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
2018-07-23韦利军
摘 要:世界上普遍认为美声唱法是科学的演唱方法,自从这种唱法传入我国以后,大多数高校声乐教学主要围绕其开展工作,形成了极大的覆盖范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民族文化与语言差异带来的巨大影响,采取这一唱法对民族音乐作品演唱时,应科学改变语言从而顺利进行歌唱,高度融合了音乐和语言艺术。在推广普及的基础上,其深入融合民族音乐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化;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0 引言
自从我国开始引入美声唱法,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也表现出多样化特点,由于唱法表现出显著特性,与民族音乐初步产生了融合的趋势,凸显了民族化的教学发展意义。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这一唱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获得声乐知识,对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发展。
1 美声唱法概述
1.1 含义和特点
17世纪意大利产生了美声唱法,这一发声唱法表现出科学性,必须认真区分声部,音量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音色变化丰富,演唱过程中存在花腔装饰乐句,音与音平顺连接,可以合理应用和调整共鸣。[1]
这一唱法的特点:演唱过程发出自然且匀称的声音;高度统一了声区和音质;产生纯洁响亮的音色,同时表现出灵活、轻松、圆滑的特点;音量形成较强的穿透力。
1.2 发展历史
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逐步发展形成了美声唱法,具体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诞生歌剧时产生的,欧洲歌剧的兴起促使西方音乐呈现出辉煌发展的特点,声乐艺术快速发展初步明确了咏叹调的基本模式,对唱法的表现力进行了丰富,促进技法的健康发展。通过300年的变化发展,顺利进入阉人歌手时期。由于宗教权利带来的较大影响,教堂开始禁止女性歌唱,选择男童声对其取代,进入变声期的男童需要实施阉割,从而出现了男性特点的女高音。由于生理结构比较特殊,演唱中可以形成兩个八度的音域。在19世纪初期,这一唱法获得全新的发展,此时女声正式进入舞台,形成了关闭唱法。[2]
1.3 我国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我国早期美声唱法的传播和发展。这一唱法在20世纪末期进入我国,音乐院校于20世纪20年代将其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普及发展这一唱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中西方声乐文化交融阶段。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同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初步产生了相对合理的美声艺术表演和教学系统;二是我国逐步形成自己的美声艺术风格;三是我国声乐艺术经过美声的熏陶,迅速提升了歌剧演唱水平;四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参考借鉴之处;五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古典艺术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个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全新发展推动这一唱法的应用,并且将其作为参赛项目。[3]
2 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包含大量内容,如民歌、戏曲、说唱等。美声唱法拥有科学的发音方式,一般对演唱声乐水平进行评价。由此可知,在保证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提下有必要融合美声唱法。研究声乐者应认真分析处理这一唱法问题。
这一唱法实现民族化发展主要是通过美声的发声提升演唱水平,但需要确保民族文化的神韵。东西方人拥有较大的生理和审美差异,需要向民族声乐有效转移,并对民族作品科学演唱,根据民族文化的特点探讨应用的合理性,获得全新的音乐风格。
很多的声乐研究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展探索,在保证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对唱法科学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演唱能力,进一步产生了包括民族韵味与时代特点的风格。在传统研究过程中也对美声发音方法与演唱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在充分保证我国音乐本土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唱法吸收借鉴,一定程度改进了我国的声乐艺术,初步开启了摸索研究唱法民族化的阶段,但未产生鲜明的审美个性。
针对声乐教学来讲,其不仅需要努力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还要对民族音乐文化积极传承。因此,应将其引入教学中并彰显传承作用,结合大众审美特点创新艺术形式,进一步保持音乐的活力。
3 实际应用
3.1 风格
我国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与风格,将其引入声乐演唱中可以对艺术魅力全面展示。作为外来文化的美声唱法,在教学中更加需要注意应用。在欣赏作品时指导学生了解这部分作品的语言特点,对其表达的内容整体把握,严控演唱作品精华。比如江南地区形成流畅、秀丽的歌曲,很少产生旋律波动,在对这一作品演唱时,应充分把握作品创作风格,加强训练语言,对其风格全面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会不同的民族韵味。[4]
3.2 吐字
美声唱法更加突出了空、通和送的声音,在教学中应积极训练声音,使其准确把握发声技巧。我国主要是由拼音组成语言,此外还有大量同音字。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科学发声,指导学生科学利用语言,达到字正腔圆吐字的目标,进一步清晰吐字。在连声操作中,应根据标准普通话在演唱中应用美声,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3.3 表演
我国不同民族产生对应的文化,这部分文化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声乐演唱方法。演唱和表演彼此相承,难以分离,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演唱基础,还应形成对应的表演水平。要想获得共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训练发声和呼吸,提高专业水平。我国拥有很多民族,产生与之对应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强化文化知识教育,使其具备坚实的乐理基础,更加了解表演知识,从而高度联系民族表演和美声唱法,有利于观众获得最佳的享受。[5]
4 改革策略
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美声唱法,其凭借科学的唱法获得十分广泛的注意。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发展局面中,声乐艺术也各不相同。我国应借鉴应用优秀的唱法,高度联系音乐特点,获得具有本土化特点的音乐。
4.1 科学建设民族声乐理论
当前,我国的音乐界正在全面研究民族唱法,但依然质疑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的科学性。这里提及的科学是系统体现出的完整性、客观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能够保持先进。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出先进性,缺少比较完整的系统,所以造成民族声乐无法突出科学性。这明显阻碍了传统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唱法的共同性中,类似于唱法的原则,表现出巨大的科学价值。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很多民族,传统唱法产生很多用嗓方法,难以分辨其科学性。基于艺术创作规律分析,我国民族声乐对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出表演特点,与客观创作艺术规律相符。若民族唱法超过常规发声便认定其缺乏科学性,明显与创作规律相违背。[6]
4.2 提升演唱水平
声乐演唱不仅采取人声,还通过语言对情感进行表达,因此歌者需要准确掌握吐字咬字的能力。咬字将语言作为根据,同时各种发声、用气和共鸣演唱技巧等的基础是语言。另外,音乐曲调还将语言作为关键根据。演唱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语言,相应产生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要求。特别是不同语言产生不同的咬字和共鸣位置。
美声唱法将意大利语作为基础,与汉语比较发音更为简洁,不存在归韵,通过元音和重元音共同构成了音节,获得纯正的元音,音节异常洪亮,容易产生共鸣。汉语语言更加复杂,发声紧密联系着语言。同时,汉字发音存在“平上去入”的四声,应联系字的声调或韵味把握旋律动态。要想在演唱中咬正字音,应当开展一些独立创作。总而言之,应积极训练民族声乐语言,与传统美学习惯相符。
在演唱过程中应高度关注表达和体验情感。充满感情的演唱,应把握用情程度。因此,歌者应整体把握作曲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内容;结合个人演唱特点进行科学处理,融入丰富的想象,有机联系歌词创造的形象与音乐形象;歌者应有目的地培养演唱风格。
对演唱艺术准确掌握。声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即便是中西歌曲存在不一样的风格与韵味,初学者也可以准确分辨,但要想整体把握并准确表达出来应严控细节,深入分析古今中外风格不同的作品。我国民族乐曲产生十分丰富的韵味,随着类型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韵味。
4.3 科学改革声乐教学
對民族声乐教学不断强化至关重要,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宣传推广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教育应突破密切联系西洋音乐的核心教育思想和系统,持续增加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
要想对教学工作创新改革,首先对声乐理论教学给予高度关注。因此,需要不断充实与创新理论内容,设计乐理课程,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其次认真编写声乐教材。高校教育能够选择的资料不多,更关键的是在当前能够选择的材料中,虽然民族声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但基本是对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改编,而传统意义的民族声乐作品,如原生态的戏剧和快书极少,严重割裂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当前教材难以整体吸收研究理论成果。教学水平不高,不能体现出科学性,因此需要认真编制声乐教材。
5 音乐传承价值
不同的民族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同时产生各种音乐风格,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且将其展示给全世界,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具备典型民族特点的音乐形式应积极进行传承,若失去民族特性,音乐也会变得平淡无奇。在传承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创新和发展特点,不管是文化还是音乐本体,在声乐教育中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准确把握发声方法和基本原理,并逐步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有效宣传了我国的音乐文化和思想,短期内不断获得改进。传承的价值始终被忽略,相应的也难以彰显教学的意义。声乐教学的关键职责就是传递文化知识。
整体教学流程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关键的研究趋向,也使我们积极深刻地思考,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发展作用。在这一发展流程中,应对文化给予高度关注,包含隐藏在唱法之下的民族音乐文化。失去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会导致发声方法的引入失去本身的意义,甚至限制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能丢弃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唱法,这也是传承的核心,有利于避免由于高度关注民族文化而忽视研究的问题。关键在于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并产生最具中国特点的美声艺术,这便要求我们采取独具风格的音乐元素和特点。
比如在《千古一帝》和《迟开的玫瑰》等作品中包含深厚的民族底蕴,同时也引入了这一唱法,不仅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了传承还对风格实施了创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艺术水平,使民族音乐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在发展过程中声乐教学是主要的齿轮,发挥了承接和传递文化的作用,有效延伸了民族音乐文化,促使其表现出现代化特点;加工处理了民族音乐文化,对其实施不断积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风格。
6 结语
我国既要有原汁原味的美声唱法,也要有民族化的中国美声唱法。这样我国声乐才能在声乐界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美声唱法民族化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因此,我国的声乐教育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我国声乐唱法的优势和民族特色,进而培养出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在教学改革中,引入美声唱法的理论教学优势。例如,在美声唱法中,有关于声部划分的理论,可以用于完善我国声乐的理论内容。在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过程中,只要将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两种唱法的技巧、风格合理地融会贯通,并根据所唱歌曲的内容特点将两者有侧重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原生态”的中国民族唱法,歌曲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也将大大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也是我国声乐教育事业走向开放、多元化道路的表现,是一条真正能够做到“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让艺术互相促进”的道路。
综合分析,作为音乐主要呈现模式的声乐,实际通过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彰显,一般将这一唱法作为核心。当前,我国声乐教学发展迅速,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展示作品,有效融合了美声和民族唱法,凭借较高的艺术水平创造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声乐教学水平,这也是创新声乐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羡涛.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价值研究[J].大舞台,2016(7):159-160.
[2] 李秀敏.“美”与“民”的张力——谈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化的“尺度”问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23):202-204.
[3] 杨庆斌.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7(12):71.
[4] 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2015(11):124.
[5] 王丽虹.声乐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12.
[6] 段建新.浅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形式及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15(3):56.
作者简介:韦利军(1987—),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