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儿版画在美术启蒙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018-07-23王维荣虞雯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教学策略

王维荣 虞雯

摘 要:美术启蒙慎之于始,儿童天生对外界充满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创造力都未曾受到束缚,美术启蒙要符合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少儿版画具有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画面概括、修饰性强等特点,对于儿童来说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美术启蒙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就少儿版画对于美术启蒙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美术启蒙;少儿版画;教学策略;儿童心理

何谓启蒙教育?是教会孩子画太阳、房子,练习透视几何、素描造型,还是了解艺术发展史?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也就是说,孩子在天性中就有对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创造力未曾受到束缚,在表现上有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启蒙阶段的教育就要慎之于始,要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的特点。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2~7岁是儿童的前运算阶段并开始出现符号思维,这说明2~7岁的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且有思维能力,能通过符号认知世界、表达自己。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并不能通过表象和符号得出复杂的逻辑和结论,不能理解符号背后的逻辑,如他们能通过观察了解太阳是圆的,但并不能理解太阳有多大或有多远。此外,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善,他们在注意力和记忆力方面都相对有限。相反,他们在感受力与想象力上却有不同于成人的优势。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倾听、感受才是美术启蒙课堂需要完成的内容。美国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提出“绘画潜力”论,认为儿童在10岁前其绘画能力不是通过学习技能提高的,是随着他的认知和知觉发展而自然发展的。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应区别于注重技法的、标准化的教育而侧重在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自我的感受以及表达上。

着眼当今的美术启蒙教育,可将美术创作分为画一幅画和制作一件作品。日本的教育学家认为“手指是儿童的第二大脑”。可见,动手是学龄前儿童认知的重要方式。版画包含绘稿、制版、刻制、试印、修版、印刷等环节,是一项充满计划性与操作性,包含“绘画”与“制作”两种价值的美术创作活动。需要调动孩子对不同材料的感知力,促进儿童多个感觉通道的参与;通过对不同工具的操作使用,实现手脑协调及大脑多个区域协同活动,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全脑开发;在刻制过程中,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一刀一刀去刻,这个过程有助于孩子意志力的养成;而在制版、印刷等环节,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这对于孩子合作意识的形成很有帮助;整个制作环节环环相扣,每一步的完成度都会影响整体作品的呈现,经过整个制作过程,孩子的秩序感与计划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此外,儿童版画具有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画面概括、修饰性强等特点,对于儿童来说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材料丰富、运用范围广,很容易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更容易推广与普及。

关于少儿版画教学策略的探讨,笔者认为:

首先,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孩子观察力与感受力的培养。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受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然,探索周围环境与自身情感。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曾提出:“艺术教育应将培育富于创造力并且身心健康作为首要目标,应引导儿童无拘无束地操控创作欲望,并指导儿童学会利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和体味生活,这就是培养和施展创造力的最佳路径。”学龄前儿童的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力。

第二,鼓励孩子跨学科、跨领域整合。艺术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孩子们在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也将与美术创作产生共振。此外,版画也是我国传承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版画的学习涉猎其他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肖形印、民间木雕等,通过对多种材料的呈现方式的了解,探求情感与材料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而让孩子们建立起思考的习惯和跨学科探索的认知模式。

第三,课程内容适当拟人化、游戏化。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倾向,即认为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及生命特征。拟人化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更容易将儿童带入课堂情景中,也更有利于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少儿艺术讲究合情而不是合理,只要孩子们能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想象,他们的作品就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另外,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在游戏中的儿童是最放松、自在、真实和快乐的,这种状态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知识和美术创作的最佳状态。

第四,对作品的评价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兴起了一种被称为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先前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某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方式、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不只单单看重结果”。V·LOWENFELD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把儿童绘画分为6个阶段,其中2~4岁是儿童的自我表现的最初阶段(涂鸦阶段)与再现的最初尝试(样式化之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绘画价值不在于画得“像”而在于认知的过程与自我表现的尝试,对孩子们想象力与好奇心的满足尤为重要。

最后,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及创作的机会,老师扮演的更多的是组织者和启发者。Lois Malaquzzi指出,一百个儿童有一百个世界,一百种方式听,一百种方式看,一百种方式思考。当美术教育追求范本化、模式化、效率化时,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则被扼杀。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老师更应该以儿童为师,不设置标准答案,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不同。

综上所述,“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少儿版画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版画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少儿版画的研究作贡献,为我国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武丽敏.美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10-115.

[2] 蔡瀚樞.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教学策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