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防控案例分析

2018-07-23包银莉李高凯余世勇

猪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防控

包银莉,李高凯,余世勇,胡 彬

(四川海林格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0)

摘 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毒株的高度变异性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难度。福建某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腹泻疫情,通过胶体金检测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疫病初期通过返饲与疫苗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防控,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为快速控制疫情,结合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发病与排毒规律,从“降低排毒、激发黏膜免疫、构筑免疫屏障、切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三打两喷+仔猪喷鼻”的疫情防控方案,方案执行1周,腹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由90%以上降低到8.60%。同时,该方案在四川地区24个规模猪场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案例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严重的肠炎、呕吐、水样腹泻以及脱水为特征,感染仔猪死亡率极高。其发病时间急、仔猪死亡率高,主要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肠绒毛脱落,造成新生仔猪迅速脱水死亡。自2010年暴发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其流行毒株S基因出现了较大变异,与传统疫苗毒株相比同源性仅90%左右。大量涌现的变异株给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工作带来了难度。同时,随着对PEDV致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文献指出与传统的可通过体液免疫防控的病毒不同,PEDV防控更多的需要黏膜免疫系统的参与。这些防控的难点使PEDV在日常生产中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也使如何有效防控猪流行性腹泻已经成为了行业的难题。病料返饲、直接将感染仔猪敲死、甚至于饲喂避孕药延后生产等方式并不能彻底的解决猪流行性腹泻。在发病猪场环境中排毒量巨大、肌肉注射疫苗接种猪群免疫保护力有限的条件下,唯有“降低排毒、激发黏膜免疫、构筑免疫屏障、切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控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疫情。

1 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某规模猪场,生产母猪500头左右。2017年11月底开始出现腹泻症状,主要发生于后备新生仔猪。猪场采用“活苗+死苗+死苗”的免疫方案,于2017年9月份开始普免二联活苗,10月份开始注射灭活苗。在计划进行第三针免疫的时候,2017年11月底猪场突然暴发大面积的腹泻病情,26头后备母猪陆续出现腹泻,新生仔猪死亡率高达70%。随后猪场在2017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尝试了3种紧急防控方案对腹泻病情进行控制,但都收效甚微。

第1种:全场一刀切二联活疫苗一次,之后母猪产前15 d免疫1次,出生仔猪肌注0.5头份,结果:小猪出生3~5 d开始大面积发生腹泻,死亡率仍然高达70%。之后,猪场采用“全场一刀切变异毒株灭活疫苗1次,产前45 d母猪注射1次,20 d注射一次”的第2套方案,结果发病率70%,死亡率80%。于是,猪场自制了一批自家苗,全群母猪一刀切免疫1次,后续跟胎使用产前25 d注射一次,10 d注射1次。结果在接种自家苗后猪场腹泻情况有所好转,发病率降至20%~30%之间,死亡率30%。但是至今年3月6日猪场腹泻病情再次反弹,新生仔猪死亡率超过60%。

3 月中旬公司技术团队进驻该场,协助该场进行腹泻病情的防控。

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图1 腹泻仔猪剖检图

该场发病仔猪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体温略升高、精神沉郁。发病初期主要以4~6日龄仔猪为主,也有9~14日龄仔猪,传播迅速,数日内蔓延到全群。随病程发展,猪出现消瘦、脱水以及大量哺乳仔猪死亡。虽然该场的饲养员通过补液的方式挽回了一些仔猪,但60%左右的仔猪最终死亡。

剖检死亡小猪可见小肠肠管扩张,肠壁变薄缺乏弹性,切开肠壁可见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切开胃壁可见黄色内容物及乳白色凝块,胃底黏膜充血(图 1)。

图2 胶体金快速检测结果图

3 胶体金快速诊断

现场采集腹泻仔猪粪便,用安捷公司PEDV 胶体金检测试剂盒和TGEV胶体金检测试剂盒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PEDV抗原阳性,TGEV抗原阴性(图2),确诊为由PEDV感染导致的腹泻疫情。

4 防控方案

在确定了病原体后,采取了“三打两喷+仔猪喷鼻”的疫苗控制措施进行腹泻病情的防控。具体操作如下。

4.1 产前9~14 d的母猪防控方案

方案开始当天,对24头母猪进行肌肉注射1次,4 mL/头;2 d后,再次肌肉注射1次,4 mL/头,同时保定喷鼻1次,4 mL/头,每个鼻孔各2 mL;3 d后,再次进行再次肌肉注射一次和保定喷鼻,剂量同前。

4.2 所产仔猪防控方案

后备母猪生产仔猪共滴鼻6次,出生滴鼻1 mL/头仔猪,0.5 mL/鼻孔。间隔8 h再滴鼻1次,1 mL/头仔猪,0.5 mL/鼻孔,连续操作3 d。

老母猪生产仔猪共滴鼻4次,出生滴鼻1 mL/头仔猪,0.5 mL/鼻孔。间隔8 h再滴鼻一次,1 mL/头仔猪,0.5 mL/鼻孔,连续操作2 d。

5 效果

该方案中一共生产23窝仔猪,总头数221头(不包括1头母猪出现难产子宫脱落生产2头的)。经上述防控方案后,仅有两窝19头仔猪出现轻微拉稀症状,粪便呈现糊状,发病率为8.60%。对这19头仔猪口服给药后快速恢复。

从出生到断奶阶段,总共死亡14头,死亡率6.33%,远远低于使用”三打两喷+仔猪喷鼻“方案之前的70%的死亡率。且14头仔猪死亡原因均由其他因素导致,非腹泻问题。

6 讨论

在这个案例中,腹泻发生之时,猪场先后采用了3套方法来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腹泻病情。先期的活疫苗肌注免疫、中期的灭活疫苗肌注免疫,均没有获得比较好的防控效果;后期的返饲操作,虽获得了一定的防控效果,但是之后又出现猪场腹泻病情反复的情况。返饲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专业要求较高。返饲病料必须经过专业化检测,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疫病,病毒含量是否足够(胶体金检测即可),以实现防控的效果,但同时返饲也是猪场的潜在的风险因素,返饲后所有动物都在排毒,环境中的病毒含量极高,如果此时环境中的返饲病毒进入产房,仔猪则完全无力抵抗。

大量的研究表明,PED的防控主要依赖机体黏膜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sIgA。本案例中采用的“三打两喷+仔猪喷鼻”方案中的“两喷”操作,可以有效的激发动物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促使母猪的乳腺黏膜产生特异性SlgA。该类型抗体随乳汁进入到仔猪的肠道而不被吸收,停留在肠道表面直接中和外来病毒。同时,“仔猪喷鼻”的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仔猪的黏膜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这是该方案获得较好防控效果的原因之一。

其次,肌肉注射可以诱导系统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ADCC作用高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病毒在肠道的复制,显著降低病毒的排出。在日常采用PED 胶体金对腹泻仔猪进行病原鉴定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对于由PEDV引发腹泻的仔猪而言,用棉签蘸取少量粪便稀释成1 mL 进行检测,试纸条即可显示明显的阳性条带。PED 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敏感性通常为105.5TCID50,这就说明每克粪便中病毒含量高于106.5TCID50。由此可见在发病猪场环境中病毒含量是非常高的。而目前我国常用腹泻疫苗效力评价标准为:疫苗免疫无PED 抗体的母猪或仔猪,免疫后对仔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以103个MID 的组织毒攻击(导致无PEDV 抗体仔猪发病的最低感染剂量为10-7稀释,即选用10-4稀释构建效检攻毒模型),对照组4/5 以上发病,免疫组4/5 以上保护,即判定该疫苗有效。实验室替代检验方案为:免疫猪群的中和抗体高于1∶32 即判定为有效。因此,只有多次肌肉注射优质的疫苗(三打),才可以不断地提升机体的系统免疫,降低病毒的外排,保障后期免疫仔猪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确定“三打两喷”免疫方案的可行性,2017年至今,在川渝地区28个腹泻疫情不同的猪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其中24个发病猪场效果明显,死亡率从60%~90%降至10%以下,并最终完全达到康复。其中所有猪场均在7 d内控制住了疫情,平均控制时长为6.5 d,有效率高达92%。

由此可见,作为从“降低排毒、激发黏膜免疫、构筑免疫屏障、切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控思路出发设计的方案,“三打两喷”的免疫方案虽然是一种新兴的操作方式,但是其在防控猪流行性腹泻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代表勇担当 防控显作为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