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体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2018-07-23常言平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摘 要:一直以来,字体设计基础课程都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字体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字体设计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课程的内容以会写、会选、会用三个阶段的形式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简单程序化的模式,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基础课程更丰富也更有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字体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为字体设计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關键词:视觉规律;字体特征;字体应用

字体设计课程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对字体设计的认识存在差异,字体设计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校的字体设计课程只有一个阶段或是一个周期,对于字体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两重角色没有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本文是基于以上问题对字体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思考。

字体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是相对于字体设计专业课来区分的。大多数高校字体设计课程只有一个周期,这种课程设置存在设计基础和设计专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理的字体设计课程应该是阶段式的——字体设计基础课和字体设计专业课。本文探讨的就是字体设计基础课的内容改革和实践。作为整个字体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定位和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字体最基本的视觉规律——会写;了解字体文化与造型特征——会选;熟悉字体的应用——会用。基于会写字、会选字和会用字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题训练方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1 会写——字体的视觉规律

字体设计基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会写字的问题,即字体的视觉规律,强调字的笔画规范和重心结构等基础知识。课程需要学生课前大量的书法基本知识的初步了解和积累;了解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变规律;对文字活字印刷字体与技术发展的关系有基本的掌握。结合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强化理解和记忆,梳理印刷字体的历史发展和视觉形成规律,重点分析书写与字体设计之间的关系。不论中西文字体设计,书写都是设计的重要源头。中文字体设计受到书法影响,文字重心的把握、笔画细节的造型处理、负空间的经营,都与书法相通。老一代中文字体设计师大都具有深厚的书法造诣。今天的字体设计学习者,未必需要成为书法高手,但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对字体设计大有裨益,也为接下来的字体创意打下坚实的视觉基础。

字体设计,雕琢打磨的并不只是文字的轮廓,而是营造轮廓之外的负空间。中文字体设计中,对负空间的处理,常常称为“布白”。字体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字体的把握不仅仅做到关注笔画结构,更要考虑到字体负空间的分布,这是使文字得以平衡和协调的关键。字体的布白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要素,课程练习中通过文字的阴阳互相呈现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负空间的理解,培养对于文字的图形认识观念。视觉规律中的视错觉问题也是学生需要大量实践和总结才能获得的能力。日本设计师小林章说过一句话:“字体设计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便是如何巧妙地辅正人的眼睛错觉。”如何调整视觉形态以达到眼睛的视觉平衡,如同样粗细的线条,由于视觉误差,水平的看起来要比垂直的更粗。笔画交叉的位置容易造成中间黑色部分太密集,笔画交叉处要略调细一些等。

基于以上课程内容,训练的方法主要是对经典印刷字体的临摹和分析。临摹是实践,分析是思考,手、脑、心并用,通过对传统经典印刷字体的临摹分析,培养学生对字体空间结构的组织能力,对笔形细节的观察能力,对视觉错觉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字体灰度的统一能力。通过对字体设计基础的全面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字体的根本,把控字体的基本视觉规律,为字体设计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会选——字体文化与造型特征

第二个课题目标解决的是如何选择相对应的字体。根据设计的具体需求,目标受众的具体定位,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合适字体的寻找与选择。字体不仅是本体内容的承载体和信息交流传递的符号,不同的字体在完成自身最重要的信息清晰易读的功能的同时,字体从视觉的角度演绎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感受,丰富而多样的字形让字体充满了强大的视觉感知。而字体背后的文化与传承让字体本身充满了故事和温度。

字体背后的意义和视觉情感特征都凝结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不同的笔形特征带来不同的字体风格。这就要求学生在书写分析字体特征时,首先把不同笔画的造型都确定下来,这样才能确保一款字体具有统一的风格。比如传统黑体具有“喇叭口”造型,可以抵消印刷油墨的粘连与铺张。老一代字体设计师受到书法的影响,设计出富有粗细变化的笔形。宋体字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收笔或转角处的源自宋明雕版刻本的“小三角”。每一种字体都因为自身特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字体风格和气质。只有对字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才能选择正确、合适的字体,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可读性的同时,完成信息情感的良性互动。

让学生在对字体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受去观察、比较,通过比较强化认识不同字体的风格特征、个性特点,提高眼睛的敏锐度和内心的细腻感受力,能根据需要对已有的字体作出合理合适的选择。课题训练方法围绕此阶段的教学目的展开,设定不同的主题内容,学生根据内容传达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找和主题内容相匹配的字体风格,字体的造型就要契合这些特点,整个过程以分析和比较为主。例如,食品主题内容的信息,根据主体经验和观察感受,食品普遍具有松软、易咬动的特征,在通常情况下字体选用圆润的风格较为适合。粗壮有力的黑体或其变体,会使人联想到现代工业产品;纺织品或轻工业产品主题信息适合选择轻松秀丽、流畅纤细的字体。

3 会用——熟悉字体的应用

字体设计基础课的学习目标不仅需要会写,会选,还需要学以致用,掌握最基本的运用知识和方法。比如选择多大的字体合适,字与字的间距如何设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如何控制等和字体应用相关的具体问题。字体的大小采用的是铅字时代的字号系统,即英美点制系统。一整套系统大小点制之间存在着巧妙的倍率关系。掌握字体大小的设定之前一定要了解字体的字号系统,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字体大小和点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字间距的疏与密不仅带来一行或者一个段落的文字的密度变化,并由此引起版面灰度的变化,形成文本节奏、阅读节奏以及版面可读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节奏关系也会带来不同的情感體验和版面风格。通常情况下,浪漫、闲适、舒缓的内容,适合选择稍大的字间距;具有紧迫感的文字内容则适合选择较小的字间距,但具体大和小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文字内容的精神实质、目标读者确定。通过不同的字距疏密关系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主体情感特征合理选择不同的字距的关系。

行间距主要解决的是段落文字的节奏和灰度问题,行距是调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行距也是控制版面字体不同色调关系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行间距关系到文本块的节奏和灰度,对于字体重量较重的文字,就可能需要加大行距以便使文本块的色调变得明快易读,避免文字块区域发暗,使阅读产生视觉障碍。另外,文本块应具有一种明显的水平纹理。因此,如要拥有均匀、清晰、易读的视觉行距,需要对行距进行微妙的调整,以达到字体与空间的相互协调。

在这一阶段的内容练习,是对字号、字距和行距的整体把握,不同的应用实践会形成不同的文字灰度与节奏,通过作业练习比较分析,在适合与不适合之间反复寻找和确定。整个学习过程中,大量观摩经典的风格化的字体应用,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方法。至此,字体设计基础课程的三个过程有机统一在一起,学生系统地了解文字、掌握文字,会选文字、会用文字,既掌握了汉字的视觉规律,也学会了汉字在实践过程中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4 结语

字体设计基础课程应该具备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课题内容,我们作为文字大国,更应该尊重自己的汉字文化,加大汉字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重视中文字体设计,慢慢梳理出中西文字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不同,建构属于自己的字体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课题训练中循序渐进,以文化的理解和事理的认知为前提,强化文字视觉基础规律的训练,拓展文字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建立起认知—思考—实践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一改以往单一化、程序式的技法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平.两段式字体设计课程结构构建探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

[2] 苏克.新概念字体基础与应用[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常言平(1980—),女,山东人,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