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冬树的“移步换景式”再生设计
2018-07-23易欣李桃桃张慧娟
易欣 李桃桃 张慧娟
摘 要:当下中国正迎来“物欲至上”的时代,效率压倒了人情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被提到国家层面,足见我国设计极具成长的空间。对比而言,日本已是一个较为成熟和发达的商业社会,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日本街头常见的景象。对于商品和人的关系,日本设计师的思考比我们更进一步,青年设计师岛津冬树,用“移步换景”类似的重构设计发起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和突围,对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敬畏。
关键词:消费主义;岛津冬树;Carton;再生
“移步换景”指人走景移,随着人视角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观感,即看问题的角度很关键。设计是生产的前置阶段,一切造物都在设计师的构思之后才能实现,如何通过造物超越现实而不媚俗,需要设计师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及冷静的判断。
1 消费主义的批判
消费主义批判在当下中国社会或许并非主流,拥抱大众按捺不住的物欲才是大多数。在这种现实下,我们需要思考中国设计在消费主义弥漫现状下的未来。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提出: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反过来“包围着人,围困人”。由商品组成的欲望诱惑链,生成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形成欺骗性的伪欲望场景。[1]物对人欲望的激发的合理性在物质极丰富的时代已成为毫无争议的事实,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可示与不可示人的所有需求与欲望都有了与之对应的商品或服务。人这种动物自身却无处可逃,陷入了“以物累己”的消费主义罪恶之中。消费主义夸大了工具对人的重要性,制造出大量吞噬时间的产品,并让人逐渐丧失了对自身真实需求的思考。而岛津冬树用独创的“移步换景式”重构,让已经死去的纹饰再度复活。
2 设计师岛津冬树
2.1 岛津冬树其人
岛津冬树1987年出生于神奈川,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曾作为艺术总监就职于全球最大广告公司电通,后辞职创立了用瓦楞纸做钱包的创意品牌“Carton”。在日本社会“终身雇佣制”几十年的传统下,对普通人而言辞职并非一件易事。对此,在采访中岛津表示:“辞职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内容,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现在以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希望通过这种以“旧物改造”“旧物再生”“重新发现身边普通物品的价值”“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惊喜”的理念去创作,去影响他人,这正是他创作的初衷。
2.2 纹饰再生与迷恋手作
孙机先生在《中国圣火》一书中提到在欧亚大陆上广泛流行的装饰纹饰时提及:“很难想象,一种古代的纹饰会脱离开所装饰的器物,天马行空式地在各大洲之间迁徙。”印度的佛像出现在中国乐山的麻浩崖墓,进入了中国的墓葬装饰系统,产生了新的功能。再如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形象被设计成为日本汽车品牌马自达的标志,赋予了这一现代产品历史底蕴。一种纹饰脱离了原有的语境进入新的空间,自然会产生各方面的变化。而岛津思考的是如何处理这些“现成品”既有的纹饰与色彩,并且賦予其新的功能。
Carton这一创新,通过岛津的手工制作,使旧的色彩、纹饰、文字脱离原境,再生后形成新的功能、意义及审美趣味。在小小的钱包中,也能看到全球化影响下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文化接受是一个过程,而岛津将异文化的诸多符号打破重建,并将其制成便捷可用的小商品,这种设计简化了消费者对异文化的接受过程。如对以色列的有希伯来文瓦楞箱的改造,并用互动的方式让大众参与制作过程,增加了设计的乐趣,也拉近了设计与民众的距离。
岛津冬树表示一年只能手工制作500个左右钱包,每个钱包的售价不过几百元人民币,Carton这个品牌钱包的销售从产量上就被限制了,即便全部售卖一空也不可能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这并不影响岛津冬树创作的乐趣。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之一约翰·拉斯金曾经认为机器批量生产剥夺了创作者手工造物过程中的乐趣。风格的形成需要艺术家的坚持,岛津本人表示自己对于物质的需求也并不高,所以在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后,用这种方式既能享受造物过程的乐趣,不再有意去取悦消费者,也能把这种创作理念推向世界,影响在商品社会中无所适从的现代人,让我们去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在各种商品的轰炸之下找到“认识你自己”的空间,可谓“一石多鸟”。
2.3 岛津冬树与他的乌托邦
关键词:玩、温柔、纯真、幽默、缘、绊。岛津的插画作品中大量反复出现云、飞机等符号,他表示喜欢漂浮自由的感觉。插画作品的许多对象都有青涩与自然的特点,并赋予对象人格化的倾向。平日,岛津每天都会积累各种幽默设计的素材,并且试图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乌托邦,一个理想美好的世界,从他的Carton品牌系列与插画作品中均可看到,这是一位心思十分细腻的艺术家。他的插画呈现的是一种“松弛”的状态,一草一木、一朵云都可以让人驻足,就像《阴翳礼赞》中说的那样:“在说话艺术方面,我们声音轻柔,语言较少,而且最重视‘间隔。……所谓美,常常是由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2]岛津冬树也偏爱日常的琐碎。
3 “垃圾”的价值及定义
“废墟——破败的历史古迹”可让人瞻仰历史流淌的痕迹;考古发现中出现的厕所、垃圾堆等遗迹可以让今人得知古人的饮食结构、习惯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等诸多信息。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一切物质都被珍惜,并循环利用到极致。包豪斯创立早期,师生贫困,伊顿倡导学生利用各种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与此相类似,在创作当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被称之为“垃圾”的物品实际上并非一无是处。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何为垃圾?英文Rubbish,词典释义为“不想要的物品或废弃的材料,诸如用过的纸、罐子、瓶子或水等”。中文“垃圾”释义为废弃物的统称。从两种释义中均可看出,垃圾并不意味着毫无用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其充裕,机器大生产赋予现代人海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对待物质,略有不喜即可扔掉。这种没有耐心的习惯似乎也影响了现代人对待人际交往的模式,大型城市造就了极其庞大的人口,处处人头攒动,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地流动。随着都市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人际交往情分也逐渐变得淡薄。大抵因为,物质充裕且容易获取,人这种喜新厌旧的动物就不会懂得珍惜,足可见农耕、工业时代人们对待物质与人际交往态度的迥异。
垃圾,究竟是废弃物,还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常有所见,在传统绘画中,如元代画家钱选所创的“锦灰堆”,僧人六舟之《百岁图》;服饰工艺中的“百衲衣”、明代“水田衣”、日本民间织物Boro等等,当代艺术中有“Junk Art”等。以及岛津的Carton。虽然这种趣味未必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但也并不能否定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中所蕴含的时间的美感与人的故事。
4 作品的价值观
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将被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毁灭,放眼望去,现在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感官刺激、欲望和速食文化。人天性都好易恶难,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天性更是被放大,对于有难度的东西,人开始有了排斥感。人生产的商品越多,商业文化越发达,人却逐渐如入汪洋大海,淹没在烦琐的广告之中,成为彻底的附庸。“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岛津冬树作品传递的观念包括物尽其用、环境友好,不浪费,懂珍惜。这种观念或许与日本作为资源不足国家的民族传统有关,对于资源丰富的大陆国家的中国人而言,不会随时有这种“惜物”的心态。岛津作品通过改变视角的重构,传递出的“克制消费”的理念,某种意义上看,岛津冬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的当下中国,给了我们反思的空间,打破狭隘的视角,以抵制消费社会的陷阱,也给了我们一个尽可能靠近自由,不“以物累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刘富成,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6.
[2] 谷崎润一郎(日).阴翳礼赞[M].陈德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0,20.
[3] 尼尔·波兹曼(美).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