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
2018-07-23陈慧玲
陈慧玲
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的新特点、新需求,探索了加强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的路径,以期对提升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260-01
作为开展社会公益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群艺馆必须自觉担负起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的重任,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对群艺馆公益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主要在基层,在如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味不断提升,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社会特殊群体也不再满足于公益展览、公益演出等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在服务对象上要求更加均等化、服务方式上要求更加多样化、服务内容上要求更加个性化、服务标准上要求更加专业化,这对群艺馆的公益文化服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
二、群艺馆开展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度重视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有力的保障了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但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政府“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长期停留在口号上,缺少实质性的务实举措和经费保障。
2.服务简单,质量不优。有些地区在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中,不注重内容的创新、不考虑群众的需求,没有特点、没有针对性。
3.覆盖不全,供给不均。呈现出城市关注多、农村关注少,老人、儿童关注多,农民工、残疾人关注少的特点。
3.资源紧缺,力量不足。很多基层群艺馆、文化站编制少、人员少、经费少,专门针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文化服务难以开展。
三、提升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重视,构建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机制
一是要推动特殊群体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好群艺馆免费开放、免费公益培训等职能,确保社会特殊群体能够零门槛体验公共文化。二是开展资源共享,形成公益文化服务合力。要积极探索与各部门合作的思路和机制,利用各类关爱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政策、活动,公益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加强宣传,形成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好群艺馆的特有渠道,加强对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宣传,凝聚更大的社会共识。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职能部门,为特殊群体文艺爱好者搭建展示平台、提供外出参演参赛机会。
(二)加大投入,夯实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基础
一是要加强财政保障。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经费纳入群艺馆经费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录,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特殊群体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基础保障。二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要积极探索从“提供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的发展思路,促使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两架马车”齐首并进。例如,可以依托群艺馆在艺术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举办特殊群体文艺汇演、文艺展览、艺术品拍卖等形式,解决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经费问题。
(三)建强队伍,提升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的能力
一是要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通过市群艺馆、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各种阵地,定期对开展基层文艺人才进行培训,积极实施“传帮带”工程,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全面壮大特殊群体文化服务队伍;二是鼓励特殊群体文艺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的培养特殊群体中的文艺骨干和爱好者,鼓励支持他们组建各种文艺团队,主动开展各种文化活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开展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吸引包括大学生、退休干部、文化文艺工作爱好者在内的各类社会群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解决特殊群体文化服务中力量不足的问题。
(四)创新方式,提高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实效
一是要准确把握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要深入了解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准确把握他们缺什么、想什么、群艺馆能做什么,切实把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转化为群艺馆的服务内容,提高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二是要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群艺馆要加快推进特殊群体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大水漫灌”“计划配送”的供给方式,为特殊群体推出特设服务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全面拓展文化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全面拓展群艺馆特殊群体公益文化服务平台,推动群艺馆由“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交互供给”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