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
2018-07-23孙艳梅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声乐教育资源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并且在教学理念、方法创新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色,使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也进入了新的时期。但在前进的路上总会出现很多的困难,高师声乐教学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也呼唤我们声乐教学工作者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策略来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故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心得,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打破教学壁垒、拓展教学方法以及渗透素质教育理念等方式方法,对现今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以期推进高校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创新;思路;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新课改”运动的蓬勃展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声乐专业教学开展以及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也面临一些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因而,如何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使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紧随社会需求变化,源源不断地输出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这也是现今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重点探索实践的一个问题。基于此,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地展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塑造的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改革,能够从根源上发挥高师声乐教学的优势和价值,能够切合实际为中小学提供更多优质的师资力量。因而,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是高校高端教师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更是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加强二者之间的联动,以就业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高师院校声乐教学开展,才能真正突显自身的教学特色。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高校声乐教学实践的经验及心得,针对当前形势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原因,探寻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为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夯实人才基础。
1 转变教学思路夯实声乐基础
众所周知,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列为基础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这对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审美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及其对音乐审美的语言阐释力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对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培养这项能力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渗透到声乐教学实践中去。反观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则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应当进行全面的修正。一方面,避免全面、细致、繁复的演唱训练,转变学习声乐主要就是为了学习演唱方法这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学习认知只能培养出看似演唱技法娴熟,但演唱效果却如“白开水”般无味、无美、无趣、无表现力、无说服力、无感染力的学生。此外,教师不能为了保障学生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整学期只允许学生精练一两首经典声乐曲目,限制学生的声乐艺术视野。现今,很多教师似乎都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双基”,但却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般堕入了“为了演唱而学演唱”“为了曲目而学曲目”的学习怪圈,反而遗忘了声乐教育是音乐艺术教育而非技术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运用声乐诠释音乐之美这一要旨。所以,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夯实双基”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找到适宜的着力点,有效展开声乐教学。
2 突破即兴伴奏和弹唱教学的壁垒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需要音乐教师具备自弹自唱的基础能力。所以,对于高师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而言必须掌握演唱和弹奏的双重能力。由于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是当前中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所必备的两种能力和素质,所以也成为中小学校择优录用音乐教师的重点考查内容。然而,对于传统高师声乐教学来说,全面推进学生这两项能力的共同发展却并非易事。这主要归因于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涉及声乐演唱、钢琴弹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多门学科。目前,高师声乐教学还难以找到将上述多学科知识有效融入、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来的方法和着力点,也就难以找到提升声乐专业学生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得力抓手。因而,在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中,要尽快突破即兴伴奏和弹唱教学的壁垒,实现二者的融合,使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能力、弹唱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更多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师资力量,才能进一步推进基础教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
3 拓展新型声乐教学方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忽视对声乐专业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授。这一结果也暴露了高师声乐教学本身在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方面的滞后性,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势必会造成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职业上的短板。目前,中小学校所录用的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在中小学的音乐实践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部分新入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演唱水平尚可,但对于音乐教法、声乐教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却亟待提高,难以将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迅速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当中去。而且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多用传统讲解教学、欣赏教学来组织音乐活动,对于一些新型音乐教学方法则很少尝试。例如,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都是可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广泛运用的,然而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缺乏灵活性。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由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音乐教学方法全面性、创新性缺失滞后决定的。高师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就是讲解法、示范法等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所以很难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开展中将创新教法融入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因而,高师院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入更多的创新教法,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和拓展新型声乐教学方法与技巧,并且能够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岗位中灵活地运用与实践。
4 有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开展现状来看,传统的声乐教学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找不到合适的抓手和对策。现今,音乐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口号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似乎在执行方法和执行力度上存在问题。原因在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比较抽象,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好把握。换言之,高师声乐教学尚难以找到将素质教育理念同声乐教学实践进行丝丝入扣的对接、融合所需要的方法,难以找到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这一理念贯彻、渗透到声乐教学中的“抓手”。因而,高校声乐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和途径,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有效地将声乐课程所蕴含的普遍理论和原则贯彻、渗透到自身的教学与训练实践中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开展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理念才能使声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被挖掘出来。
总而言之,就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情况而言依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声乐教师作为声乐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现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阶段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声乐教学改革,培养和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优秀音乐教师,使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步入正轨。同时,高师院校要转变声乐教学理念,对声乐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创新聲乐教学方法,使声乐人才能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潮流中坚持与时俱进,展现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才华,为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漪纹.川渝地区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模式改革实践[J].艺术教育,2018(19):72-73.
[2] 黄藿茗.音乐教师的职前声乐素质要求初探——高师声乐理论课程设计[J].现代交际,2018(15):145+144.
[3] 张晓蓓.研究高师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
[4] 张晓蓓.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与设想探讨[J].黄河之声,2018.
[5] 李飞.基于多元就业导向视角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7.
作者简介:孙艳梅(1981—),女,河北衡水人,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