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明代纪年墓出土金冥钱
2018-07-23安庆市博物馆
陈 璟 (安庆市博物馆)
2016年2月,安徽省安庆市山口乡百子村因道路施工意外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鉴于该墓葬封土层被严重破坏,安庆市博物馆组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系三合土浇浆墓[1],坐北朝南,三棺呈东西向并列排布;结合出土的墓碑铭文可知,该墓为一夫二妻合葬墓,其中M1a和M1b共处一室,M1c附葬其右。墓碑镌刻有“万历五年”明确的纪年铭文,且出土多件较有价值的器物,现将该墓出土的二枚金冥钱情况,作简要介绍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出土文物情况
“积玉堆金”1枚,金质,钱径36、穿径6、肉厚1mm,重2.59g。出土于M1a棺内墓主口部。此钱系金片裁剪而成,方孔圆形,主纹饰由点连线构成,近外缘处有阴刻弦纹一周以示外郭,由外到内以重环弦纹相隔,外郭弦纹内装饰卷草纹;内圈由四出纹分隔,每道出纹两侧并饰波曲纹,并被分隔成上下左右四个区域, 錾刻钱文“堆金积玉”分列其中,楷书,对读;内郭四周旁亦装饰点线纹,并与四出纹相连,钱穿系錾凿而成。
积玉堆金 金冥钱
“天下太平”1枚,金质,直径33、穿径4、肉厚1mm,重2.59g。出土于M1b棺内墓主口部。此钱系金片裁剪而成,方孔圆形,圆度不甚中规,主纹饰亦由点连线构成,近外缘处有阴刻弦纹一周以示外郭;穿孔略呈四决,穿孔的上下或左右,有半圆形阴刻弧线两道, 两两相背,互相对称,四条弧线共同构成穿孔的两道内郭;弧线两边向外延伸直到外郭,与穿孔另外两个略作内弧的边一并形成四出纹,并被分隔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錾刻钱文“天下太平”分列其中,楷书,直读,钱文与前者相较略显拙朴。钱穿亦系錾凿而成。
天下太平 金冥钱
此外,在墓葬南侧约1米处,发现一通石碑,碑通长158、宽62、厚14、座长73cm,长方形型底座,青石质,碑体出土时已断裂,碑文为双钩体楷书,环饰祥云纹、莲花纹。从右至左镌刻碑文:“万历五年岁在丁丑□□月谷旦”;“明显考庠英万川游公、嫡母李氏、継母王氏之墓”;“孝男:游士谦、士显、士泰、孙:必达等祀”。碑文中“万川”应为游氏郡望或别号,且“万”字第一横划皆作缺笔状。
碑文拓片
二 出土金冥钱的性质
在已发现的宋元墓葬中,金冥钱时有出土,多以年号、吉语和祈福语为主要题材,并出现金银冥钱共用的现象,如安庆棋盘山元墓[2]、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3]。至明代,金银冥钱数量大为增多[4],题材更趋于丰富,其中以南京将军山发现的明黔宁王沐英家族墓为典型代表,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世代镇守云南,族人死后均归葬南京,地位极为显赫,殓葬之器亦极尽奢华。沐氏家族墓出土的金银冥币数量较多,均集中发现于后室棺床上[5]。特别指出,沐英曾孙镇南将军沐瓒墓出土的四季花卉纹金冥钱,直径达20.1cm,重达375g,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体积最大的金质冥钱[6],墓主下葬年代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可视为这一丧葬习俗发展的高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与多数已发掘的明代墓葬不同,这二枚金冥钱分别出土于M1a和M1b墓主口部,应与“口中含币”习俗有关[7]。追溯历史,“口中含物”习俗滥觞于新石器晚期,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遗址中曾发现有死者人口含石、陶小球的现象,至商周时期墓葬中大量发现口含玉、贝的礼俗,逐渐演化为后世的死者“口中含币”,时至今日,许多民族依然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8]。关于此墓出现的“口中含币”现象,亦可视为这种习俗的延续。
此外,二枚金冥钱无论从成色与工艺进行比较,都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或与死者的性别、身份地位有直接联系。
三 余论
有学者曾对明代殉葬金冥钱的现象进行数据统计,统计显示这种丧葬习俗在明代中后期尤为流行,关于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与儒家思想中“孝道”有关[9]。深入分析,由于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其所倡导的完备“丧葬之礼”正是孝道的直接体现。
从该墓南侧出土的墓碑铭文可知,男性墓主为游姓,身居“庠英”,即庠生之列,属于一般士人阶层。明洪武五年颁布的《士庶人丧礼》规定:“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饭用粱,含钱三[10]。”虽然明廷频繁颁发禁令,防止丧葬制度出现逾制现象,但由于明代中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政令不通,逾制现象仍时有发生[11]。墓主游氏入列庠生,是没有官位品级的士人,使用金冥钱口含下葬,或有违反了当时的丧礼仪规之嫌。
此外,作为丧礼规定的“含钱”,本应是流通的行用钱,但在实际使用时,必然也受到墓主的经济条件影响。明中叶以降,江南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农工商各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及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趋于富裕的社会生活直接导致社会风尚由俭入奢[12],丧葬观念亦然。同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推动了大量士人阶层开始转向市场,兼从贾业,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士绅阶层。从墓葬规模及出土遗物来看,推测男性墓主游氏也可能是位乡绅。
综上所述,安庆山口乡发现的明墓为典型纪年墓,碑文明确记载时间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具有时间标尺意义。男性墓主为当地的士人阶层,出土的二枚金冥钱是“口中含币”丧葬习俗的延续,为研究晚明时期普通士人阶层的丧葬习俗和钱币的年代判断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注释:
[1]“一般是以石灰、泥土和砂子三种材料用黏液(糯米或蓼叶、杨桃藤等植物熬成的汁水)调和而成,又称灰浆。用灰浆浇筑的墓葬,现在通称浇浆墓。”参见张学锋:《中国墓葬史》,广陵书局,2009年,扬州,第541页。
[2]据简报可知,该墓为元大德五年(1301年)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墓葬保存完整。金银冥钱出土于椁室的木柜中,钱文有“天下太平”、“早升天界”等字样,推测曾缝制于衣被或丝织物之上,参见白冠西:《安庆市棋盘山发现的元墓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
[3]由于该墓使用多层密封措施,墓内器物皆较为完好,发现的金银冥钱皆用黄丝线穿缀于被褥之上,详见郭远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4]邬俊:《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42页。
[5]沐斌为明初开国功臣沐英后人,袭封黔国公,下葬时代为明景泰年间,该墓被盗,墓室扰乱严重,金银冥币出土于中后室,多为素面,少量錾刻有“长命富贵”字样,详见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南京将军山明代沐斌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
[6]陈璟:《花团锦簇:沐瓒墓花卉纹金冥币》,《考古汇》公众号,2016年2月3日;原载《收藏快报》,2016年1月27日,第14版。
[7]王维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死者口中含币习俗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8]李朝全:《口含物习俗研究》,《考古》,1995年第8期。
[9]该文统计数据中提出正统六年的梁庄王墓为发现明代金冥钱时代上限,实则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鲁荒王墓,参见杨海涛:《略论明代的金质瘗钱》,《中国钱币》,2007年第3期。
[10](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十·志第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北京,第1492页。
[11]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明代刘鉴家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6期。
[12]樊树志:《晚明大变局》,中华书局,2015年,北京,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