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班级德育教育方式探析

2018-07-22李钰晔

青年时代 2018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德育

李钰晔

摘 要:德育,应当存在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教育家李振西所说:“所谓‘德育,就是指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等相联系(渗透)的促使人社会化进程的教育。”这是现代德育的普遍性。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班级的开展有其特殊性,结合理论和实践,本文就中职学校班级的德育问题分别从“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德育以各类班级活动来践行”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教育;日常教学和生活;各类班级活动

在中职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领域,德育也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有其劣势,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较为复杂,且生源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德育也具有优势,由于中职学校教育、考核方式的特殊性,相较于普高,中职学校少有升学的压力,不会因升学压力过大而一味进行“应试教育”,德育环境相对宽松,可以开展更多的德育活动,是一块可以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试验田”,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空间。但中职学校的德育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中职学校的学生较早地踏入社会,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人格还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复杂,他们也必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若是未能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社会中受到不良影响,误入歧途,必将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

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四个方面:“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发挥作用”。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在德育教育方面也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本文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论述,分别从“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德育以各类班级活动来践行”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9·24讲话”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有效地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此外,在习总书记的“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他更是强调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近年来,我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我校展开了学生晨读,晨读的内容除学科内容外,还有选择地引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典籍,如《弟子规》、《孝经》、《论语》等,笔者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每次会在学生晨读新的传统经典之前,对所要读的内容在班会课上或是語文课上进行讲解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其中的内涵,例如,在《弟子规》中有许多应当遵守的基本日常行为规范,包括言行举止的各方面,笔者会和学生一起将这些内容熟读成诵,并一同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次,一位同学当众自夸他很能喝酒,班上的一位同学马上用《弟子规》中的句子“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反驳他,引来大家的一片叫好之声。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共同就《弟子规》中关于“孝”的部分讨论什么才是真的“孝”,如果是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尽孝,最后基本上讨论得出了大家都基本同意的结论:“孝”不是一种用来表现给别人看的形式,“孝”的本质是爱,人首先会的是爱自己,但要能够明白人不能只爱自己,更要懂得爱父母,要把父母放在心上,把“孝”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同时,这种爱应当是一种有理智的爱,正如《弟子规》中所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而不是“埋儿奉母”、“割股疗亲”之类的愚孝行为。对于同学们来说,现阶段能做到些还是有困难,但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讨论,同学通过思考自发地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有了这样的理想和方向,对他们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的班级的图书角中也摆放着许多传统文化的读物供同学们借阅,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熏陶。

二、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李振西在他的博文中提到“我愿意再次强调,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所谓“积极”说的是行为文明规范,符合公民精神;所谓“生活”指的就是我们(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的所有成员)每日每刻彼此交往的状态。”学校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所以生活与学习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老师作为一个示范者、辅助者,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来熏陶学生,还要帮助同学们去发现、学习他们之间的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同伴教育往往也很有效。此外,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良知”和“意志”都很重要。

对于我校全部住校、半封闭管理下的学生们来说,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这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单纯的教育环境。

“良知”的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在智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一开始,作为班主任,我很担心他会受到同学们的欺负。由于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男生,在开班会时,我只是以幽默的方式让大家多保护我们班的“班草”,出于对他的尊重和保护,我从未向班上同学提及他在智力上的缺陷。在生活上,这位同学难免会比别人多些差错,扣子会扣错、衣服拉链忘记拉、被子老叠不整齐等等,很多次,当我看到他的衣服扣子扣错的时候,我都主动过去帮他重新扣好了,他每一次都非常高兴地感谢了我,从此之后,我就时而会看到和听说班上的同学们在生活中常常帮助他,甚至有与他同宿舍的其他班级的同学也会主动照顾他,帮他叠被子,我从未对对这些我不认识的同学做过任何要求,他们自发的行为让我非常感动,而所有帮助过他的同学们都得到了他真诚的感谢,他们也觉得是很满足。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常常鼓励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在他答对的时候大加赞扬,他受到了鼓励,越来越积极活泼,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同学们也从不以他智力上的缺陷奚落他。同学们关爱他,他也爱同学们,爱班级,每次班级参加体育比赛,他是加油声最响亮的那一个。

通过这些言行的引导,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培养同情心和心地善良的情感,让他们“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到快乐”,“要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帮助的人共忧患”。

“意志”的锻炼就要有适当的强制措施。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们,正在慢慢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从各方面融入集体、如何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在我校半军事化管理的约束下,他们学会了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必须完成任务。我校基本没有保洁员,而是由同学们负责学校的保洁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卫生区域,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们学会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独立生活,他们自己洗衣服,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了不把自己的劳动推给父母。回家还能给父母帮忙。

三、德育以各类班级活动来践行

班级应当是一个有核心凝聚力的集体,班级的精神和意志品质都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因此,各种班级活动就成为了德育的良好平台。

笔者致力于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有益的集体活动。在学习了关于环保的课文之后,在班级中举办“我们热爱大自然”的综合實践活动,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感受自然,培养对自然的喜爱,把这种喜爱写下来或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懂得保护自然,从而关心爱护周围的各种事物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性素养的开端”。

在班级中组织关于德育的演讲比赛,也收获颇丰。一位同学在讲稿中这样倾吐他的心声:“我喜欢旅游,我特别希望能走出国门,看看广阔的世界。但我又常常犹豫、常常担忧。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出境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遍布世界各地。然而,我们遵纪守法意识却仍然滞后。近几年,破坏文物古迹、在飞机上辱骂殴打他国的乘务人员、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报道屡见不鲜,令国家民族蒙羞。那些欧洲国家不少旅游景点竖立着的“请不要横穿马路”、“请不要破坏文物”“请排队”的中文警示牌,赤裸裸地表现了对中国人的不遵纪守法的行为的鄙夷,真的令我们无地自容,这让本该愉快享受的出境旅游,变成了尴尬的折磨。这让我怎能不犹豫,怎能不担忧?”而他所例举的这些事件,都是我平时和大家分享讨论的,竟在他的心中激起了浪花,激发了他对于社会道德的忧患和自我的觉悟。他们想法常常超出我的预期,潜移默化之功实在令我惊喜。而班级活动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和学习的途径。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道德教育也要适应人的发展,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人性的规律,更多地是引导,而非灌输。

注释:

《帕夫雷什中学》第237页。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纬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纬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5]李振西.心灵写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李振西.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N).振西新浪博客.2013-10-0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和谐校园建设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