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对高考完形填空解答的启示
2018-07-24广东刘小芳
广东 刘小芳
一、格式塔理论
完形填空是一种测验考生语言水平的综合性测试方法。1953年,威尔逊·泰勒(Wilson L.Taylor)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率先提出这一测试方法。1968年,达耐尔(Darnell)首次将完形填空应用于测试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格式塔理论又称完形心理学。所谓完形指的是任何一个可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理论认为要理解整体,不能单从各部分来分析,而要“自上而下”地分析从整体结构到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人的阅读过程也是完形的过程,把一个句子或一篇短文中的几个词去掉,这个句子或这篇短文就好像有空缺的图形一样,而人们也会“无意识地”把它们填补上去,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或文章。完形填空就是基于格式塔理论的一种语篇测试,即使拿走整体篇章中的一些词,读者依然能够从整体上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且根据整体语境,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推理、判断,能够将删去的词一一补上。在这个完形的过程中,对部分的选择必须依赖于对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具备文章的整体观是完成正确选择的前提。
二、完形填空的类型
郑亚娟和邱凌云曾指出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整体组织结构,章节安排不同,段落关系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格式塔理论,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笔者从文章的整体观入手,通过对近年高考完形填空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发现其内容、逻辑和情感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笔者总结出常见的几种完形填空题目类型,包括“上升型”“转折型”和“对比型”。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分类对高考完形填空的理解和解答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图1
图2
图3
1.上升型。“上升型”完形填空(如图1)的主要特点有:(1)多为记叙文,故事情节发展平缓,由浅入深,没有太多曲折;(2)随着故事情节层层推进,文章要表达的情感逐渐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传递一些积极、正面的情感、思想并弘扬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3)故事结构多采取记叙和议论结合的方式,议论中点明主旨,通常是“记叙+结尾议论”或“开头议论+记叙+结尾议论”的形式。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完形填空采取了“开头议论+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它讲述一个大学生学习美式手语的经历和感悟。文章最后一句“Now,I appreciate the silence and the new way of communication it opens.”表明文章主旨,即作者最终喜爱上美式手语这种沉默而独特的沟通方式。2017年全国卷Ⅱ的完形填空采取了“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文章内容是一个老师讲述自己曾经的一个学生Freddy从学生时代开始便是个关爱他人的人,并且将这种关爱他人的品质贯穿整个人生,文章结尾“Although Freddy was taken from us, we all took something from Freddy.”点明文章主旨,即虽然Freddy离开人世,但是大家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2017年北京卷的完形填空也是采取“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Hannah的女孩在街上了解到有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她小小的心灵受到触动,并由此开始为无家可归的人四处奔走,募集善款的故事。文章结尾处“Hannah is one of the many examples of young people who are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You can, too!”点明主旨,即很多年轻人正在为世界的改变而努力,Hannah可以,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2016年全国卷Ⅰ的完形填空采取了“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文章介绍了一位英雄司机Larry与另一位素不相识的男子共同救助了一位受困女士的故事。文章结尾处“...Larry went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by getting so close to the burning vehicle! His efforts most likely saved the woman’s life.”表达文章主旨,即赞扬主人公英勇无畏、乐于助人的品质。以上文本都是介绍美好事物或者善良的人的故事,故事情节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最后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情感、思想并弘扬核心价值观。近年高考完形篇章多为记叙文,且以“上升型”居多。这也许是因为记叙文主要是讲述故事,比文化和科普类文章容易理解,尤其是对于中等或以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记叙文更适合他们。
2.转折型。“转折型”完形填空(如图2)的主要特点有:(1)多为记叙文,故事情节有明显的转折变化;(2)情节变化往往是先抑后扬,比如先困惑,后变得醒悟;先不喜欢,后变得喜欢;先不自信,后变得自信等等。故事转折之后,情感发展、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弘扬一些正面的核心价值观;(3)故事结构多采取记叙和议论结合的方式,议论中点明主旨,通常是“记叙+结尾议论”或“开头议论+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比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完形填空采取“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讲述作者对自己的旅游中介Rani态度的转变,之前通过电话联系,作者认为中介态度冷漠、不热情,之后通过一次见面,他认识到这个中介实际上是一个热心的人,文章末尾处“I figured it all out. Rani’s friendliness—her warm smile, her nods, her‘I’m here for you’ attitude—were all silent signals that didn ’t travel through wires.”表明主旨,即电话虽然好用,但是温暖人心的笑容、热情的态度是无法通过它来传递的,要靠人心来感受。201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的完形填空题错误率很高。该完形填空篇章也属于典型的“转折型”文章,采取“记叙+结尾议论”的方式。它讲述了作者爱好舞蹈,初学探戈时备受打击导致没有信心想要放弃,但是在一个陌生人的鼓励下,他豁然开朗并重拾信心。
3.对比型。“对比型”的完形填空(如图3)篇章多属于说明文或者议论文文体,这种文体在高考全国卷中不是很常见。其主要特点有:(1)观点一分为二。它往往介绍一个话题,不同人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或者展现一个事物的两面性;(2)文章结构多采取“话题导入+观点1+观点2+结尾总结”的方式。话题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即呈现,文章结尾处往往有一些总结和反思;(3)文章结尾的总结通常也是弘扬一些积极、正面的核心价值观。2009年江苏卷的完形填空属于“对比型”文章。第一段介绍了service learning这个话题,第二和第三段分别介绍了人们对此一分为二的观点,第二段表示支持“Supporters claim that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f service learning.”,而第三段则持反对意见“While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pponents(反对者) point out problems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文章结尾处为作者的总结,即社会实践有益于学生学习新技能,探索新职业,培养乐于奉献社会的文化品质,但是要注意不能强迫学生去做志愿服务,要以学生自愿为前提。
三、对完形填空解答的启示
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和个体的完整特性,整体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在情境中构造完形。因此,做完形填空时应在关注它的整体的基础上,更好地寻找它的个体选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先关注首尾。文章的话题一般在文首直接呈现(比如2017年的全国卷Ⅱ、北京卷和2016年的全国卷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也常见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话题是文章的起点,主旨是文章的终点和灯塔。找到了起点和终点,可以做到方向清晰,做题时不被错误选项所迷惑。与之相反,了解了方向,可以逆向推断出文章的具体细节。
2.再判断类型。文章中间段落的内容和情节发展有不同的走势类型,考生需要提前大概判断出来,这样在做题时才知道在哪里继续前进,在哪里拐弯、转向。为了判断情节走势,考生务必要特别阅读各段的第一、二句,因为它们通常是段落的主题句,反映了段落的大意。弄清楚了各段的主要大意,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内容的发展类型。尤其是“转折型”完形文本,有一些明显的信号词,比如however, while, yet, but, on the contrary等等。“对比型”完形文本中也常常出现while, yet, however等表示转折的词汇。了解了文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中间的路线类型,就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再找出部分细节,进行完形就不难了。
3.根据类型做选择。明确不同的文章类型对选择正确选项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选择形容词和动词时,在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它们的情感色彩有很大差异。“上升型”文章多用正面、积极的词汇。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完形文本属于“上升型”,正确选项词汇:searching,experience, learn, love, attracted, wanting, explore, new等动词或形容词都是正面、积极的,并且可以逐步加深情感。2017年北京卷的完形文本属于“上升型”,正确选项词汇:help, determined, contribute, proud, praises, efforts, make a difference,这些用来描述Hannah的词汇都是积极的。“转折型”文章多是先出现负面、消极的词汇,在表示转折的信号词之后便多是积极、正面的词汇。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完形文本属于“转折型”,文中作者对旅游中介Rani的态度先抑后扬,所以正确选项词汇先是消极的:annoyed, 后是积极的:comforting, gratefully, pleasant, nice,friendliness。201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中的完形文本也属于“转折型”。正确选项的感情色彩先抑:difficult, scared, confused, 在转折之后,正确选项集中于积极的词汇:wise, challenge, ambitious, pleasure。笔者在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整体属于“转折型”之后,让学生带着思路重新阅读,之后学生迅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正确选项。“对比型”完形文本前后常常出现相反的词,比如2009年江苏卷的完形文本中的supporters和 opponents,benefits和 problems。
四、结语
就像完成拼图一样,需要先看到整体图样,然后才好一块一块地拼好图。否则,拿起碎片直接就拼,那就是完全一片混沌,毫无头绪。解答完形填空也是一样的道理,考生需要先阅读文章的首、尾段落,了解话题,尤其是要从首、尾段的首句或尾句中寻找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大致判断文章属于哪种类型,再浏览文章,倒推细节及其内部关联。如此,便可知作者从何处出发,走了哪条路线,终点在何处,才能推断出文中细节的发展和将要出现的信息,找出最合适的选项来填补文中的空缺,构成一个内容连贯、逻辑紧密的完整文本。教师也可以从以上方式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巧训练,比如先给出首、尾段,让学生发现主旨,预测文章内容,在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观之后,再开始具体题目的解答,这定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角度和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