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性散文为例谈读写结合点的发掘与选取
2018-07-23江苏连云港市九里中心小学万绪波
江苏连云港市九里中心小学 万绪波
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其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基于人们对读写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多年来对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未断,已有很多研究成果见诸于世。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有机融合。在散文中发掘与选取读写结合点,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本能习惯与能力彰显。
一、叙事性散文读写结合的意义探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约占课文总数的70%,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说理性散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状物类散文,其中,叙事性散文占很大比重。因此,在叙事性散文中对读写结合点进行发掘与选取,找准读写结合的落脚点与训练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意义重大。
1.叙事人称沟通生本
小学阶段的叙事性散文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还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叙述视角绽放个性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叙事性散文中同样的人、事、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感知。发掘叙事性散文中的读写结合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多元的解读,让学生的读写绽放个性的色彩。
3.叙述对象广开言路
叙事性散文的叙事对象或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感故事,或取材于尘封的历史深处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抑或采撷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故事之中一段动人故事……浩瀚如烟,人生百态。在其中攫取读写结合点,这需要语文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敏锐的目光和精准的解读。这样的读写才能让学生通今博古,说中道外,增广益智,提升素养。
4.叙述方法借力打力
叙事性散文中的叙述方法最通常的是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其中顺叙最常用。这些叙述方法,无疑是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学习支架。在叙事性散文中就地取材,发掘、选取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学习这些叙述方法,运用这些叙述方法进行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补写等,简直有太极拳中“借力打力”之妙。
二、就地取材:叙事性散文读写结合的发掘选点
语文教材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蕴含丰富的写话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发掘教材每一课的写话训练点,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1.见缝插针,扩点练写
叙事性散文故事性强、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的地方泼墨一般,略的地方寥寥一个词语或短短一个句子,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学生们的年龄小,读的时候往往不加琢磨、品味,蜻蜓点水般一读而过,留不下痕迹。这时,教师要抓住这样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想象写话,以写促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有这么一句:“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遗迹。”这是写谈迁为了使《国榷》的初稿更加完备、准确,不辞辛苦在北京城内城外到处搜集资料的场景,写得甚是简略。学生们能读出“四处寻访”和“考察遗迹”这两件事,但是读不出强烈的画面感。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谈迁的辛苦,抓住这两个词语,任选其中一个场景,展开想象写一写,并用上四字词语。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徐老师在选取了读写结合点后,并没有马上就让学生写话,而是逐步引导,先让学生说,然后小组交流,在学生获得充分的写话材料后,才开始练写。这样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了。
2.如法炮制,移点练写
对话是叙事性散文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这些对话语言极具人物个性,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活泼,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军神》一课,对话有四处:就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语言干净利落,折射出人物特性。刘伯承的语言一般提示语较少,语句简短有力,符合军人的特性。而沃克医生的语言则很值得玩味,从他的语言变化中可以窥见他的内心情感变化,由不悦到震惊到敬佩再到关心,从侧面烘托了刘伯承的坚忍不拔。本文的语言非常有特点,并且故事戛然而止,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品味后,设计这样的读写结合:
沃克医生关上手术室的门,俯下身子亲切地注视着年轻人:“请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大吃一惊:“原来你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刘伯承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关切地叮嘱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方法的迁移,学生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3.锦上添花,延点练写
叙事性散文中对人物外貌描写也很传神,往往简单几笔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这同时也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白描,如鲁迅就常运用白描手法写作文章。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练习范本。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有两处用白描的手法勾画老人外貌:
一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一处: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宋庄小学的朱萌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白描的写法和妙处后,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结合环节:30年后,假如作者又来到了天游峰,他会在怎样的环境中见到怎样的老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练写30年后作者见到老人的画面。
把时间向后延展,把思绪向后延伸,把故事向后延续,让学生在想象中继续与人物对话。
4.偷梁换柱,改点练写
张学伟老师认为:语用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形式,要用课文,教语言,阅读课上的写是以写促读,写是为读服务的。
张学伟老师以苏教版语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凄美感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学生一读就懂,一望可知,不需要我们再花力气去讲解内容。这时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转换文体,换种角度来设计读写,把《卖火柴的小女孩》改成广播剧。这样的读写有了难度,有了挑战性,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是文本内容的重组,更需要语言形式的转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好的契机。
叙事性散文可以改成广播剧,可以改成舞台剧,这是文体的转换,还可以转换人称去写。这样的读写方式,更适合高年级学生。
5.集思广益,串点练写
张学伟老师在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写训练:鹬和蚌被抓住后,故事没有结束,他们在篓子里会怎么吵架?
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篓子里。
鹬说:“都怪你!都怪你!_____________!”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______________!”
渔夫说:“你们啊,太傻了! _____________!”
鹬和蚌的对话让学生们说说,渔夫的话是含有劝诫意义的,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张老师让学生们先说,然后把话中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学生们写的也是很有水准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相互谦让,两败俱伤,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争来争去,斤斤计较,最后让学生们用黑板上的词语来写话。
学生们在练习写话时,教师往往会提供一部分词语,一方面降低难度,一方面积累词语。张学伟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读写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碰撞中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叙事类散文占据了小学课文的半壁江山,在叙事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依托文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掘与选取读与写的结合点,循序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科学地安排读写训练,便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结构,奠定学生的习作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践行着——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因读写结合而充满魅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读写结合而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