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园效用提升研究
2018-07-23李志辉
李志辉
摘 要:近年来,各市开始为市域内高校设立创业孵化中心,甚至条件允许的高校也设立了自己的创业孵化中心,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为之匹配了良好的创业政策,以创业解决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造福市场、造福社会。
关键词:毕业生;创业孵化园;效用
依托各大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若干平方米的创业办公场所,供大学生开展创业研发工作。引导大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园,对在创业孵化园孵化成功的创业企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实现创业、研发成果的转化。但依据各创业孵化中心运转下来的情况来看,扶持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比例偏低,值得深思和反省。为更好地发挥创业孵化园的作用,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建立完善孵化机制
为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孵化平台提供机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自主创业培训中心,组织具有创业指导技能的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经常性的创业辅导培训工作,聘请专家对其创业全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具有创业能力的同学积极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企业发展和办公的条件,并提供工作、生活的公益性服务。逐步形成金字塔形的孵化模式和运行机制,让塔基的同学喜欢创业,让塔尖的同学成功创业。这样方能避免创业孵化园设施的浪费、政策的浪费,真正把创业孵化园的场地效用最大化。
2 完善组织机构
为加强创业孵化园的管理,高校可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作为中心运行策略和服务方向的决策指导机构,管理、运行孵化园。入驻创业孵化园的团队或个人秉持宁缺毋滥的态度,进行严格审查,创业者申请入驻必须携带具有可发展性项目,需经专家论证,确定其是否有资格入驻;通过各种服务手段,协助其将项目孵化成功。与此同时,定期对项目孵化进行考核,年末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考核评估。概括来说,创业孵化园承担着创业导师的角色,提供政策、场地仅是开始,指导、服务到毕业生创业成功才是终点。
3 做好资金运作及管理
为解决大学生在创业之初资金不足的问题,可成立相关“大学生创业基金”。资金来源可以是校友捐赠、学校拨款等方式筹集,也可以来自社会基金,包括政府拨款、中介公司投资等。当然,社会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占股,分担风险。与此同时,应积极联合政府、银行,对创业孵化园创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创业贷款政策,减轻创业者压力,丰富创业者现金流,为创业者创业成功提供便利。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对创业者的借贷行为进行评估,创业孵化中心扮演着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对于创业者的借贷行为,应该为其进行风险评估,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4 适度调整项目结构,提高项目的成活率
创业者携带项目申请入驻时,要考虑项目的科技含量,也要适当考虑能够促进就业的项目。除了信息服务型等高科技项目外,也要适当允许大学生去经营劳动密集型、社区服务型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成功率相对较大,也能促进产生较多的就业岗位,提高项目成活率。对于时下比较流行的领域的创业行为可以给予高度关注,避免错过对新兴行业的成功扶持。
5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就是把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主体环境和资源进行整合,相互转化,最终形成市场认可的商业化产品或者服务。高校不僅拥有大量的技术、设备、人才资源,而且还具备各种资源平台。高校孵化园应该积极利用和接受社会的资源,牵线搭桥,帮助创业者在产学研领域找到新的合作方式、新的突破口,将能够接触的各种资源发挥到极致,无偿或者部分有偿地提供给创业者,为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提供便利。
6 加强对创业者的持续性再教育
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创业培训,但具体进行创业的时候,需要不断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如技术层面、创业层面、管理层面、融资层面、期权方面等。所以,创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创业行为始终,并非仅仅是创业前的相关教育以及创业初的相关政策的解读。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出现,缩短了知识社会化与商品化的距离、高校与人才社会化的距离。虽然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入住率低、管理过于表面、扶持时间跨度不够长、成功率不高等,但我们不能够否认大学生创业园存在的积极意义。也正是创业孵化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醒我们反思,寻找更好地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意义和途径。大学生创业园将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其社会效益与品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敏义.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2(4):79-80.
[2] 潘剑锋.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2):123-125.
[3] 王海珍.谈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