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味匣子”到“味舞蹈”
——舞蹈艺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8-07-24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匣子教育领域工作坊

徐 辉

【内容提要】 “味舞蹈”是“味匣子”本土化的一种创新,目前主要应用于舞蹈教育领域,用以发展新的舞蹈训练和创作方法。本研究以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25名心理教师和上海戏剧学院21名学生为被试者,在其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方法,探索“味舞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实现这一训练方式从舞蹈教育领域到应用心理学的跨界发展,并在实践推广层面形成可操作的步骤,使之发展成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和载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

引 言

“味舞蹈”是借鉴印度现存最早的系统戏剧理论著作《舞论》及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创始人谢克纳的情绪训练方法—“味匣子”(Rasabox)的研究成果,在上海戏剧学院社会表演学教授张生泉等人指导下,由社会表演学研究生刘永生等人实践探索形成的一种舞蹈训练和创作方法。谢克纳的“味匣子”是一套针对演员的情绪训练方法,它能帮助演员强化内部感觉和外部表现之间的联系,更快速、更深入地感受情绪,更准确、更丰富地表达情绪,为创造角色服务。[1]“味(Rasa)”是一个梵语的词,它的字面意思是“精华、精髓、风味”,印度古代的草医学描述了食物中的六种味道:咸、甜、苦、酸、辣、涩。[2]在《舞论》中,“味”用来描述从表演中体验到的那些情绪、情感。在“味匣子”训练中,地上划出九个方格(匣子),每一格都代表一种情绪、情感,外围的八个格子代表的情绪分别是:勇、惧、厌、怒、爱、悲、乐、惊,中间一个格子代表“静”,意味着超越了一切情绪后所达到的平静、顿悟的心态。参与者首先根据对各种情绪、情感的认识以联想的方式在方格中绘画写字;接着,进入每一方格中以静态的身体姿势表现这种情绪、情感,并逐渐加入呼吸、声音,极致表现情绪,深入体验感受;随后,参与者要练习在不同匣子间快速变换情绪,而且身处不同匣子的参与者之间要建立联系,进行交流互动。

而“味舞蹈”则是“味匣子”本土化的一种创新性应用。人类表演学大师谢克纳的助手米歇尔· 明尼克在《演员,情绪的运动员:味匣子情绪训练方法及两个案例》一文中指出:“味匣子”还可以用在舞蹈的创作之中,帮助表演者激发身体的动作,因为舞蹈的动作来自身体而不是文本。“味舞蹈”选取了乐、悲、勇、惧、爱、傲六种基本情绪,根据情绪编排出与之对应的肢体动作组合,经由情绪的延伸、对撞、转变、求同等即兴创作过程,实现新的舞蹈训练和创作方法。[3]“味舞蹈”选取的肢体动作组合经历了从“味体操”—民间舞—现代舞的升级,并请上海音乐学院教师进行了音乐的创作与剪辑,尝试以音乐带动情绪的转换。“味舞蹈”与“味匣子”最大的不同是跳出了匣子,不再局限于匣子内的情绪造型,而是以多样化的舞蹈动作表现各味情绪。

目前而言,“味匣子”主要用于演员的情绪训练,也有研究将其拓展至社会表演领域,用于训练、提升教师、医生等职业人士的情绪智力;“味舞蹈”主要用于舞蹈教育领域,目前国内尚未有将“味舞蹈”应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味舞蹈”的心理学价值,实现其与心理学的结合,以期在应用领域充实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内容和载体,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味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可行性

“味舞蹈”训练始于谢克纳的“味匣子”训练,谢克纳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并完善“味匣子”的情绪训练方法后,其主要助手米歇尔· 明尼克不仅用它来训练舞台剧、音乐剧的演员,而且用“味匣子”训练医学院的学生和戏剧治疗师,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上海戏剧学院彭勇文老师自2011年开始,将“味匣子”应用于中学教师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减压训练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味匣子”后继者的这些实践充分说明“味匣子”不仅可用于训练专业演员,也可拓展至社会表演领域,用于提升教师、医生等各类职业人士的情绪感知、表达、调节和管理能力。而对情绪的感知、表达、调节和管理能力恰恰属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情绪智力的范畴。“味舞蹈”作为对“味匣子”本土化的一种创新性应用,其核心理念是:运用肢体动作表达与表现各味情绪,故“味舞蹈”可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用于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

2015年7月,由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承办,面向上海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举办的“教育戏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专项培训,包含了一个“味舞蹈”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引发了现场三十余名心理教师极大的参与热情。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从事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不以演出效果为最终目的,而是借助戏剧这一方式、手段,以期使参与者获得美感经验,促进其人格成长,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从这点出发,“味舞蹈”训练同样不以演出效果为最终目的,而是借助舞蹈动作这一方式、手段,以期使参与者获得各味情绪体验。因此,教育戏剧是“味舞蹈”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另一基础。

“味匣子”和“味舞蹈”的创新与应用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将其拓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价值;而自2015年以来,笔者通过在上海市心理教师及学生群体中组织开展的“味舞蹈”工作坊,探索“味舞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式,并形成了一些可操作的步骤。例如:

(一)暖身

暖身活动的目的在于让新建的参与群体迅速相互熟悉,为接下来的合作奠定基础。准备充分的暖身环节可让参与者在短时间内打破隔阂,提升参与活动的兴趣。一般而言,“味舞蹈”培训会采取戏剧游戏等方式进行破冰。

(二)教授六种情绪的基本动作

“味舞蹈”选取了乐、勇、爱三种积极情绪,悲、惧两种消极情绪及傲这一种中性情绪,根据情绪编排出与之对应的现代舞系列肢体动作组合,并配上符合相应情绪的音乐,形成一段“味舞蹈”。鉴于国人性格内敛,很难真正放开以身体语言表达情绪情感,通过教授既定动作组合,可让参与者更好地打开自我,融入训练。

(三)两人或多人即兴互动

这是“味舞蹈”训练的主体环节。在此环节中,第一步,参与者要用学习过的情绪动作加上自身的理解,自行创造出更多的符合自身需要的情绪动作,学会用舞蹈、肢体动作表达和表现情绪、情感。第二步,参与者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即兴互动练习,与对方建立关系,对其展示的情绪动作做出即兴反应,以舞蹈、肢体动作实现与对方的互动。在此过程中,需设定一个原则,即兴双方不能提前商量,要有互动意识,对对方的情绪动作不能故意回避,要以自身的方式与对方进行互动,实现非言语的沟通与交流。第三步,参与者之间从一对一的两人即兴互动拓展至三人之间甚至多人之间的即兴互动,并从单一的情绪互动拓展至多种情绪的快速转换。

“味舞蹈”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就如教育戏剧中戏剧的功效,舞蹈动作成了参与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手段与方式,不再注重对舞蹈片段或作品的展示及呈现效果,而是注重参与者在即兴互动环节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如果进一步进行课程开发,将对推广“味舞蹈”,以及推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味舞蹈”在心理教育中应用的效果调查

表1:“味舞蹈”工作坊心理层面应用效果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在两年的“味舞蹈”实践中,分别以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师与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验法等方式,了解参与者在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后的心理感受及情绪变化,检测“味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

(一)调查对象

本次参与“味舞蹈”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心理老师为25人,来自普教、高教各系统;参与PANAS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自评量表测试,对比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前后情绪变化的学生为21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0人,回收有效问卷15份。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关于“味舞蹈”工作坊应用效果调查内容涉及:“味舞蹈”能否增强对自我身体、个性方面的探索与了解等问题,旨在了解“味舞蹈”对参与者在心理学层面产生的效果与影响。

(2)集体访谈法。访谈提纲包括“味舞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有哪些、如何解释在“味舞蹈”中所产生的个人心理体验等问题。

(3)测试法。以PANAS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自评量表为工具,通过对比学生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前后的情绪变化,评估“味舞蹈”在学生情绪管理方面的应用效果。

(三)调查结果

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后心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喜欢参与“味舞蹈”工作坊的态度调查上,88%的心理老师表示喜欢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具体结果见图1;在“味舞蹈”心理层面应用效果的5项调查中,在4项内容上,超过2/3的心理老师认为效果良好,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味舞蹈”工作坊后笔者与25位心理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大家就访谈提纲所列的三个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访谈结果显示“味舞蹈”的心理学应用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情绪的表达、体验,情绪的释放、宣泄,情绪的觉察;内在情绪和外在身体语言之间的统一、整合。

参与“味舞蹈”工作坊的学生主要是上海戏剧学院院系心理委员及学生干部,学生被告知本次培训是学生干部领导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力培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高情商。工作坊活动前后学生的PANAS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在“兴奋”这一情绪指标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自豪”“振奋”“活跃”三项情绪指标上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其他16项情绪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味舞蹈”工作坊活动前后学生PANAS测验结果比较

图1:心理教师是否喜欢“味舞蹈”工作坊态度调查

(续表)

三、“味舞蹈”心理学应用价值分析

以“味舞蹈”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增强该项工作的实效性、吸引力及感染力,取得不同于传统说教式或讨论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88%的心理教师喜欢参与“味舞蹈”工作坊,充分说明这种强调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活动形式,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形式同样适用。经过两年的工作坊实践积累及对心理教师、学生的调查、访谈、测试,笔者认为“味舞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味舞蹈”可发展成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6%的心理教师认为“味舞蹈”能增强参与者的情绪表达能力,72%的心理教师认为“味舞蹈”可宣泄个体内在的某些情绪、情感。在情绪的表达表现上,采用舞蹈动作或拓展的肢体动作,可让参与者将一些隐藏的、压抑的情绪、情感,或者悲哀、恐惧等不愿意暴露于他人的情绪、情感以舞蹈的方式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无形中可达到释放、宣泄情绪的目的。舞蹈元素的引入,在表达表现情绪上,可为参与者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其可以更好地打开自我,更加自由地以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真实的情绪、感觉。

在情绪的觉察上,既包含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察,也包含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觉察。问卷调查显示,76%的心理教师认为“味舞蹈”能增强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察,一位心理老师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有些情绪身体知道答案!”当我们内心郁积消极情绪时,出于自我保护,可能会通过防御机制,压抑或否认这些负性情绪的存在,但我们的身体是诚实的,当参与者借助舞蹈动作表达情绪、情感时,这些真实的情绪会借助舞蹈动作这一媒介表现出来,让身体感知到内心真实的情绪与感觉,从而增加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察。而在两人或多人的即兴互动环节,参与者必须通过舞蹈等肢体动作去觉察与之发生互动的对方的情绪、情感,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实现与对方的沟通与互动,从这一角度而言,“味舞蹈”工作坊可用于提高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味舞蹈”活动实践后,学生PANAS测试结果表明“味舞蹈”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兴奋、自豪、振奋、活跃”四项情绪水平,而在“惊恐、痛苦”等十项消极情绪指标上活动前后无显著性变化,这充分说明“味舞蹈”可用于调节参与者的情绪水平,提升积极情绪。“兴奋、振奋、活跃”三项情绪指标与“乐、勇”两项积极情绪在情绪类别和维度上存在相似性,而“自豪”这一情绪指标则与中性情绪“傲”在情绪类别和维度上存在相似性,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四项积极情绪指标的变化与“味舞蹈”的活动实践存在因果关系。

情绪的表达与体验、情绪的觉察、情绪的调节与宣泄这三项内容分别对应丹尼尔· 戈尔曼情商理论中的认识自己情绪、管理情绪及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故“味舞蹈”可发展成培养学生良好情商的一种方式与手段,用以发展学生的积极情绪,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提升情商水平。

(二)“味舞蹈”可投射参与者的个性、人际沟通模式,协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

“味舞蹈”活动实践中,在两人或多人的即兴互动环节,笔者发现可以从参与者表达情绪时采用的舞蹈、肢体动作,以及与同伴进行即兴互动的方式中觉察参与者的某些个性及人际沟通模式。根据弗洛伊德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及投射理论,个体内在的某些想法与经验可经由身体动作投射出来,而这些想法与经验通常是潜意识的反映。因此,通过观察参与者的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个性,协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在心理教师与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参与的“味舞蹈”工作坊中,工作坊引导者在现场根据参与者的动作对其个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参与者的认可;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92%的心理教师认为“味舞蹈”能增强个体对自我个性方面的了解。

在两人或多人的即兴互动环节,不同的个体借助舞蹈动作实现关系上的连接,进行非言语的沟通,从其回应方式中我们可以一窥参与者的人际沟通模式。萨提亚根据个体在沟通中是否考虑到自我、他人和情境的统一,将沟通模式分成五种,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①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个体的情绪表达与互动很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同伴乐他也乐,同伴悲他也悲;也有一些个体不管互动对方表达何种情绪,他都不为之所动,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身体动作的表达。从这两种反应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人际沟通模式分别是讨好型和指责型,因此,“味舞蹈”可让参与者觉察其人际沟通模式,从而协助个体认识自我。

(三)“味舞蹈”可让参与者更好地打开自己,内在情绪与外在身体动作更好地统一、整合,实现身心合一

心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心理教师认为“味舞蹈”能让参与者更好地打开自己,实现身心自由。集体访谈中,很多心理教师提及参与“味舞蹈”后的心理感受。例如,有人说:“从放不开到放得开;正视自己的情绪情感,不压抑;那一刻,我是个演员,也是个明星,表演的感觉很好!”米歇尔· 明尼克认为:真实的情绪不完全是内化的,它不只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物质的、身体的过程。[4]相比舞蹈教育,“味舞蹈”的实践不注重舞蹈动作的表演技巧和呈现美感,它更加注重参与者从心出发,真实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以舞蹈动作或肢体动作呈现,允许各种身体姿势的出现,外在的身体动作与情绪产生关联,促进了内部情绪的体验,内部的感觉又会进一步带动外在的动作,从而使参与者的内部情绪与外部舞蹈或肢体动作经由身体实现了身心的统一、整合。

结 语

综上所述,经由“味舞蹈”的活动实践及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效果评估,“味舞蹈”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活动载体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服务于学生培养情商、认识自我等发展的需求,从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味舞蹈”也拓展了舞蹈艺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空间,实现了舞蹈艺术从舞蹈专业领域到应用心理学领域的跨界发展。

【注释】

①萨提亚是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她将沟通模式分成讨好型、一致型等五种,其中一致型的沟通模式是其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能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的和谐互动。

猜你喜欢

匣子教育领域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买椟dú还珠
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领域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框架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敞开的茶匣子
听“戏匣子”的岁月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