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宁民族刺绣
2018-07-23王弘苏
摘 要:辽宁是多民族省份,辽宁民族刺绣正是辽宁各民族劳动人民所传承的珍贵手艺的融合交流。辽宁民族刺绣以汉族及满族民间刺绣为主,兼有蒙古族、锡伯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由于各民族长期的杂居交流,刺绣艺术也不断交汇融合,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民族刺绣;文化艺术特征
1 多民族融合的辽宁民族刺绣
辽宁民族刺绣是一种产生于各族民间的生活艺术,其最大的生命力是在民间,质朴纯真。刺绣曾被称女红,属“妇功”,是妇女的“四德”之一。因此刺绣在民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技艺也在不断精进。
辽宁民族刺绣着重于“技艺创造”与传承,不同工具与材质的掌握、选择、组合,便是“技艺”经验积累之所在。其不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存在,在精神内容上也是当代人们生活的反映,记录着人类精神领域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刺绣与服饰、室内装饰及生活实用品紧密相连,并且制作绣品的工具及材料也易于取得,可以说,刺绣是辽宁各民族工艺美术里最生活化的工艺种类。
2 历史悠久的辽宁民族刺绣
中国用针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约45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辽宁海城出土骨针的情况,推断辽宁民族刺绣的时间应该不比关内晚,以针穿线绣花始于何时,尚待印证,据《辽宁文物志》记载,跟刺绣技艺相关的辽宁地区墓葬出土有战国时代墓,沈阳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出土骨针一枚,此墓年代大约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辽阳唐户屯墓群出土铜顶针,此石椁墓年代约为西汉末至东汉末,或稍晚些。北票房身墓出土金顶针,这批墓葬为十六国时期的鲜卑墓葬鞍山崔源族墓,出土铜钉针1件,崔源族墓园形成时间起自明朝初年,直到明朝晚期。沈阳昭陵,隆恩殿大暖阁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小暖阁内置神牌,上盖黄缎罩,阁前有龙凤宝座、福金椅、配椅、五供案、朝灯等均与刺绣相关的陈设。
针是原始人缝制树叶及兽皮的重要工具。在辽宁喀左县出土了属于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的仿皮饰件残片,皮革对称折叠成三折,上面镶有皮线,用线绳以整齐的针法缝固,再用另一根线将线绳钉住,类似后世的钉线绣绣法,这可能就是远古人的刺绣,即史书上记载的“韦绣”(韦,熟皮子)。可见,辽宁的民族刺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3 辽宁各民族刺绣的特点
3.1 辽宁满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
辽宁满族刺绣特色鲜明,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造型,纯朴率真,是辽宁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造型夸张、粗犷、拙朴,色彩凝重艳丽,冷暖对比强烈,构图饱满、对称,北方民族特色鲜明。满族刺绣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因此,绣品内容、主题既受文化传承影响,也受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满族民间刺绣产品结构丰富,家用生活用品和服饰品上随处可见。
服装刺绣有男女服装的领口、袖口、门襟等的花边刺绣、云肩刺绣、古代官服补子等;服饰刺绣有荷包、扇袋、兜肚、围肩、鞋、鞋帮、帽、披肩、钱袋、手帕等;室内刺绣又分为枕顶、枕面、幔帐、门帘等。
3.2 辽宁蒙古勒津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
辽宁蒙古勒津刺绣是实用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完美融合,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民族服饰及居室装饰。所用材料也很宽泛,蒙古勒津刺绣以棉布、绸缎、金丝绒等为衬底布料,颜色多为红、黄、绿、蓝、白、粉、紫等,多为鲜艳浓厚的色彩。除传统丝绸棉布底料外,还在毡子和皮料底子上做贴绣,有门帘、绣花毡、马鞍垫等。
蒙古勒津服饰中,蒙古袍和长坎肩的“前襟花”“衣侧花”刺绣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安排疏密、恰当,花鸟图案点缀妥帖,带有浅黄、粉绿色的镶边,显得赏心悦目。
3.3 辽宁锡伯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
锡伯族刺绣分布于辽宁的锡伯族聚居区。一是作为刺绣主体的服饰、家庭日常用品类,有旗袍、马甲、坎肩、门窗、罩帘、墙围布、帐篷、锦帐、寿服以及官服和兵服等的装饰;二是馈赠类,是妇女赠送亲友、情人的佳品,即枕头顶、荷包、茶具盖布、鞋袜等;三是礼仪类,主要用于寿帐和挽联;四是宗教类,主要用于装饰佛像和寺庙殿堂。
锡伯族信仰萨满教,因而萨满服饰上也同样少不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由于色块递增和排列规律的运用,从头到脚构成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在这些彩带上绣有各式各样的图案,有弓箭、战马,也有五颜六色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鲜卑、弓箭、牛车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刺绣纹样,更突出民族特性,自然地形成了艺术观赏性更强的锡伯族民族刺绣。
3.4 辽南民间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
大连庄河等地的汉族民间刺绣,也是辽宁汉族刺绣的典范。庄河谱绣是辽南特有的绣品,是东北绣品分支之一,形式多样,有小的荷包、褡裢、绣花鞋、枕头顶,也有大的围裙、包裹、绣衣等。用印纸印上图案,或把图案直接粘贴在绣料上,再用不同颜色的花线按图绣上花样,题材广泛,色彩清雅,绣工缜密,充分体现了谱绣工艺深厚的历史积淀及人们的高超造诣。谱绣的创作技法中也融汇了剪纸、绘画、书法三个门类的艺术技巧。庄河的谱绣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北部满族乡的绣品,极具满族特色。辽南民间刺绣中,大连地区刘淑云老人的绣品,基本展示了当时民间刺绣的主要题材,朴实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4 结语
辽宁是中国东北经济文化中心,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辽宁民族刺绣的发展。清代是关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辽宁民间刺绣融汇了关内移民文化。从关内来到东北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山东鲁绣、北京京绣、江苏苏绣等刺绣技艺,由此,关内传统刺绣文化融入辽宁民族刺绣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民族刺绣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蓉,周樹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刺绣卷)[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2] 宋晓冬,胡柏,赵瑞雪.辽海绣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弘苏(1985—),女,辽宁大连人,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