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日本艺术研究
2018-07-23孙冬梅
孙冬梅
摘 要:障壁画是极具日本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受中国唐代壁画的影响产生而又不同于壁画。它与建筑物的样式、风格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是对于障壁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尚未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本文从障壁画的概念、起源与发展、特征以及代表画家及其作品4个方面对日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从总体上感受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障壁画;桃山障壁画;襖绘;唐招提寺障壁画;傅益瑶
1 障壁画的概念
1.1 障壁画的定义
障壁画是日本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附着于建筑物上,具有很好的装饰性。障壁画主要包括隔扇画、杉木门画、天井画以及壁龛、装饰横木等贴面墙上的绘画的总称。广义上有时与障屏画同义。但是一般而言,我们把障壁画归类为障屏画的一部分。因为严格意义上的障屏画还包括屏风画(画在屏风上,移动性较强的装饰物)。障壁画与障屏画一起构成了修饰式建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对障壁画、障屏画、屏风画的区别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障壁画概念和特色的把握。
1.2 障壁画与中国壁画的不同
传统日本建筑中的障壁,由框架和柩条组成,外面糊以纸张。由于这个原因,制作与障壁上的画作,不仅是日本民族美化居室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方法。因而障壁画作基本是,依据室内结构,分为门扇、隔墙、室壁等多种不同的装饰方式。其中的门扇画,由于经常被开启和移动,算得上是居室中最活跃的部分了。彼此相同的两个房间,起连接作用的障壁往往在正中安置,两扇可以相互错开的推拉门,而一扇推拉门就是一个绘画单元。
中国的壁画,就是指直接画在墙壁上的画。最早起源于久远的古代,古人兴致所起随便拿起身边的燃过的木炭或者一些简单的颜料,在石头或者山洞的墙壁上随便作的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和纹样渐渐变得复杂多样,主要有殿堂壁画、墓室壁画、寺院壁画和石窟壁画等。中国壁画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内涵,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自不必言说。
通过大致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壁画和日本障壁画最大的不同主要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中国壁画起源早,历史悠久。障壁画是在受到中国壁画的影响后产生的,因此从障壁画中一定能寻找出中国壁画的因素。二是障壁画不同于中国壁画最大的特点是:障壁画最初画在纸上而后贴付到墙上或天井等地方;而中国的壁画则是直接画在墙上,特别是天井画等,可以说日本障壁画的作画方式是相对便利的。同時,由于障壁画包括隔扇画、木杉门画等,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中国壁画中所不具有的。通过与中国壁画的对比,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日本障壁画。
2 障壁画的起源与发展
2.1 障壁画的起源与发展
障壁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平安时期由于模仿唐代宫殿贵族府邸的建造以及受唐代宫殿画壁画的风气的影响,日本也开始出现了最古老的障壁画。
障壁画的发展起源于平安时代,在桃山时代达到顶峰。并且依据不同时代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藤原时代(897—1185年)的大和绘障壁画兴盛期;第二,室町时代(1392—1572年)的汉画障壁画兴盛期;第三,桃山时代的障壁画最盛期。藤原时代的大和绘障壁画主要是受唐代影响,从起初的与唐代风格一致到后来日式传统大和绘的产生。这时,纯粹的山水画只是一部分,画有生活风俗的山水画占大多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日本障壁画史上的古典时期。汉画障壁画主要是受宋元画风的影响,起初画着宋元画风的山水、花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日本化。代表人物是狩野派的狩野元信,汉画障壁画在构图、意境方面都比大和绘要宏大,不同于以色彩为主的大和绘,汉画障壁画主要以水墨为主。
2.2 桃山障壁画
桃山时代的障壁画是障壁画发展的顶峰,其后障壁画逐渐衰退,受其影响的屏风画开始兴起。
桃山时代障壁画的兴盛与当时的城市建筑有关。一方面受战争影响的大规模军事建设的出现,另一方面住宅府邸也日益完备。特别是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为代表的领袖为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权威,对它们的聚乐、大阪、伏见、安土各城进行豪华壮丽的装饰。而障壁画做宫殿陈建的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这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狩野派的狩野永德。
3 障壁画的特征
3.1 构图上的特征
构图宏伟,气势雄大,工艺特点突出。障壁画中既包含了大和绘的色彩性和民族性,又包含了汉画的雄健风格,因此形成了一种豪放雄壮的构图。特别是后期随着障壁面的不断扩大,障壁画也随之夸大。花鸟、松柏等大自然物象的形态被放大,构图中心往往盘踞在松柏或梅等巨大的枝干上,以表现王者威仪。这样,原本大的画面显得不再空旷,于是就产生了豪放的构图。
3.2 富于装饰性
障壁画的装饰性主要从色彩和构图两方面来看。色彩方面主要是继承了大和绘艳丽、浓厚的色彩。金碧障壁画是其典型的代表。金碧障壁画就是利用金色或其他浓厚的颜色同时并用的障壁画,即在金箔底的画纸上用浓重的颜色来作画。例如,当时特别常用的绿青、群青、给青等颜色,特别是用于宫殿的装饰等。构图方面,主要是指以狩野永德等花鸟为主的障壁画,画中花鸟、松石、山水形态各异,却彼此错落有致,构图上非常细致,即使是大画面也不会显得空旷。另外,特别是桃山障壁画中经常出现的金箔贴的云,还有一些青绿色的松叶、群青色的水纹、荻、菊等秋草的画法也是极具装饰性的,是障壁画在绘画上的一大特色。
4 障壁画的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障壁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非常杰出的画家,如狩野派的狩野元信、狩野永德,结合狩野派画法且进行创新的长谷川等伯等,他们对障壁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他们遗留下来的障壁画作品并不多,但都是珍品。在这里,主要列举了在近现代仍然继承了障壁画的画法,并且造诣较高,其作品十分有特色且影响力高的两位画家——日本近现代画家东山魁夷和旅日中国女画家傅益瑶。
4.1 东山魁夷与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
东山魁夷,日本近现代画家、散文家。1908年生于横滨,1931年从东京艺术大学日本话部毕业。1933年渡欧在伯林学习美术史。1947年作品《残照》在第三届“日展”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其作品充满了一生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哲学探索。另外,他也是日本文化勋章的授予者。1971年开始为唐提寺御影堂制作障壁画,这一工程浩大,前后花费了11年,而东山魁夷也因此声名大噪,一跃成为国民画家。
众所周知,唐招提寺是为纪念鉴真而建造的。鉴真应日本有关人士的邀请去日本宣扬佛法,先后6次艰苦尝试,最后一次才抵达日本。东山魁夷为了纪念鉴真,而在唐招提寺御影堂作障壁画。因为鉴真最后一次渡到日本双目失明,未来得及好好欣赏风景,所以障壁画的内容以山、云、海的风景画为主。这也就是《山云》和《涛声》的创作背景。用山和海来比喻鉴真道的至高、慈善之深。
《山云》画的是广袤而浓密的山林中充盈着片浓片淡的云翳。《涛声》画的是温柔的白浪拍打着低矮的岩石,两幅画都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既然是为了纪念鉴真,还必须有其故乡的部分,所以东山魁夷数次前往中国取材,创作了《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霄》等作品。东山魁夷在唐招提寺御影堂的障壁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人们重新感受到了障壁画的魅力。
4.2 旅日中国女画家傅益瑶与障壁画
傅益瑶,水墨画家,近代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的女儿。1980年,作为中国最早的艺术留学生,留学日本学习绘画,后考入武藏野美术大学,这也是傅益瑶的父亲当年留学的学校。1983年,傅益瑶考进了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教室,在平山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和日本画。平山郁夫在日本画坛是举足轻重的画家,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画的中国通。在平山郁夫工作室,傅益瑶作为一名画家逐漸成长起来。她通过不断的摸索,解决了中日文化之间差异的问题,并且找到了艺术中新的阵地——日本民间祭和大型的寺院障壁画。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被社会认可本就十分困难,更何况是在日本作为一名女性画家,当时的日本女性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傅益瑶却成功地做到了,不仅被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成为家喻户晓的画家,更是把中国的水墨画在日本发扬光大,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
傅益瑶在旅日期间发现许多古老的寺院墙皮脱落,且大多数闲置无人管理,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寺院的墙壁上画障壁画,并且她认为中国的水墨画与障壁画能最好的结合,通过此种方式她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墨画。(在此以前,中国的水墨画在日本是不被认可的)。这是一个弘扬水墨画最好的机会。他制作的大型障壁画《三千院四季图》《比睿山延历寺图》和《天台山国清寺图》等全部采用中国水墨画的画法,且被日本珍藏视为珍宝。
傅益瑶制作张壁画的时候,首先会用心地看风景。把整幅景色收入心底,在心中提前布局。她坚持水墨画是最能直接表现作者心理动态的艺术,这一点乃是西洋画与东洋画之间根本的不同。水墨画必须心手合一,随着心灵的变化一气呵成,所以傅益瑶作画时往往是连续创作数个小时不间断,而其作品也确实具有十足的灵动性和意境。
5 结语
本文对日本的特色艺术——障壁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了解其定义,可以把握障壁画的特色。对其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认识它。通过对其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其作品,加深对障壁画作品的了解。通过对代表画家和其作品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障壁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把握不同作家对它的诠释。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一些对艺术有兴趣的人更好地了解障壁画。另一方面,障壁画的起源毕竟始自中国,也希望可以通过艺术之间的交流研究,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嘉玖.中日文物书画修复技术之异同[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集[C]. 2007.
[2] 傅益瑶.我的东瀛岁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 王大军.东山魁夷完成唐招提寺御影堂第二期障壁画[J].美术,1981.
[4] 土居次义,祝重寿.桃山障壁画简介[J].世界美术,1981.
[5] 胡志亮.樱花国里的美丽使者——记旅日女画家傅益瑶[J].新余高专学报,2009.
[6] 常书鸿.敦煌的艺术[M].日本同朋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