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像石看汉代盘鼓舞的特征与文化
2018-07-23胡瑞兰钟星宇
胡瑞兰 钟星宇
摘要:汉舞不仅纵向继承了楚舞的风格特征,也横向吸收了边疆和外域舞蹈的风格。于汉代盘鼓舞画像石中可以发现,盘鼓舞舞蹈中形式与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袖长来展现。盘鼓舞并不只由女子表演,偶尔也会出现由男子单独或男子女子共同进行的表演。表演形式不同,视觉感受也不同,女子动作以柔美、轻捷为特点,男子动作则更加利落、阳刚。盘鼓舞因汉承楚舞这一特性,与汉代“翘袖折腰”这一特征一脉相承,演形式不同,视觉感受也不同,舞者在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用脚趾、脚掌踏击鼓面,身体给出不同舞姿磨击鼓面,形成了一种舞蹈与音乐、鼓点紧密结合的感官体验。
关键词:盘鼓舞;画像石;舞蹈文化;服饰特征;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059-01
画像石不仅是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更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所谓画像石就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在石面上直接用阴线条勾勒出图像的阴线刻。(2)在磨平的石面上,将物像轮廓线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像面呈平面凸起的凸面线刻。(3)在石面上沿物像的轮廓线将物像面削低,使物像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线刻。
盘鼓舞表演时表演者在盘、鼓、地面三者间进行翻腾跳跃,利用优美的舞蹈动律以及高超的杂技技巧,凸显出盘鼓舞别样的韵味。舞者在盘鼓上以不同的節奏,腾空跳跃,用脚趾、脚学踏击鼓面,身体给出不同舞姿磨击鼓面,形成了一种舞蹈与音乐、鼓点紧密结合的感官体验。
于汉代盘鼓舞画像石中可以发现,盘鼓舞舞蹈中形式与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袖长来展现。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盘鼓舞画像石和山东诸城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相比就会比较短。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盘鼓舞画像石的袖长大约只有自身臂长的两倍,而山东诸城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中盘鼓舞表演者的袖稍已垂到地面,就明显会比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盘鼓舞画像石的袖体长。
通过观察汉代出土的关于盘鼓舞的砖瓦石了解到,盘鼓舞舞者身着短袖时和身着长袖时会呈现着不同的动作。舞者在短袖时候手臂上的动作会出现有夹角,袖体都有折回到身体,呈现给人翘袖折腰的动作。而舞者身着长袖的时候,袖体都是在身体两侧向远延伸的感觉,双膝会有伸直的时候。如山东雁城出土的汉代盘鼓舞画像石中的女舞者袖体就在身体两侧流线型在舞动,双膝伸直身上的裙摆向两边撒开如同舞者在快速旋转给人优美的流线感。
盘鼓舞并不只由女子表演,偶尔也会出现由男子单独或男子女子共同进行的表演。盘鼓舞中表演者为女子的时候就会常出现翘袖折腰的动作,袖体通常会出现类似于现在古典舞中弧线扬袖的弧形和一些流线型的动作,给人一种修长的线条美,脚下的动作也小而轻盈,大多动作都在盘鼓上踩踏、跳跃,像卞兰在《许昌宫赋》中描写到的:“兴七盘之递奏,关轻捷之翱翱”,此句表现出了盘鼓舞的中的轻柔美。
当盘鼓舞中表演者为男子时,袖体就会出现类似于现在古典舞蹈当中直线扬袖的有力量的动作。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图像石中的男子就是在盘鼓旁甩出有力的直线袖体,身上的服装随着他有力的出袖而在大幅度的抖动,脚下是类似于弓步的大动作,整个动作给人以霸气侧漏的感觉。
当盘鼓舞中出现男子和女子同时表演时,男子会为女子击鼓和声,其男子的眼神会常跟随着女子,跟随着女子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变化而进行变化,对女子的动作做出相应的附和。而女子并非依附男子舞蹈。
综上所述,盘鼓舞表演时表演者在盘、鼓、地面三者间进行翻腾跳跃,利用优美的舞蹈动律以及高超的杂技技巧,凸显出盘鼓舞别样的韵味。
盘鼓舞舞蹈中形式与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袖长来展现盘鼓舞因汉承楚舞这一特性,与汉代“翘袖折腰”这一特征一脉相承,演形式不同,视觉感受也不同。
盘鼓舞中,舞者多有折腰、舞袖这一及为突出的特点,正响应了汉承楚风这一审美情趣。在众多汉舞种类中,盘鼓舞是汉代非常受欢迎,富有代表性的乐舞之一并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技作品项目《盘鼓舞的运用及传承》前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