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口芦苇画与黄河口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2018-07-23颜静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黄河口

颜静

摘 要:黄河入海口东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芦苇湿地,为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同时,这片芦苇湿地是艺术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在芦苇画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将本土孙武文化、吕剧文化和石油文化融入了芦苇画的创作中,让芦苇画在新时代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对芦苇画的创作与其生态环境的研究尤为重要。希望芦苇画能根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永葆青春与魅力。

关键词:黄河口;芦苇画;生态之城

芦苇画起源于我国唐代,隋唐时期成为宫廷工艺品。芦苇工艺画在明朝初期初具雏形,后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改進、提高,其工艺日益精湛,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可以充分体现东营本土特有的文化内涵。芦苇工艺画给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工艺师们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芦苇材质效果来确定,进行创作构思。这种创作过程是艺术发现和思想升华的过程,也是人文思想与精神气质交流的过程。工艺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芦苇工艺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裁、烙烫、粘贴为主的多种技法,使芦苇画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画,细处似春蚕吐丝,粗处如泼墨挥抹。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芦苇工艺画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黄河口湿地为芦苇画提供了天然资源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黄河途经九省裹挟而来的泥沙,在入海之际沉积造陆。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它多次改道,对入海口附近地貌造成了极大影响。在造陆和改道的双重作用下,这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之城、湿地之城。

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丰富贮水让芦苇随处可见,成为黄河入海口的标志性植物。黄河口新淤地上的芦苇全系自然生长,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它的根茎、籽都可繁殖。芦苇发达的根系深扎地下30厘米至50厘米,每年又以1米多的速度向四处蔓延,根扎到哪里,芽就发到哪里,绿就铺盖到哪里。芦苇盘根错节,枝干相依,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固土凝沙,是沃土的天然屏障。芦苇依河傍渠,连绵不断,铺天盖地,成为黄河入海口的独特自然景观。在湿地保护区内,更拥有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东营市市政府着力于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区建设项目,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观鸟、科考、狩猎、骑马、温泉等观光以及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的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1]

据统计,东营市有天然芦苇草场50万亩,年产优质芦苇亿万公斤以上。黄河入海口大量的野生芦苇资源为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以前,这些芦苇只有少部分用来编苇箔、盖草房,大部分当柴烧,利用价值较低。如今,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纯天然芦苇,既为黄河入海口提供了粗犷豪放又不失生态和谐的黄河口风光,又为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题材。黄河入海、湿地风光、稀有珍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都成为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创作对象。黄河口芦苇画植根于黄河入海口生态之城、石油之城的文化土壤。东营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石油工业文明发展交错融合,为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黄河口生态淳朴民风奠定芦苇画艺术基调

经过几年来的苦心钻研,东营芦苇工艺师在传统芦苇画的工艺基础上结合麦秆画的工艺技巧研制独具特色的黄河口芦苇画工艺。芦苇工艺已经在黄河入海口扎根,并且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挑选原料、修剪苇秆、浸泡剖苇、熨烫平整、打磨抛光、熨烫烙绘、描绘图像、精剪细刻、零件拼贴、整体装裱十个阶段。

黄河口风情芦苇画作品采用当地纯天然芦苇精挑细选加工制作而成,设计上采用国画、剪纸等诸多表现手法,融入黄河口湿地风景:芦苇荡、红荆条、蓿菜、丹顶鹤以及胜利油田特有的石油井架、作业场景等等。这些或恢宏,或坚强,或美丽,或自然的生命在那条生养了中华民族的大河边和谐地相处、休养,生生不息,也传达了一种坚韧、一种执着。作品采用烙画工艺,手工烙烫而成,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湿地的空灵或苍茫、情趣或生动,展现了黄河口的美丽风光。在创作素材上,黄河口芦苇画艺术更多地结合地域优势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创作题材丰富多彩——湿地的自然风光、人物的造型设计、吕剧的著名桥段、本地画家的绘画作品……依托于这许多素材,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采取剪、裁、拼、点等各种技法通过芦苇的天然色彩与背景的色彩对比,创作出造型优美、形象逼真、画面肌理丰富细腻,具有浮雕特性的艺术效果。

3 吕剧之乡、孙武故里为黄河口芦苇画融入了民俗内涵

吕剧作为黄河入海口特有的文化名片,因其多姿多彩的服饰装扮和具有乡土气息的表演技巧,成为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在芦苇画《吕剧》作品中,人物的眼神顾盼灵动,充分发挥了芦苇画烫烙工艺的功底水平。而人物衣服色彩的变化更是将芦苇画烫烙工艺呈现出的色彩层次感展示在人们面前。吕剧的旋律质朴而清新,唱词通俗且易懂,其唱腔具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为乡言俚语,迎合适应大众的欣赏习惯,和黄河尾闾人质朴的性格极为相符,也和芦苇一样有质朴、直率但优美的姿态。[2]画作中采用了其他芦苇画中少有的鲜艳色调,头饰颜色的丰富多彩可以和芦苇的千姿百态结合起来讲,关键体现普通但不平凡、简单可以精彩的主题思想。也把素梅这一质朴、善良,重情重义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近年来,地方政府将吕剧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教育传承,扶持、引导、促进庄户剧团健康发展,培育了一批“能拉能唱、能编能演”的乡村文化能人,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蕴含教育意义的吕剧文化作品。这些吕剧作品中的经典情节画面、个性人物造型,都进入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创作视野,成为典型的芦苇画内容。以吕剧为题材进行芦苇画艺术创作也成为东营历史的见证和东营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孙武故里是东营市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也是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重要艺术素材来源。建立于1983年的东营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在这方热土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5000多年前,广饶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地,是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故里。从这里走出去的孙武,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被尊为“兵圣”。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在孙武祠、兵圣庙中观摩瞻仰,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受孙子文化影响的黄河口人,在市场大潮中以仁义为宗旨,讲求谋略,理性竞争,尤其在孙子故里广饶,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市场传奇。在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诸多题材中,这些充分体现竞争规则的市场成就都是画作描绘的重要内容。

孙子文化和吕剧文化对东营市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东营市连续多年举办孙子国际旅游文化节、吕剧文化艺术节,持续推动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探讨孙子兵法、传承吕剧艺术,成为东营独有的文化民俗。孙子文化和吕剧文化同样也给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文化土壤。

4 石油之城为黄河口芦苇画注入了时代的血脉

东营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力油区所在地,因油而生,因油而兴,被人们称为“石油之城”。因此,以石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融入城市个性和形象,是新时期黄河入海口最鲜明的脸谱。黄河口芦苇画来源于生活却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作品《齐心协力》表现的是石油工人正在进行接油管下井作业,以黄河口最质朴的芦苇作品写真地再现胜利油田人在黄河口恶劣自然环境下开天辟地艰难创业的场景,别有一番深意。画作着重刻画了三个工人的神态、姿态和服饰:三名油田作业工人,头戴安全帽,身穿油工衣,两人交替上扣,一人打底下的管钳防止滑扣,三人神情专注、全心投入、齐心协力、配合默契,生动地刻画出了广大石油工人不畏恶劣自然环境、“舍我其谁”、“拼命也要拿下这口井”的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此作品巧妙地运用芦苇本身的材质肌理,熨烫到位,粗狂写实,肌理厚重,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相适的艺术风格。创作者从自己生活周边汲取丰富的创作题材,热情歌颂了石油战线上热火朝天的生产斗争,生动地刻画了21世纪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使人们从作品中呼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作品给人留下朴素、自然、真实、生动的感觉,丝毫没有浮夸或矫揉造作。

石油工人身上体现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是黄河口芦苇画最具时代感的创作素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怀着以国为重的主人翁情怀,撇家舍业、走向市场,在茫茫戈壁,在异国他乡,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活剧。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壮士出征的豪迈情怀,都在黄河入海口芦苇画的创作中大量体现。

5 保护黄河口湿地的生态和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黄河口芦苇画将自然条件同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出人、自然和生态的关系。黄河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保护黄河口湿地的生态和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春到黄河口》取材于黄河入海口的书画家颜炳选的国画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有限的画幅中将黄河三角洲中特殊的自然环境、珍稀生物品种、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最年轻有朝气的城市、盐碱滩开发和石油工业建设和谐地融为一体,画作大气磅礴,别具匠心。画面中前景占了约3/4,都是自然描写,后景简略地把城市建筑和油井寥寥几笔带过,体现了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说明东营油城的开发是尽可能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所以更显出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画面近角就是原材料芦苇,别有深意,芦苇正是这片土地的气质体现,不求历史辉煌,精彩活在当下;不浓妆艳抹,气质挺拔;刚正中风姿绰约。在保护黄河入海口湿地原生态的理念下,芦苇画工艺是非常适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浓郁的湿地韵、黄土情,白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禽将成为具有黄河口特色的芦苇画的核心内容。此画作以成本极低的原材料芦苇叙写传统意义上高贵的天鹅,造成极大反差。天鹅愿意落户芦苇荡中的天鹅湖,把画作中“春到黄河口,鹤群不思归”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黄河入海口的芦苇工艺品逐渐成为家居、酒店装饰、馈赠亲朋好友、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上佳选择。坚信在不远的将来,黄河口芦苇工艺画一定会更加完善,一定会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和认可,最终会走出国门,以烙笔来记录东营市的特色文化,让烙画艺术带着华夏乡土文化的芬芳,将中华文明播向四海,将东方艺术之美传向世界,让祖国传统文化散发历久弥新的芬芳。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口芦苇画,将特有的符号和文化特色融入创作中,在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整理的同时,深入挖掘本土丰厚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芦苇荡、红荆条、黄蓿菜、丹顶鹤以及胜利油田特有的石油井架、作业场景为代表的地域符号和文化特色,结合现代设计经验和现代设计理念,并试图找到一条开发黄河口特色旅游高品质纪念品的思路。在创作素材上,芦苇画依托于黄河入海口的书画家、摄影家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总之,黄河口芦苇画创作的宗旨就是利用芦苇这一生态植物,使芦苇工艺品真正走向市场,在工艺品百花园中大放异彩,使黄河口芦苇画创作集黄河口湿地、孙武故里、地方戏曲、石油工业为一体,创造出具有代表性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的绿色生态艺术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与时俱进、坚持低碳、利于再生、便于推广,充分体现环保观念和人性化的设计,使黄河口芦苇工艺画等芦苇制品成为黄河口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杨炳军.芦苇画是白洋淀的魂[EB/OL].文化中国,http://www.Culcn.cn,2011-05-19/2013-08-12.

[2] 杜启洪.吕剧最美不过家乡音[J].走向世界,2013(09):18-24.

猜你喜欢

黄河口
1996-2020年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海岸线动态演变及其与水沙量的关系研究
跟您走向黄河口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口典型植被光谱及NDVI变化对比分析
现行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东营市做大做强黄河口大闸蟹品牌
美哉黄河口
黄河口附近海域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烃分布及其关键控制环境因子分析
渤海中深部碎屑岩有效储层划分及勘探意义——以黄河口凹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