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赤水河畔石顶山武装起义探究
2018-07-23谢云秀
谢云秀,牟 红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5)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危急关头,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追堵截,争取被动变主动的一次战略行动。三万红军转战在川滇黔地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狂妄计划,取得了中央红军在伟大战略转移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胜利。川滇黔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合江五通石顶山武装起义则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配合“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为牵制川滇黔敌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1935年1月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军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调集其嫡系部队和黔军全部,滇系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分,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西南的兰田坝,大渡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阳军一起实行总反攻,因渡江未成,暂时在川南活动。
一、武装起义的革命火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波及地处川南僻地的泸州,城内学生活跃起来,川南师范学生与泸县中学等成立了“川南学生联合会”,表现出川南师范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极大愤慨。1922年,中共早期革命家恽代英在川南师范任教期间,一方面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确立川南师范“教育标准”,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劳工神圣”;另一方面组建社团,组织“寒假旅行演讲团”,带领了师生到合江等地巡回宣讲马列主义,并深入农村调查,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6年在四川中共早期领导人杨闇公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28年建立中共合江特支,1934年12月18日,长征红军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1935年1月的遵义会战也提出了在云、贵,川三省边区建立根据地的方针。
遵义会议后,红军入黔北习水、赤水境内,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书记邹风平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派组织部长李清泉为南岸全权特派委员到合江五通川黔边区策划武装起义迎接红军,负责合江、赤水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李清泉和另外三名同志到五通镇后与邹华轩同志接上了头,李清泉被安排到石顶山的松柏园私塾教书做掩护,住在五通精选中队三分队队长冯吉(后改名冯剑魂,合江五通乡人)家。冯吉是五通精选中队队长余德章(后改名赵欲樵,合江五通乡人)的表弟,余德章曾经在刘伯承泸州起义时创办的团练讲习所学习过,和邹风平的关系很好,想投身革命,他掌握了一个武装连队,另外,还有个早期加入中共党组织的贾审修(又名贾一平,合江先市人)在毗邻五通的先市也掌握了近百人的武装。李清泉经过考察吸收了赵欲樵,冯吉和另一个班长入党,同时和先市贾审修取得联系,确定兵变和农运相结合的武装起义。
图1 松柏园何家大院雕楼遗址
由于当时国民党横征暴敛,拉夫派捐,群众生活异常艰难,党组织深入基层发动群众,提出“破仓分粮,反对拉夫征兵”等口号,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团结发动了大量穷苦民众。
二、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的成立
1935年1月29日凌晨3时,朱德发布了中央红军西渡赤水的命令。中央红军除留少数部队继续狙击川军外,其余各路纵队于拂晓前开始从猿猴(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这就是红军一渡赤水。
合江前锋部队到达距离赤水县城只有15公里的七里坎并攻入合江的车辋镇时,党组织准备武装起义迎接红军,但红军突然撤离一渡赤水进入川南,根据这一情况李清泉一面要求随时做好准备,一面赶回泸县中心县委汇报工作,了解情况。县委听了汇报后,同意石顶山的起义计划,并派杨其生同志为军事干部,担任队长,李清泉任特派员,政委,响应起义后部队番号为“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杨其生,又名杨伟贤、何以若,中共党员,云南省镇雄彝良人,少年从军曾担任国民党革命军十九路军副团长,中共东川县委领导云南反日义勇军“第四路军司令”)杨其生与李清泉到达石顶山后,杨其生化名何以若,因他排行老三,大家叫他何三哥,加强对五通精选中队的军事训练。为了加强对石顶山起义领导,泸县中心县委还派了伍圣林,候殿臣,周一戎,赵世咸等同志参加起义。
三、石顶山武装起义的准备
1935年2月18至21日,红军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完全出敌意外。川敌三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敌急忙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敌军第一纵队之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开进,企图围歼红军。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敌军大部队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军,阻滞川敌,五天之内,攻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鼓舞了红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使红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由于敌军遭到了沉重打击,1935年3月2日,蒋介石急忙从汉口飞往重庆,亲自策划新的阻止红军东渡乌江,5日,蒋介石发现红军西移后又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决定向西挺进,再渡赤水。此时,支援红军,牵制敌人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935年3月,李清泉在石顶山桂圆林向玉章家召开了起义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亚群 (李清泉)、杨其生,余德章(赵欲樵),冯吉,邹华轩,袁崇杰,贾审修,任圣林,向玉章,赵世咸等同志。会议研究决定了起义时间、行动部署、口令等有关事项。石顶山起义部队命名为“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共有500多人。李亚群担任纵队政委,杨其生担任纵队长,余德章担任政治部主任,冯吉担任一中队长。
经过讨论决定:起义时间为3月10日晚上(农历乙亥年二月初六)。起义行动是赵欲樵在五通率领所属的两个精选中队就地起义,捣毁乡公所、扣留乡长、焚毁文件,然后将部队带到石顶山;杨其生、冯吉率领驻金宝山的第三精选中队与王合廷领导的苗族鸟枪队夜袭贵州赤水大同区公署夺取武装;李清泉、袁崇杰领导赤卫队和群众到落高窝大地主刘丕平家破仓分粮;贾审修在先市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行动,配合石顶山起义行动。桂林园会议完成了石顶山起义的组织、动员工作,为石顶山武装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四、武装起义的举行
红军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向腊坎、长干山,寻歼敌人第二纵队。蒋介石遂令各路军要不顾一切寻找红军决战。
泸县中心县委书记派任圣林送信说已与中央红军接上头,李清泉认为起义条件已经成熟,1935年3月10日晚,石顶山起义正式打响。赵欲樵在五通镇和五通黄大桥成功率领第一、二精选分队起义后,连夜将队伍拉到石顶山大沙宿营。杨其生,冯吉率领精选三分队和苗族鸟枪队拂晓时分到达贵阳赤水大同镇,神不知鬼不觉的包围了区公署,天刚亮,值日区丁刚打开区公署大门,杨其生、冯吉率领起义队伍冲了进去,高喊:“缴枪不杀!红军来了!”在梦中惊醒的区丁成了俘虏,战斗进行半小时左右,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缴获步枪30支,机枪一挺,马刀7把,子弹2000余发及电话机等物品。打下区公署后起义部队派出哨兵,警戒路口,张贴布告和标语,向群众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天亮后,起义部队撤离大同镇向石顶山进发。敌人发现不是真正的红军便尾随而来,杨其生诱敌深入,设下埋伏,一声令下,部队四面出击,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窜,起义部队首战告捷。
五、武装起义革命队伍的整编
3月11日下午,赵欲樵率领的起义部队和李清泉率领的赤卫队,杨其生率领的部队在石顶山山腰的月台山大庙内胜利会师。 3月12日在月台山大庙召开了 “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成立大会”,成立大会参与的农民群众有五六百人。李清泉宣布“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正式成立。升起了由向玉章女儿向贤清赶绣的镰刀斧头红旗。会后有不少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
“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成立后,部队进行了整编,由杨其生担任纵队队长,李清泉担任政委,赵欲樵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宣传、后勤三个股,分别由任圣林担任组织股长,赵世咸任宣传股长,袁崇杰任后勤股长,同时任命向玉章负责总务,邹华轩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负责担任联络交通工作。为了便于指挥,将部队编为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以原第三精选部队为基础,加上新参加的农民,由冯吉任中队长;第二中队以原有第一、二精选分队为主,加上少数新参加的农民,由杨其生兼任中队长。另外,那些因家庭负担较重,不能长期远离家庭的战士,编为两个赤卫队,由王合廷(苗族)担任第一赤卫队队长;第二赤卫队由谭子清任队长。赤卫队归游击队领导。
图2 月台山会师遗址
六、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为红军战略转移作策应
石顶山起义震动了川黔敌军。3月13日合江团练总局急调三个中队五百多人进驻五通。游击纵队领导研究决定敌人虽多,但刚到情况不熟,趁敌人立足未稳,出奇制胜夜袭五通扩大影响。
3月14日晚,由冯吉率领一中队潜入五通,从五通场街口的高地老庙上突袭杀入敌营,一分队攻正面,二分队攻侧面,很快消灭驻守老庙上的敌人,留下一个班控制老庙制高点。部队冲进场,在场首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敌人火力很猛,用机枪封锁了街道,进攻受阻。我军司号黄奇牺牲。班长黄克武,屈大负伤,这时与二中队会合时间已过,敌人又开始进攻了,但从敌人冲锋号声判断,进攻的不是地方部队。如果久战部队将十分危险,冯吉下令撤出战斗。
部队在返回石顶山途中与二分队相遇,原来没按时会合是因为杨其生带领的二分队在中途桅杆山受敌人阻击,故没有按时到达,派人联络,又没联络上,从第二天侦查获悉,当晚黔军有一个营从赤水突然进驻五通,致使袭击没有达到目的,但敌人也受到重挫,黔军抬回赤水的黔军受伤担架就有二十多抬。
夜袭五通后,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名声大震,说有红军主力潜入石顶山。蒋介石误认为我军又将北渡长江,急忙调整兵力,将合、赤、叙三县的二十四个团练中队和川、黔敌军共二千多人,从四面八方围剿起义部队。鉴于敌人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乘敌不备而向东。3月21晚,中央红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全部东渡赤水河。紧接着,从敌人重兵右翼分别向南急进,于3月26出敌不意地到遵义至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鬚岭等地区。
随后,敌人调集重兵封锁要隘,断绝交通,搜索山林,游击纵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多次派人去泸县中心县委、去叙永和中央红军联系都未成功。游击队孤单奋战,依仗熟悉地形的优势和敌人周旋于川黔边区。由于战斗频繁,部队不断减员。
中央红军大部队4月2日,进至狗场,扎西地域,前锋逼近贵阳;4月4日,江九军团在打鼓新场以冬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敌共2000余人。至此中央红军巧妙跳出了国民党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二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
工农红军游击纵队由于与外界失联,战斗频繁,部队人员不断减少,由原来的几百人剩到五十多人。4月上旬的一天部队转移到梨子塝宋炳兴家,川军和清乡队六百多人暗中跟踪,包围了游击队。李清泉建议做好撤退的转移,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先击败敌人的锐气,寻找敌人薄弱环节突围。由杨其生、冯吉各带一队左右伏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杨其生看准时机率队突围,不幸腿却中弹,倒在了水田中,他命令他率领战士保卫政委突围转移,自己留下掩护。
杨其生,云南人民优秀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战士,用生命掩护了战友的成功突围。冯吉带领突围的战士几番周折才把政委李清泉送到龙洞秘密联络点,由交通员刘连成护送回泸县中心县委后,冯吉带领部分战士突围进入赤水宝源的密林中坚持武装斗争。游击队撤走后,敌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向玉章被捕在狱中受尽拷打摧残致死,冯吉的弟弟,中共党员冯天培被敌人杀害,妹妹被敌人轮奸成精神病。诗人武戈撰写《红军英雄石顶山》这样描述到:
顶天铁脊梁,立地坚如钢。
策应红军渡赤水,武装起义石顶山。
歼敌五通鏖战激,夜袭大同出奇兵。
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血染风采建功勋。
七、石顶山武装起义的影响和意义
合江五通石顶山工农红军游击纵队这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国民党敌军及川黔地方军阀,迫使国民党抽调军事力量围剿武装起义部队,牵制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从而减轻了对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的压力,支援了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石顶山革命武装起义,成立了“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扩大了“川滇黔红军游击纵队”的影响。是一次以策应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减轻了中央红军渡赤水,北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石顶山武装起义,涌现出了杨其生、向玉章等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谱写了一曲石顶山人民和共产党员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英雄壮歌。此外,武装起义使石顶山人民认识到必须追随红军、跟着共产党,穷人才能翻身做主人。红军北上后,许多穷苦青年积极要求参加红军。用朴实的语言编诗歌,写标语,宣传革命,宣传红军。
红军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正确英明指挥下,在四川、贵州、云南边界地区进行一次极为出色的运动战,是毛泽东以少胜多,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得意之作”。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合江五通石顶山武装起义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它有力地牵制了川滇黔敌军,是红军长征路上谱就的红色悲壮高亢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