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
—— —首钢园区的转型与改造
2018-07-24李诗珩邓佑玲
李诗珩 邓佑玲
在“互联网+科技”和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背景下,老旧厂房的转型和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成为工业遗址开发和新价值激活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和产供销为一体的多功能聚集区。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按照依托的资源可以分为四类:依托文化资源为开发基础的园区、后工业的开发建设园区、科技园的转化园区及新区开发类园区。[1]15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通州的宋庄及杭州宋城。而随着新时代和共享经济的到来,园区内艺术品交易逐渐商业化、模式化和高档化,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模式瓶颈及新经济下的发展转型。
首钢工业区旧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南部,长安街西延线的尽端,是北京市西部发展带和东西文化轴相交的节点位置。[2]30首钢的搬迁及2022年冬奥组委会的入驻不仅为创意北京的工业旧址转型改造提供了机遇,更为园区高品质建造提供了平台。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下北京创意城市和首钢文化产业园区转型改造的契机,试图通过提出打造“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设想,让静态的工业区遗址通过舞蹈文化资源注入得以更为鲜活,新首钢的文化园区中舞蹈文化创意品牌得以塑造。
一、首钢园区转型改造背景研究
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改造不仅是文化场馆及其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化的过程,其中涉及首钢工业历史符号的保护、冬奥会体育文化的创新,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和改造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发展机遇
首先,首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打造有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利用老旧厂房能够拓展文化空间。面对北京市七成的待开发的老旧厂房,北京市对老旧厂房的转型改造发布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清晰等问题进行专项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显示了北京在新时代的四个战略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北京市也将全面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这为北京市政府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区域发展、加速推进北京创新城市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政治机遇。
其次,首钢迁址,老厂区面临着工业遗产转型升级和再利用的发展机遇。北京市政府成立了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小组,将建立中国首个C40正气候项目①;2012年,北京市政府批复《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年,2022年冬奥组委会的入驻利用奥林匹克运动平台提升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园区建设品质,如首钢园区西十筒仓②的创意时尚升级和工业符号保护的融合创新。
最后,我国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为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社区价值打造和创意文化共享提供了新的运营启示。我国在共享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了从房产、汽车等成本较昂贵的固定资产共享,到居民生活、非实体等的共享过程。[3]81这体现了思想的创新,凸显了共享价值的理念。通过“互联网+”的科技支持和全媒体传播机遇,通过工业遗产的转型与利用,更通过新形态产品、新渠道来打开更大的文化产品市场,打造更坚实的线上社群。
首钢园区的打造集聚了工业文化的品牌、交通环境的便利和政策优待等先决条件,也为“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为舞蹈创意孵化平台提供了空间基础。
(二)理论基础
1. 产业集群理论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特殊的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根据专业分工、协作关系和政府领导建立起来的文化集聚组织。[4]321990年,波特定义“产业集群”为一组因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在地理上靠近的关联的公司和机构。产业集群因特定产业的集聚,能产生四种效应,分别是共生效应(相关联机构的产业共享)、知识溢出效应(资源要素通过集群推广,从而形成产业竞争力)、吸聚和衍生效应(吸引更多创意人才及机构加入)、创新效应(进而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1]5—6
产业集群的规模和产出有赖于创意阶层的集聚。作为城市学家和创意管理大师,理查德· 弗罗里达对“创意阶层”的定义是:新经济条件下,因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5]技术、人才和宽容度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励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创意集聚,创意阶层激发创新效应,在理论中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增强创意能量。因此,“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将吸引舞蹈创意人才,激发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碰撞、糅合,逐步形成创意舞蹈产业空间。
2. 艺术共享与公赏理念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艺术公共性与共享性愈发受到重视。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提出的“艺术公赏力”,即指艺术的可供公众鉴赏的公共品质和相应的公众主体素养,包括可感、可思、可玩、可信、可悲、可想象、可幻想、可同情、可实行等在内的可供公众鉴赏的综合品质及相应的公众素养。[6]在中国,社区舞蹈活动具有参与人口基数大、范围广、舞种繁多、带有中国元素审美和边际模糊等特点。很多舞蹈和舞者形象也成为创意产业的源泉,逐步联合文学、舞台剧、电影、游戏和新媒体等方式形成更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的新产品。可见,舞蹈可以作为准公共产品赋予文化产业园区以较高的艺术鉴赏、体验和消费价值。其也能借助互联网传播途径,推动舞蹈线上和线下的创意认同和孵化,并对艺术的公众鉴赏品质提出新的要求(见图1)。
图1
(三)突破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参照
蒙哥马利认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体现为活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形式(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和意义(地方感、历史文化)等三方面的营造;而当一些公共机构采取的控制措施让文化园区逐渐高档化,反而使得一些创意阶层流失。[4]225如现阶段798创意园区发展中面临着多方面问题:第一,艺术区商业化发展导致园区内租金不断上涨,创意人才流失;第二,艺术园区创意氛围和创作环境变化,使得其创造力下降、创意人才就业机会减少;第三,北京市其他文化创意区的竞争。因此,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在新经济和新语境下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可以说是典型的后工业化时代对工业遗产转型改造的成功案例。其成功做法让鲁尔区转变成为集生态环境、巨大经济潜力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创意新城市中心,[7]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首钢国际化舞蹈城”打造的模式参照。鲁尔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欧洲人口密度第三位的都市区,从18世纪初便开始发展煤炭资源开发及钢铁工业。[8]41随着欧洲传统工业的衰退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鲁尔区充分发挥工业遗迹的效益,在保护废弃工厂和设施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再利用,打造了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体育休闲活动模式、办公餐饮模式和旧厂区的旅馆模式,并融合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对策。
二、首钢资源调研
作为规模庞大的工业建筑遗存的首钢旧址,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历程,成为中国近现代钢铁冶炼史、百年工业文化及中国工业社会的缩影。而它的搬迁,为北京市区的工业时代画上了句号,也为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首钢资源调研评估
首先,首钢工业园区环境优美,紧邻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背靠西山山脉,拥有石景山、群明湖等自然景观,[10]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价值。
其次,首钢起始于1919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建设的炼钢厂,成为北京近代冶金工业的起步;1979年,首钢被国家确定为改革试点企业,并在1984年初步建成计算机系统并在信息化管理下发展;200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同意首钢减产、搬迁,并在2010年全部停产。首钢旧址见证了首钢集团从起步到成为中国钢铁龙头企业再到停产的全过程。首钢拥有着大量的工业建筑和传统建筑,记载着百年的工业文化,是我国工业社会的缩影,印刻着中国工业文化符号,有着厚重的工业历史感,沉积着独有的人文价值。
此外,2022年冬奥组委会的落户和中国首个C40正气候项目的建设为首钢提供了发展机遇与政策优惠,如在政策上同时享受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优惠政策。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冬奥会场馆的建设及附近交通的不断修建等,都使得首钢工业园区有着潜在的经济潜力和投资价值。因此,根据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结果的品级分布评估(见图2[9]),首钢工业园区有着不可比拟的工业遗址活化和开发优势,为文化资源评估的发展强势区。
图2
(二)现阶段首钢的活化状况
现阶段首钢园区突出工业遗存特色,并建设五大功能区:石景山景观公园、冬奥广场、工业遗址公园、公共服务配套区及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其活化原则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绿色优先、置换开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人文首钢、创新首钢、活力首钢和生态首钢为规划目标,并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等理念运用其中;以区域协同、核心引领及三元共生(科技、自然、文化)为发展战略。首钢转型改造的目标为:将园区打造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升级的生动范例,成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首都创新驱动的承载平台及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10]
三、“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
提出将“首钢国际化舞蹈城”打造为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名片,其开发与发展不仅有着丰富的区域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符合首钢“活力之城”和“高精尖”产业不断集聚的改造定位。而在打造“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同时,应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舞蹈来传递首钢的历史感,如何发展生态的创意舞蹈城,以及舞蹈城中创意人才的发展等问题。面对转型改造问题和资源依托,“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可打造有以下几种开发方式。
(一)政府推动
政府应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首钢国际化舞蹈城”中的创意活动和创意人群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园区在吸引、拉动人才创业和就业的同时,政府也应采用“半臂之距”的管理原则,结合引导和限制的管理政策,对创意社区的交流和活动开展给予一定的空间。
(二)舞蹈与首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结合
北京市专业的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等舞蹈院系,以及大量的专业舞蹈表演团体、艺术剧院等,拥有大量的专业表演人才以及丰富的舞蹈文化艺术资源,可为舞蹈城的活动提供专业和人才基础,而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等机构,亦可为舞蹈城的活动和品牌打造提供组织与研究支持,从而为打造首钢“高精尖”的文化产业品牌基地、促进形成多元文化利益共享的全产业链提供坚实基础。因而,“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建设不仅在填补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并追随新时代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当代舞蹈的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打造:
1. “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品牌打造
“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开发依托首钢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舞蹈发展,在形成高端IP创意联动的同时,适时推出“国际舞蹈艺术节”和“夏季舞蹈不夜城”的IP全产业链活动。通过舞蹈共享空间来增强受众的体验价值和共享价值连接,进而汇集多元文化、构建多元平台,形成多元文化利益共享的全产业链,产生美第奇效应—通过公共舞蹈教育和创意舞蹈空间来提升受众的艺术体验与艺术膜拜,形成创意能量“核聚变”。此外,通过利用“互联网+文创”优势,打造国际舞蹈城的线上平台创意和社群连接,扩大辐射和传播范围,形成线上品牌。
2. 舞蹈创意集聚地的打造
首钢园区除了保留首钢老工业建筑遗产、建立首钢博物馆之外,也可以利用工业空间、舞蹈活动探索和首钢文化符号打造来带动受众从各个方面参与“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项目与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创意人士。因此,“首钢国际化舞蹈城”可利用工业园区的原有建筑来打造“舞蹈叙事空间”,包括交流博物馆、舞蹈画廊和小剧场等。“舞蹈叙事空间”是创意实验基地,也是创意人士文化交流的场所,进而可以孵化原创故事、先锋艺术和舞蹈对话等。除此之外,依靠工业区而建的咖啡馆可以为创意人士提供更轻松的聚会场所。在这里可以举办一些有时代意义的表演艺术创作、公共舞蹈教育、舞蹈交流和体验活动等来增强园区与受众的互动,让受众在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参与个体的首钢文化ID认同;咖啡馆也可以与创意商店相结合,将带有首钢文化记忆的舞蹈文化产品带给更多的体验者。
3. 首钢舞蹈公共空间的打造
除了专业舞蹈院校和表演团体,北京市拥有大量的群众舞蹈爱好者,具有舞蹈参与群体基数大、参与形式多样和艺术形式边界模糊的特点。舞蹈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吸引大量受众的同时也会增强群体对社区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超级IP的“铁杆粉丝”。因此,园区依托工业历史建筑建构有温度、有活性的舞蹈社区环境,规划舞蹈社区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增强“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公共教育功能,在提高受众的艺术公赏力、打造国际化舞蹈城社区的IP共同体的同时,更是迎合了在场景经济下创意空间的打造。
4. 国际化的思路
“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也应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IP品质和价值,从而不断吸引国际舞蹈合作、促进IP产业链国际化。
结 语
总之,“首钢国际化舞蹈城”的打造应该塑造新首钢的创意城市品牌,发挥首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而发展我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转型发展模式。而在其吸引创意阶层和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形成个人社区及北京创意城市的ID,产生创意能量,促进首钢文化产业园区的良性、生态的产业互动,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践行艺术公赏和文化惠民的原则,同时能够形成线上和线下的生态平台建设。其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参考进而辐射东北等地老工业基地复兴,并能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国际工业遗产转型的先进发展模式。
【注释】
①C40城市集团是一个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围绕着《克林顿全球倡议》来实行减排计划,推动城市的减排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正气候开发”是指既能减少开发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排放,又能通过消除其周边社区的排放量,来消抵项目本身无法减少的剩余排放量,从而在项目完成时实现净或负排放的目标。
②西十筒仓区作为老首钢工业基地工业景观和设施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将成为整个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启动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