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书籍装帧文化及审美研究

2018-07-23王瑾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审美设计

王瑾

摘 要:红色书籍作为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意义。在红色书籍的装帧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等元素,进行书籍封面及内文的装帧设计。本文主要探讨红色书籍装帧文化及审美,通过对不同时期红色书籍要素的设计分析,提出未来红色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红色书籍;装帧文化;审美;设计

0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书籍装帧成为文化产业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等文化因子需要借助红色书籍来传承,这就对红色书籍装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书籍的开版、封面、内文、插图等,应根据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进行内容及版式方面的创新,才能促进书籍装帧的多元化发展,并充分体现红色书籍的审美倾向、文化内涵。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红色书籍的装帧设计

20世纪,我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无产阶级党派肩负着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義的使命,由此催生了一大批革命刊物。这些红色书籍以夺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为主要目标,进行红色书籍的装帧设计与刊发。以鲁迅、茅盾和郭沫若等民主战士为指导,创办了《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前哨》《文艺群众》《文学月报》等刊物,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以文学家鲁迅主办《莽原》《萌芽月刊》《奔流》和《前哨》刊物为例,这些期刊都以黄色封底为主色调,封面采用毛笔字或大字刊印。其中,《莽原》刊物将“莽原”二字放于中上部位,下方存在外形酷似荒原的手绘图,展现出红色书籍的庄重和大气。

之后从红色书籍开本的选择方面,存在十六开、二十三开、二十五开和三十二开等。其中市面流行的战斗性刊物都采用十六开或二十三开的设计,包括《奔流》《朝花》《前哨》和《萌芽月刊》等书籍。而那些政治性强、篇幅较短的书籍则采用三十二开或四十开的设计,《朝花小集》《海上述林》等刊物属于近似于连环画大小、携带方便的书籍。此外,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书籍,还会使用绒面或绸面装帧,在其内部绘制木刻版画、油画等图案,最大限度保存书籍的精美性。

2 抗战时期红色书籍的装帧文化及设计风格

1931—1945年的抗战时期,红色书籍所起到的作用为政治宣传,广大革命群众都要学习无产阶级思想,在解放斗争中保持统一战线。这一时期出版多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包括《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共产党宣言》和《马恩论中国》等书籍,从大局方针上阐明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方向。抗战时期,限于经济条件有限,对这些红色书籍的刊印通常以黄色封皮、木板印刷为主,书名及内文也使用木板、油墨等进行印刷。其优点在于装帧效率高,顷刻间就能够完成书籍的印制与发放。这在讲求效率的革命时期,更有利于革命思想在更广范围的传播。同时,在革命圣地延安也涌现出一系列红色文艺书籍,《文艺突击》《文艺战线》《前线画报》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刊物。《文艺突击》仍沿用黄皮胶装的设计,但在封皮上绘有农民开垦土地的图案,显示出革命区延安自力更生的热情。而《文艺战线》则更进一步,将毛主席头像刊印在封面的中间位置,下方用毛笔书写“文艺战线”4个大字,整个封面以红色为底,激发了广大群众无限的革命激情。

特别是《毛泽东选集》等红色书籍,在广大同志、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指引无产阶级斗争的纲领性文件。解放区文艺机构编印大量的政治性、文艺指导性书籍,对普通群众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等起到了重要的正面影响。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书籍的装帧文化及审美特征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在封面设计与装帧领域出现了一批大艺术家,刘开渠、蔡亮、邱陵、吴寿松等都是红色书籍封面、插图等装帧设计的主要人物。《红旗飘飘》刊物装帧与设计就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属性。《红旗飘飘》是自20世纪50年代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刊印内容包括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回忆录等红色历史。《红旗飘飘》封面设计以红色为基调,上半部分为大红色封底、下半部分放置毛主席与其他领袖会谈的图片,侧边也以红色封底印制“红旗飘飘”4个大字。

同时,与《红旗飘飘》存在同样封面设计的,还有一系列经典的革命小说作品,《红日》《红岩》及《红旗谱》等都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作品,所以这些红色书籍在装帧与审美方面也离不开“红”这一突出主题。首先,《红日》封面装帧的规整性更强,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方圆”思想。《红日》封面周围无任何装饰元素,中间部位有一个长方形白框,框住所要突出的重要内容,框内用毛笔书写“红日”二字,其余部分绘制解放军高举步枪呐喊的图案,中间有红色印章,左边部分则用红色条状线显示“吴强著”。《红岩》书籍装帧设计及审美,则更加具有油画色彩,整个封面采用红、黄两色绘制,红色天空下一颗挺拔的松树矗立在岩石上,给人一种坚韧、勇敢与大无畏的视觉观感。而《红旗谱》的装帧及审美设计与其类似。

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2012年出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位文学艺术家手抄珍藏纪念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书籍设计。该书籍沿用1942年黄底、青字的封面设计,保留了居中位置的主席头像,并用凸起设计增加封面的层次感。其内文全部采用手抄,装帧排版方面将重要内容用大字呈现,内文信息以小字排版,整体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既能够展现出红色革命的文艺特征,又带给人一种庄重感、亲切感。

4 结语

我国红色书籍的装帧及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变化,但其红色基因却不会在装帧设计中消除,由此也体现出红色书籍装帧及审美文化的独特性。通常情况下,红色书籍装帧设计以黄色、红色为主色调,在封面、内文中刊印合适的图案,一方面能够迅速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与阅读,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以尽可能实现思想观念与审美的双重表达。

参考文献:

[1] 郑丽.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元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 尹莹.关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8(06).

[3] 胡艳芹.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及意境美感[J].黑河学院学报,2018(02).

猜你喜欢

审美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