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深处的记忆者艾德里安·格尼

2018-07-23李勇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隐喻记忆历史

李勇

摘 要:本文分析罗马尼亚当代青年画家艾德里安·格尼的成长历史环境,论述东欧代表性画家对国家体制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表达,同时对新一代艺术家的绘画语言进行分析。通过艺术家个案管窥欧洲当代艺术家对国家历史的新表达方式。

关键词:历史;记忆;隐喻

1 艾德里安·格尼所處的是当代东欧社会制度和世界大变革时期

无论人类历史上的光荣和黑暗时刻,各个时期的艺术家都有各自的诠释,而艾德里安·格尼则从历史的黑暗处提取元素,用强烈的自我表述语言,传达出对历史深度的思考,冲击人们的心灵并给予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1977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巴亚麦芮,2001年毕业于罗马尼亚克鲁日的艺术与设计大学,是近来活跃于国际艺坛的年轻画家,现工作和生活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和德国柏林两地。格尼的绘画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他对历史和对滥用权力这个共同主题的思考,艺术家从当代立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创造出一种综合复杂元素的风格,就是一部现代的启示录。格尼成长在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社会主义时期,罗马尼亚20世纪60年代的“黄金时期”也不陌生,经济衰退的70年代是他的成长期,父辈口述的历史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是他能够感受到比较遥远的过去的历史时间的原因。在齐奧塞斯库的政权结束后,格尼在罗马尼亚第三大城市克鲁日学习美术,那个时候的他很少接触到20世纪的艺术潮流以及西欧近现代大师的作品,直到后来他游历欧洲各大博物馆的经历和在维也纳两年的暂住体验,对他现在的绘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逐渐把现代视觉领域的资源和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网络媒体、摄影照片和电影剧照以及自己制作的三维模型作为绘画创作的准备素材。

2 艺术家创作的焦点是对历史的记忆和反思

格尼的人物始终像处于某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沉重斑驳的色彩和纤维状绘画语言笼罩在一切之上,好像整个环境都是模糊和纷乱的,那些身体已经被历史和尘嚣包裹。黑色和灰色的阴影主导了一切,但时常有伴随着凝固的血一样的颜色。艺术家用刷子、刮刀,甚至随手拿来的板和其他材料拓印来制造他的画面,产生特质性的表面纹理,把个人的技巧和机械笔触结合起来。优雅精致的平面和丰富凸起的空间像交错。我们感觉画面的构成很集中,但迅速融入氛围,好像空间和人物走出画家设定的姿势并自己走上画的表面。我们好像很难对场景保持清晰的记忆,看到的似乎很模糊,很多东西好像表达得很清楚,但又在我们面前隐藏起来,画家想把场景展示给我们,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一切好像是被笼罩在帷幕之中。房间里没有明晰的光线,所描绘的人物并不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像是已经被忘记和被遗弃的,他们的面部要么被隐藏起来,要么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毫无疑问,他们都仿佛穿着历史的外衣。

历史的记忆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格尼的作品表现了历史的厚重,不堪回首的内容,没有文学性却具备很强的叙述性。那些画就像照片一样是对历史现场的另一种记忆,一些东西被表现、一些东西被隐藏,一些未知的东西永远被埋没。人物更多时候是面目模糊的,被遗忘,被抛弃,或者被抑制并堆放在一起:他们的脸不是被遮盖,就是只被最初始的表现,通过他们身体在空间上关联的方式交流,有明显的支配性动作和角色扮演,作品往往展示得既无生命力,又僵硬和呆板。格尼展现了镇压、暴力等难忘的历史记忆。

格尼用大小不一的格式表现这些主题,他的作品大小从2.3米*4.2米的Nickelodeon,到只有30厘米*29厘米大小的The Collector,每个场景都宛如埋在曾有过集体性伤害经历的历史的外衣下。例如,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达达死了》这幅油画引用了关于1920年柏林举办的第一国际主会场的著名照片的视角。曾经喧嚣热闹的房间已经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灰暗的衣角,那些画作也只剩下自己的阴影。一匹狼背对着观看者,扭回头。这里格尼引用了希特勒在波兰的总部,也成为“狼的欺骗”和数不清的艺术家的命运,包括那些参加了达达运动的画家,如George Grosz,纳粹诋毁他们为“堕落的”艺术家。在That Moment中,格尼使用了一张希特勒站在一个罗马版本的掷铁饼人的照片和英国艺术家Richard Hamilton著名的拼贴作品,也是英国波普运动的代表之作。在作品《那一瞬间》中,他借用了希特勒曾站在罗马雕塑复制品米隆的《掷铁饼者》前的照片。当然,即使人们不知道这些作品的主题以及所引用的历史,画面的黑暗和人物的处理也能让人感受到迫害、受难和绝望等含义,同样也让我们联想到让人不安的秘密有可能被揭露,这种历史感也来自画家本身,他成长在一个充满剧变的时代。

3 创作者手法是综合的,更像一位电影导演

格尼又深扎欧洲绘画传统,从处理画面和创造的视觉氛围可以看出他向巴洛克时代伟大画家学习,特别是明暗对照的戏剧性影响。他所运用的颜料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朴拙的笔触给欣赏者带来结实厚重的感觉,画面用笔迅捷,又可以看到画家苦心经营的构成。忧郁氛围的基调具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很多刻意安排摆放的物件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隐喻,告诉我们交流的缺失、模糊的印象以及理想的幻灭。让人觉得不安的是他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氛围。格尼喜欢电影,年轻时还曾为此耗费了很多时间,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涂抹馅饼的人物就是他将喜剧电影中的常见场景在画中表现暴力冲突中受害者的形象。电影如同历史事件和艺术史一样给他的绘画以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格尼其实就是一位导演,他会像希奇科克那样表达悬念,将电影和照片的事件作为素材与艺术绘画表现手段的结合,处理这些间接所得的信息和知识,再将其拼贴组合成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遮盖的历史通过碎片被揭示出来。格尼不仅创作属于他的,而且属于整个当代的历史深处的记忆场景。

参考文献:

[1] Adrian Ghenie[M]. Hatje Cantz,2014.

猜你喜欢

隐喻记忆历史
《活的隐喻》
记忆中的他们
新历史
记忆翻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