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郑珍山水诗中的人文情怀

2018-07-23廖颖李丹

艺术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山水诗

廖颖 李丹

摘 要:“郑珍,字子尹,号柴翁,晚号且同亭长,别号五尺道人,自称巢经巢主、子午山孩。”[1]郑珍的诗集《巢经巢诗钞》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不乏山水诗,这些山水诗写出了湘黔一带山水的雄奇瑰丽,也体现了郑珍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郑珍;山水诗;人文情怀

1 哀悯黎民的人文情怀

郑珍所作的百余首山水诗,不仅写出了其见到的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色,也写出了当时国家的状况和百姓的生活。

郑珍生活的时代,朝廷腐败,墨吏横行,民生凋敝。郑珍晚年所作的“九哀诗”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如《抽厘哀》中:“官格高悬字如掌,物物抽厘助军饷。”各级官吏抽取厘金,“东行西行总抽取,未及卖时已空手”。这首诗写出了人民深受朝廷官吏的压迫和剥削,生活非常悲苦。郑珍用诗句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郑珍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农村,和贫苦百姓长期相处,深知百姓疾苦。他在《晚望》中写道:“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艳丽的画面,山水交相辉映,一派悠然春色呈现在眼前,然而诗人却在结尾写“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面对这美丽的山水,诗人无心欣赏,只关注到了小溪边“十室九家贫”的现实,那些优美的景色与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百姓贫穷艰苦的现实生活。诗人将对黎民百姓的关怀和同情寄于山水之中,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家事愁来愁国事” 的心绪。

郑珍在诗作《吴公岭》中也体现出了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奔湍撼不动,怒声天地迴。水怒石益静,万古苍嵬嵬”“两岸壁削成,自古白不搭”这几句写出了吴公崖与赤水河地势的险要。吴公岭是蜀盐入黔的必经之路,地势险峻,力夫赤脚负盐,辛苦终日,却不曾获得一顿饱饭。诗人目睹此景,内心生起不平之气,对商贾坐享厚利,悠闲地坐着轿子在吴公崖上行进的行为感到愤怒,却不能“拔彼一牛毛,活我万叟孩”。诗中“每每好身手,饿僵还裸埋”直白地揭示了百姓最终的悲惨结局,同时也揭露了当时贪官奸商的残酷、贪婪以及对生命的冷漠,强烈地控诉商人、官吏对黎民百姓的压迫和剥削。

2 厌恶官场的人文情怀

郑珍的百余首山水诗中,还隐隐流露出了他厌恶官场的人文情懷。

郑珍在45岁时作了一首诗《游南洞》:“闭门若守三日雪,雪干游心上崭绝。天生两洞为先生,渡艇当门尤巧设。世惟富贵天不知,此意难与俗人说。”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绘雪景,实则是诗人认为俗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上天创造此番美景的心意。这样的美景只有他一人懂得欣赏,然而天公却不知道自己的此番美意会被世人辜负,从而抒发了“世惟富贵天不知,此意难与俗人说”的无奈感慨,表达出了对只知富贵的社会风气的不满和鄙视。“笑指斯岩今我家,在官止当出行乞。不能五日当一归,为余莫扫石上发”,诗人甚至把此刻有如此美景的地方当作了自己的家,不难看出诗人对此番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在官止当出行乞”一句也流露出了作者厌恶官场的心绪。

郑珍在《吴公岭》一诗中写到湖北湖南一带遭受洪涝灾害的民众生活,不仅是在诉说黎民百姓“饿僵还裸埋”的悲惨命运,也是从侧面揭示造成百姓有如此生活的原因,即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的不稳定、官府的剥削。诗人在诗中言:“三代井法废,大利归贾魁。”简单的十个字,简洁明了地描绘出官府与奸商同流合污,置百姓的生命于钱财外,使本就生活困苦的黎民百姓雪上加霜。贫富不均,贫者愈贫,富者却愈富,其情可哀。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百姓疾苦的郑珍,在控诉、批判商贾和官府的残酷行径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感。

3 慨叹自己人生遭遇的人文情怀

少年时代的郑珍充满了勇攀蟠龙的气概,对自己的文才十分自信,因而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郑珍在青年时代曾写过一副楹联:“天生我材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2]从中不难看出郑珍卓然不凡的抱负和豪迈的志气。然而郑珍一生际遇坎坷,大志难伸,两次进京科考均以失败告终。他用《夜趋安肃》中的诗句“十年不作科名想,一堕仍为牛马身。铁遂铜门空露草,月中怀往暗伤神”表述了科考失败后的怨忿与感伤。郑珍曾游幕湖湘,常随其老师程恩泽去各府、州,因此游遍湘中名胜,每到一处都有所感触,并写下记游诗作。《发武陵》便是在这一时期所作,诗人在诗中发出“浩荡湖山阔,漂零岁月忙”的感慨,游山看景虽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有时候心中也难免涌起飘零异乡的落寞之感,诗人深深地体会到时光在慢慢消逝,然而自己却事业无成的残酷现实。再如另外一首《游石鼓书院次昌黎合江亭元韵》:“我生骨少媚,所如辄坎坷。”诗人在诗中用如此平常简朴的话语来感慨自己的一生,“命运多舛”这四个字是郑珍一生遭遇的真实写照。郑珍虽然十分向往居处林泉、与家人终日相伴的生活,但无奈受世俗势力的影响,以及家庭经济的压力,他不得不跋涉于科举的旅途,试图谋取一官半职。纵观郑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科场与官场之间奔走,一生蹉跎,只得个小小的八品学官。总的来说,其一生的科举之路是不尽如人意的,在科举之路处处碰壁的同时,生活道路上也荆棘丛生,家庭生活拮据,谋生艰难,晚年时期还因战乱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少年时期的那番豪情壮志也早已被现实生活磨得烟消云散。郑珍的这两首山水诗中多是悲苦之音,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慨叹。

钱仲联《论清诗四十家》中指出:“子尹诗盖推源于杜陵,又能融香山之平易、昌黎之奇奥于一炉,而诗中有我,自成一家面目。”[3]郑珍寄情于山水,在山水诗中寄寓了其忧国忧民、厌恶官场、慨叹自己人生遭遇的人文情怀。他的诗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元桢.郑珍巢经诗集校注(前言)[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

[2] 黄万机.郑珍评传[M].成都:巴蜀书社,1989:11.

[3] 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511.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山水诗
瓯江山水诗意尽在“SONG”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