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人文空间建设的新高校图书馆规划理念
——以长沙学院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
2018-07-23李玉珑张果果
李玉珑,张果果
(长沙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22)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1]。图书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迅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开始并高速发展,陆续新建了一批高校图书馆。进入21世纪,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建、改建或兴建新的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既改善了师生的阅读环境,也为高校图书馆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长沙学院图书馆建成于1998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其馆藏量、基础设施、管理方式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了,因此,从2017年起长沙学院着手开始了新图书馆建设。为了使新馆满足读者的需求,设计之初就借鉴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注重读者阅读习惯、数据分析以及新馆建设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读者实际需求,确立了新馆建设理念和设计规划内容。本文以长沙学院图书馆现状和新馆建设情况加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兄弟院校图书馆新馆建设提供参考。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3]。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文化阵地,衍生出自我独特的人文氛围,或显或隐地体现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风貌,因此图书馆的功能及空间布局应体现人文气息,以人文空间环境来传达信息的文化交往形式,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4]。人文空间应该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宜居的、可达的、绿色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空间的结合体[5]。新馆建设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文献资源,应以时代发展、读者阅读习惯为出发点,身心愉悦的环境达到“人”“文”“空间”的最佳有机结合。
一 适应时代需求,建立健全综合性多功能“信息中心”
根据长沙学院图书馆纸本图书2013—2017年借阅量统计,每年以5%—10%逐年递减,同期数字资源访问量统计则每年逐步递增,其中2016—2017年数字资源种类的不断丰富,部分资源库(如知网)访问量有所下降,但总体数字资源访问量仍在上升。以下为部分数据资源访问情况:
图1 2013—2017年数字资源(知网)访问量
图2 2013—2017年数字资源(读秀)访问量
2016年4月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64%,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各类数字媒体的阅读时长也超过传统媒体的阅读时长[6],高校也存在同样现象,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使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学习方式及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长沙学院图书馆近几年就开始打破“养老部门”的说法,每年都会延揽人才为图书馆输入“新鲜血液”,新进人才大都以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以适应数字图书馆的高速发展。同时问卷调查还发现了读者的多样化信息诉求:如“在i长大公众号上公布有哪些新书已入库”,“定期在公众号上进行书刊文献资源介绍和推荐”,“全馆全网无线覆盖”,“书刊借还逾期前可以通过微信提醒服务”等等。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图书馆不仅要能检索到本校图书馆及信息中心所拥有的文献资源,还应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并且要求信息终端化服务简单便捷,因此在新馆建设中保持信息资源最新的、最新沿的数字资源会不断增加和增多,不仅电子阅览室的面积增大及电脑的数量增多,而且注重读者的电子阅读方式多样化服务,根据需求和阅读习惯自行选择电子阅览室还是自带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现代化设备,新馆提供专业插座、网络接口、全馆网络覆盖,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既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阅读,也可以随身携带,体现了数字阅读的空间移动化特点[7]。
二 扩容实体空间,合力构建文化内涵的“学习中心”
(一)泛阅览空间概念
图书馆在建之际,馆长带队,先后对几十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举行了多次专家论证,同时2018年4月9日-11日,对长沙学院图书馆进馆的500名读者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现到馆的读者以大二和大三为主要读者,分别为29%—35%,根据图书馆现状及新馆建设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读者实际需求,48%的读者每学期的借阅量为0—3本,33%的读者每学期的借阅量为4—6本,到馆自习、做作业的读者达到了68%,且认为阅览桌椅少的读者达到了87%,67%的读者对开闭馆的时间比较满意,另外有33%的读者认为应该在考试期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甚至希望设立24小时全天开放的阅览室)。从此可以看出图书馆大学生读者习惯于把图书馆作为自己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宽视野和专业知识。因此新图书馆阅览空间采用无墙壁、含阅览座位、水电无线影音配套的泛阅览空间。书架部分在靠外墙处,阅览部分为靠天井处,形成一个圆的概念。阅览空间全部为敞开式,不设定明显的区域划分。读者可以在其中完成所有专业学习所需的资料查找、上网咨询、打字复印、自习研修等所有过程。合理的增加了大量的阅览空间,能最大化的发挥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功能。
(二)大开间概念
图书馆的业务包含从采编加工、图书借阅归还、报刊阅览、数字资源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因此,整个图书馆的设计应确立为读者服务的设计思想,将充分采用大空间、大流通格局,科学地设计和开放服务模式。由下至上应按照读者的使用频率逐步减少来进行规划。二层和三层设置为中文阅览区,为读者提供包括期刊、中文典藏、中文图书的借阅服务。新馆的地方文献库则应被安排在较高的六楼。三楼采用大开间、全拉通、内部可移动式隔断设计,合并为300-400平方米的一个学术交流空间。
(三)净空间概念
有研究者指出:学生离不开图书馆,是由于空间资源比信息资源更重要[8]。他们希望图书馆是一个迥异于宿舍、教室、实验室的公共文化空间,在那里既可以安静地与书交流,也可以热情地与人沟通,还可以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各类活动,收获知识,积累素养,获取心灵的归属感。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读者拥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有自由地表达各种思想的机会、有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体会宽松舒适的文化气氛[9]。从功能上说,图书馆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是思想与知识交流的最佳场所。因此,图书馆应该以功能服务进行分区,尽量减少墙壁、楼梯等对读者视觉上的遮挡,增加通透的视觉效果,视觉面积增加,形成视觉延伸,没有封闭感,在精神上有一种释放的感觉。
(四)共享空间概念
目前高校图书馆纸本书刊借阅量逐年下降,有的图书馆甚至出现“零借阅”的现状,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原有的书库与阅览区进行了人为的分割,不仅读者使用不便利,同时也不利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图书馆现状及新馆建设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读者实际需求,将图书馆打造成大资源、大服务、大开间的开放式学习空间是我校新馆的主要规划理念。因此在我馆新馆建设中也考虑到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共享空间服务,以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新图书馆在功能划分上就保证了一些功能区域,提供了7—8间研讨室,为读者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我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将强调与学校其他部门的跨部门合作,实现独立图书馆无法实现的功能。努力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融合了集成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一站式学习环境,将学科化服务、课堂服务搬进图书馆,最大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三 开启特色服务,大力打造空间感的“文化中心”
新世纪的读者对图书馆的期待不再局限于丰富的文献资源,而更加追求空间体验[10]。从详细的调查问卷了解到,空间布置也是读者们重点谈论的话题:“装修一定现代化一点”,“自习室一定要宽敞”,“座椅一定要舒服”,“墙面书画希望用自己学校师生的作品”,“有绿色植物做装饰”等等。可见现在的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文献资源,还希望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中心’,可以身心愉悦地置身其中。室内的功能分区、视觉装饰、光线效果、智能标志、墙面装饰以及植物摆放,都会结合读者的合理需求,通过人文空间的塑造,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激发师生阅读兴趣,达到最佳的读者服务效果,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新图书馆还配备了中央空调、公共广播、自动饮水系统、电子存包柜、自助借还机、高科技体验区等现代化服务设施。新图书馆在建设方面汲取了国内高校文化环境建设和学习空间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力争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对读者新馆基础设施调查统计显示,读者对基础设施及高科技体验都达到了60%以上,设施设备条件优越,是读者追求的目标。
同时,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再限于借书与藏书之所,一方面他们对图书馆的交流活动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参与图书馆的相关业务活动,调查问卷中有89%的读者“希望能参与文献资源采购选择”,并期待在图书馆与读者共同努力下,通过订书会、推书会、读书会等手段,改善目前馆藏体量大,偏陈旧,更新缓慢的状况,促进资源的利用率,为此新图书馆将专门设置供校内外相关机构组织文化展览、学术报告、研讨会、阅读推广等活动的空间场所。针对以往的“一校一书”、“三湘读书月”、“世界读书日”等活动也会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强活动知晓率和参与度,以“小众”学生读者参与扩大到“大众”师生读者全员参与,使图书馆成为师生读者最喜爱、最愿意去的地方。
综上,图书馆新馆建设将人文与空间相结合,将每个功能分区都渗透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读者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空间,使之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让图书馆在时代新晖的沐浴下焕发出无尽的活力与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