风险。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校园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对学校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学校的其他领导、任课老师、其他管理人员、根据其岗位职责,实行“一岗双责”制度。校长的校园公共安全法定责任首先就是要按照以防为主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构建“权责明确、任务清晰、流程规范、管理分级、网格到底”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并且监督落实执行;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的建设,以提升学校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与隐患排查及其整改、落实应急预案编制与各项突发事件的演练。
在教师管理方面,一定要遵循以防为主的标准化考核指标,从各个方面对教师严格要求,做到言行一致、以身示范;相关的监管部门、终身教育和日常考核,也要提供警示、矫正和禁入的纪律约束,从制度约束上建立教师队伍选拔的标准化体系。
最后,赵阿兴建议,要运用以防为主的标准化体系技术规范,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科学知识普及;提升校园公共安全各主体的风险意识与技能;组织由学校、家长、学生与周边社区共同参与的校园公共安全风险文化活动,建立多方联动的校园公共安全政策,最终达成有效减少校园公共安全风险的目标。
钱洪伟:灾难沉浸式教育在中小学应急科普中的探索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小学生校园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如何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如何让孩子们学到足够的应急知识,在危险来临时能够有效保护自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钱洪伟指出,现如今,应急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体系中,大多数人将应急教育等同于科普宣传,很少开展自救技能培训与实战演练,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只是让孩子们坐在教室中听讲师讲课,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然而,媒体中报道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对如何开展中小学应急科普教育传播有了新的启发。钱洪伟向记者列举到一些成功案例。2004年11月,年仅7岁的深圳女孩袁媛,用自己的冷静机智与所学的知识,救回了煤气中毒的父母,堪称“中国骄傲”,“关煤气,开窗户,到门外拨打急救电话”,她的急救能力让不少成年人都望尘莫及。原来,两个月前,老师让同学们表演“液化气中毒该怎么办”的小品,并请来了法制辅导员和校医,讲解了正确的急救方法。最后,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又排练一次,这才使得袁媛清楚煤气中毒的求生知识,成功挽回了父母的生命。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这全靠叶志平校长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从每个班的疏散路线到操场上站的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工作认真仔细,才能在地震发生时井然有序撤离。用时1分36秒,所有师生全部冲到操场,创造了一大奇迹。
这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真正参与到实战演练中,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惧,有效地保护自己。基于这两个典型案例启发,钱洪伟带领课题组,依靠在校大学生《灾难逃生自救技能》通识课16学时基础上,开展了大学生自编自导灾难求生场景剧试验测试工作,试验周期长达2个月,效果明显。参与了此次课题研究的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亚磊告诉记者:“据此,我们考虑中小学生可否自编自导灾难求生场景剧。由于中小学与大学生相比,认知、知识等尚未发育成熟,如同一张白纸,也许这样一种方式是提高中小学应急意识、应急能力的重要科普传播方式。”
常见典型灾难情景分析
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里上发展不平衡,对周围易发频发的典型灾难感知、认知、防控等存在诸多不足,系统分析典型灾难特征对于中小学生深入认识、传播灾难求生知识非常关键。对此,课题组提炼了18种典型灾难进行系统分析。
(1)儿童拐卖事件。据统计,我国每年丢失的儿童大约有20万名,许多家庭因为失去孩子而无法正常生活,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离去而精神崩溃,甚至选择轻生。因此,要关注儿童,保护儿童,更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家庭火灾(煤气、触电事故等)事故。在各类火灾中,家庭火灾的发生率最高,电器设备的使用不当、易燃物品存放不当、煤气泄露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学习和实践一些应急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带来的危害。
(3)道路交通事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但我们在享受快捷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灾难,否则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重则家庭破碎、倾家荡产。
(4)密集人群踩踏事件。近年来,由人群密集而导致的踩踏事件频繁发生,而中小学生身体矮小、力气小,面对混乱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再加上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遭遇危险时容易产生恐慌,极易造成连锁反应,造成更严重踩踏事故。
(5)游乐场所遇险事件。对于充满童真的中小学生,游乐场所的新事物极具吸引力,但在游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像摩天轮、海盗船、过山车等有时会出现断电情况,一些不正规的游乐场、游乐设施不合格等都会存在潜在危险。
(6)地震遇险事件。 地震发生时,很多人由于不正确的做法导致死亡,所以中小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些地震求生知识,尽量避免这种伤亡。
(7)洪水遇险事件。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在洪灾发生后保护自己,尽可能减少人身财产损失,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8)火灾遇险事件。近年来,大型商场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造成几十人,乃至几百人死亡的特大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预防火灾发生和火灾求生的知识一定要牢记心中,当火灾发生时临危不惧,有效地保护自己。
(9)野外遇险事件。野外出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被利器割伤、毒蛇咬伤、崴脚、吃腐败的食物导致腹痛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自救,使自己陷入更危险的环境中。其实,出游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不但要清楚如何自救,还要懂得如何发出求救信号,让他人帮助自己。
(10)轨道交通事故。地铁、火车等轨道交通工具在许多城市,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因其具有舒适、安全等特点,潜在的危险常被人们忽略。实际上,地铁挤压、火灾、追尾、碰撞的事故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引起人们重视。
(11)海上交通事故。除了陆地,海上也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碰撞、沉没、触礁、爆炸等都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遭遇此类事故时要能够及时处理,避免更大损失。
(12)航空交通事故。在国内出行一般都是乘坐火车、高铁,而到国外旅游,主要乘坐飞机。飞机一旦失事,挽救的可能性很小,几乎都是机毁人亡,因此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
(13)家庭遇险事件。家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难免会遇到各种险情,发生各种意外。而父母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们身边,这就要求中小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急救常识,预防不测的发生。
(14)遭遇社会袭击事件。前段时间滴滴司机杀人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感到惶恐不安,不知道怎么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时该怎么办。
(15)食物中毒事件。中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识别能力有限,自控力不足,常乱吃食物,过敏、食物相克、酒精中毒、误食某些过期或腐败的食物等食物中毒情况时有发生。
(16)传染病事件。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但传染病传播必须具备若干环节,切断任何一个环节,即可预防传染病发生。
(17)台风灾难。台风来临时房屋倒塌、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在我国,台风主要发生在台湾、福建等地区,但其他地方也可能受到台风的影响,一定要注意防范。
(18)电梯被困事件。电梯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被电梯门夹住、断电、电梯极速下坠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灾难情景及实训基地方案设计
中小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应急脚本,是针对中小学生应急培训的重要尝试。“脚本的编写、演练、舞台演出、视频拍摄过程能够让孩子们将各种逃生知识熟记于心,当灾难来临时,能够做到不慌不乱,根据事先排练效果迅速做出反应。”钱洪伟告诉记者。
脚本编写。将上述18种灾难,每种灾难作为一个大场景,每个场景下设置十个小场景,串联起来,让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只是监督、检查同学们哪个地方的场景不合理,哪个地方的求生知识运用不准确,提出改进意见,哪些同学做得不认真,让他们重新修改,或查阅资料,或通过小组讨论,或请教专业人员,把剧本编写好,达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求生的效果,以此改变目前固有的“业余化”和“科普化”模式。
实战演练与视频拍摄。确定好每组编写的剧本都符合要求后,让同学们按照剧本表演出来,同样是自主完成,同学们自己找演练场地,自己制作或购买道具,熟练记忆剧本中的台词,揣摩人物的心理,要求尽可能真实地模拟灾难发生时的情况,不断进行实战演练,老师检验确认每组都能熟练表演后,找合适的时间,安排同学们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舞台演出,把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同学们都能学到一些求生知识,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最后进行视频拍摄,同学们自主选择拍摄场地,自己拿摄像机或手机拍摄,后期视频剪辑、加字幕等也都自主完成,剪辑好的视频可以放到一些网站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教育模式。
灾难求生训练基地方案。根据中小学生参与灾难求生剧本全过程实际经历,包括选定灾难类型、查找资料、编制脚本、实战彩排演练、视频拍摄等过程,中小学生基本熟悉了灾难发生前、发生时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了针对灾难发生后,如何逃生自救互救知识技能过程。在对灾难求生理论与实战演练有了整体把握后,就要考虑其撰写脚本设计及视频拍摄如何具体落地的问题,即如何对更广大的人群进行灾难求生行为训练,这就涉及到如何设计灾难求生训练基地方案问题。通过灾难求生训练基地方案设计,让学生从灾难求生源头,即工程设计层面,大胆想象,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场景,对灾难有了更深入系统认识,达到应急科普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目的。
“总体来说,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创新、要改革,就要面对质疑和挑战。这种教学模式刚开始可能不被其他老师或同学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钱洪伟说。此外,学生们在编写剧本、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可以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这种教育模式较好地考虑了如何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实教育困境,对中小学生应急科普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