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生产“稻里有道”
——黑龙江铁力市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产业纪实

2018-07-23文/韩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38期
关键词:铁力市有机基地

◆ 文/韩 啸

黑龙江省铁力市的水稻种植传统已经延续百年,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水稻生产已实现绿色化、有机化,同时黑龙江注重在源头治理上苦下功夫,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目前,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为抓手,铁力正在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新机制。

黑龙江省铁力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是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的过渡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达到76%,30多条河流从境内穿过,灌溉用水洁净无污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独特的资源禀赋让铁力市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17年,通过国家级质量安全县的创建,进一步助推了铁力市稻米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源头治理、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模式,铁力市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走上了一条提质增效、质量兴农的发展新路。

生态化种植:长在林场里,植保很环保

笔者来到黑龙江九河泉农业有限公司曙光林场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一幅绿树掩映、河流密布的自然画卷,彻底改变了以往对水稻田的“刻板印象”。

这片1000亩左右的有机水稻田,镶嵌于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周围与沼泽、湿地交错相连,呼兰河源头的活水流经此处。山泉水和自然活水经久不息地滋养着这片“寒地黑土”,各种水鸟、野生动物在稻田旁、山林间怡然自得。

据公司负责人张郎介绍,当时在为公司选择水稻基地的时候,曾考虑过一些国内久负盛名的产区,但曙光林场的环境还是让他“惊艳”。“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投入,在这片土地上一定可以兑现最优质的稻米产品。”张郎说。果真,三年后,这里不仅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同时也达到了出口欧盟的标准。

密林环抱的这片黑土地,为水稻的高品质提供了先决条件,但除草环节同样也决定稻米的质量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在很多有机稻产区,由于劳动力成本和数量的影响,限制了有机产区面积的扩大。而在九河泉基地水稻生长周期内的128天,要经历三次大规模的人工除草过程——这还不是全部——辅以机械除草和稻田养鸭的方式,让“鸭稻共栖”。

“一到除草季,三四百人的人工除草大军同时前进,老壮观了!”基地工作人员关金洺告诉笔者,“六月份的时候还有几千只鸭子在稻田里自由穿行、找食,既刺激了水稻生长,也除去了杂草。”

在种植过程中,曙光基地始终以有机肥、微纳米硅肥作为原料,尤其是在抽穗期喷洒富硒制剂,既对种植环境没有任何破坏,还有提升了水稻的有机质含量。这里产出的“有机鸭田米”“绿色长粒香”等产品广受市场青睐。

张郎说,他心目中的“现代化”,并非工业时代单纯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加化学投入物和劳动力等要素来获得产量增长的模式;而是以市场为导向,将绿色生态的诉求置于首位,通过农业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目前,该公司投资5.08亿元建成的二十万吨绿色稻谷精深加工项目即将投入使用,技术和产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这将进一步带动铁力市水稻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监管 :大田里装 “千里眼 ”,生产环节处处留痕

在东北的稻米产区,普遍存在着“人少地多”的状况;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中,对种植流程的标准化管控,成了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关键。

铁力市爱国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信息化手段化解了这一难题。公司创建于2004年,目前与铁力市山泉现代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益农种植合作社联合,将周边的个体农户整合起来,广泛应用物联网、追溯平台、智慧农业等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目前已种植绿色水稻6400亩,有机稻1000亩。

合作社副理事长徐永林说,精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是当前水稻生产的关键。“互联网+”为探索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之间新的联合机制提供了路径。目前,爱国米业的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全天候监测系统——包括环境监测系统和农田作业视频监控两大部分组成,一方面通过小型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等设备,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进行监控和预测,同时地温、气温、墒情、土壤养分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也处于实时掌控之下。

另一方面,水稻生产过程的视频信号连接传输到质量追溯平台。在公司位于年丰乡年丰村的绿色水稻基地内,笔者不时可以看到田间树立着“私人订制”的牌子。据悉,为了更好地探索应用新型营销模式,每位客户都可以通过手机APP了解自己订制的半亩方田内水稻生长情况,进而建立消费信任。而这种对生产环节的监控,是田间物联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投入品使用制度、田间生产管理记录、产地环境及抽样规程等生产环节,都可以通过手机APP、二维码等形式体现出来,有效促进了绿色生产的相关规程逐一落实。

与此同时,基地内还专门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对水稻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检查、抽查和监督,并进行每一生产环节的记录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实施。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入驻黑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还同东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积极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采用的超早钵育技术统一种植龙稻18、稻花香等优质水稻品种,已辐射周边农户种植1万亩,每户实现亩增收200元以上。

政策聚力:打造环境友好的产业新格局

目前,铁力市已有水稻种植面积59万亩,其中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44.9万亩,占比达到76%。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为铁力市绿色水稻基地亲笔题字“绿色伊春、绿色水稻,寒地粳米、造福人类”。

以前的铁力农产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则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去年,这里举办了以“以民礼地、以食敬天”为主题的首届农耕文化节,“地”和“天”是铁力人对自然——尤其是这片“寒地黑土”的敬畏,标志着生态发展、源头管控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慢慢形成。不光如此,县里还专门拍了安全创建纪实片,通过铁力市电视台、腾讯网和各类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宣传铁力的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品牌、监管举措等。

黑龙江省农委农监局副局长纪宝全说:“国家级质量安全县的创建,是一个抓手;交叉互查,更是让我们开拓了眼界,打开了思路,以前只知道埋头苦干,现在更注重方式方法。”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产量为主要导向的理念正在转变,“质量兴农”的发展理路为产业发展和生态友好之间提供了最合理的机制;政策、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都在向好生态、好品质上汇聚。

为此,黑龙江省农委专门印发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黑龙江省“质量兴农护绿增绿”专项行动方案》等,从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布局的更新换代。而随着国家级质量安全县的创建,铁力也在全县积极推行“一状二图三书四员五定八项制度”的模式,核心要义,就是打造环境友好型的新业态、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蓝图。目前,铁力市各级农业部门均落实了监管机构,98%的乡(镇)建设了监管服务机构,92%的村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一种全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普遍氛围已经形成。正是在这种发展思路指引下,“铁力大米”“寒地黑土”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以农业高品质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生产模式正在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铁力市有机基地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推进铁力市产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铁力市为选调生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铁力市 为选调生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铅笔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