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的选举过程分析
2018-07-22刘兴平
刘兴平
摘 要:近年来,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度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组织中的选举过程来增强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举过程的应然分析和描述上,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对实境的研究较少,时效性不强;同时现有的研究对象范围过于广泛,包括村民,社区居民等,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单独分析得较少,因为针对性也略差。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任职过程进行研究。针对研究结果折射出来的问题,提出了要提倡和鼓励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完善组织的任职制度,从更深層的意义上来说,学生组织中的选举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的体现,它有助于学生增加社会认同感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关键词:学生社团;选举过程;任职过程;双向互动
一、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校学生干部的选举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外部环境有利支持之下,高校要寻求发展,适应国家人才教育培养的要求,除了在教学上结合实际办出特色,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管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是具有模范和代表性的一部分,学生干部的有效管理,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是有促进作用的。当前的学生干部管理是否适用时代要求,是否满足学校教育管理目标都会影响学生管理效果,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分析学生组织的选举过程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首先,相关学者在民主选举现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对于社会组织的选举制度建设,出现的问题以及改革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乡村,社区基层民主选举和人民代表大会角度去写,较少查阅到针对高校学生组织的选举过程进行研究。因此,作者以此为研究契机,探索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且希望可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为提高我国高校社团工作的效果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某些大学生进入组织高层却消极怠工,甚至中途退出,也有的过于强势和专横,从而影响了整个组织的运行,还有一些同学踏实肯干却不能被留任,乐于表现但在行动上不落实的却能担任社团的主要负责人,造成人才资源的实质性浪费。本研究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样本,通过研究学生组织的选举过程,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校,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部门的重视,从日常学生的管理工作入手,在持续性和长期性上取得成效,使学校学生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引起对学生干部培养,改善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干部工作效率,提升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各项基本素质的重视,达到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目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参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参加过学生社团,并且有2年以上的社团经验,都对学生社团的选拔过程有一些独到的见解,笔者最终选择六女四男为受访者,他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选题除了运用文献研究以外,主要是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首先,质性研究强调的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者通常不预设理论或假设,其研究发现是来自田野工作的经验及资料,资料经过归纳分析而形成主题,并解释社会现象,它超越了定量研究演绎式的研究步骤和思辨性论证的老路子。通过质性研究,我们更加可以了解在学生组织中选举过程对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生活经历等方面的意义,从而使笔者可以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2.访谈的实施过程
(1)访谈提纲的设计。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方法,与结构式访谈相比,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随时随地对新问题,新线索进行追问。在明确访谈的主题,调查的目的以及基本的内容范围后,本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访者的基本情况;第二,对学生社团选举过程的认知;第三,该组织选拔过程存在的问题。由于访谈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组织,因此访谈提纲略有差别,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访谈提纲具体内容见附录)。
(2)访谈的实施。本研究主要采用直接的对面访谈的方法,同时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辅之以间接的电话访谈和微信访谈。笔者在 2017年1月-4月间共访谈了 10名北京地区的大学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访谈后笔者发现,任职过程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的“2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相互渗透的“四个基本环节”(具体工作程序)构成的动态(时间性、变化性)结构。“2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指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三个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选举前,选举中和选举后。其中,选举之前包括社团制度和对学生干部参选意愿的因素分析,选举中主要指选举过程中社团具体选拔机制与干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选举后是指学生干部上任后对社团现状和干部角色的分析。
(一)选举前期
1.社团制度
制度作为一个组织物化的成果,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是实现社团规范化管理、凝聚社团成员力量、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学生社团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社团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公益服务性,兴趣爱好型等,由于其性质不同,因此,所实行的制度也有所差异,不过,受访者均表示无论是哪个社团,都会设立办公室(秘书处),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成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
团友会主要有理论部,实践部,校友部,秘书处,宣传部等,我在的部门是实践部主要是负责举办暑期实践营活动,而外联部负责拉赞助,秘书处主要负责会员管理和借教室等。(受访者2)
西协和青志协都是公益类的大社团,健言社是搞辩论的,知古学社是研究理论的,学生会和团总支是为院系服务的,羽毛球协会,那自然是热爱打球的去参加的。(受访者3)
2.候选人参选动机
动机,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意愿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體向着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和规条,高校学生干部的任职意愿就是指在高校担任各种社会职务的大学生,选择是否从事或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信念系统。在本文中,笔者将参选动机分为兴趣动机,责任动机,成就动机,经济动机4个方面。
(1)兴趣动机。在心理学中,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兴趣爱好也是参加某社团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本身懂得一些电脑技术,比如Photoshop呀,加上我本身对宣传工作感兴趣,就加入了系会和校团委的组织部。(受访者 2)
我从小学就开始打羽毛球,我感觉羽毛球很有意思,正好咱们学校有这个社团,我当然要参加啦(受访者10)
(2)责任动机。责任心是个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要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等内化,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产生了相应的内心体验,表现出一定的责任行为,这样便产生了个体的责任心。
其实我已开始并没有想留下来,因为我想大二,大三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不过师兄师姐(上届部长)说他们很想让我留下来,加上我们部门没有其他人愿意留,我就留下来了。(受访者3)
责任心是继续留任学生组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为他人服务之心和事业心。这份责任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同辈群体以及自身。受访者表示,当师兄师姐或是同学相劝时,特别希望自己可以出来担任部长或会长时,会影响自己的选举意愿。不过,同辈群体的劝说和鼓励虽然会影响是否参加选拔,但最终还是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尤其是在想留任的人数不多时,这份责任心会成为参选动机的主要因素。
(3)需要动机。马斯洛认为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马斯洛也指出,为满足不同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部分受访者表示参加学生组织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广交朋友,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获得他人的尊重。
大学的事情也没么多,时间都由自己安排,我所在的县城高中是没有学生组织的,上大学我参加系会和团委,可以锻炼自己,认识很多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大二还可以部长,有一堆小干事,感觉自己很厉害。(受访者2)
我高中阶段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而且大学学习任务没那么重,就想参加一些学生组织丰富自己的生活,给自己充一下电。(受访者9)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加之访谈发现,笔者认为,学生参加社团组织主要是出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需要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需要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4)经济动机。许多高校在评选奖学金,入党资格和荣誉证书时,都需要参选者提供实践证明。“干部们拿奖学金的机会比普通学生多得多”,这种观点在高校里几乎已经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潜规则”。因为“活动分”是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指标。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学生会干部能轻而易举地赚得大笔“活动分”,一旦学校、学院里有活动,往往学生会干部们都会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而普通的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实践的机会就会少得多,“活动分”自然就很难提高上去。部分受访者反映周围同学参加社团还会有贪污和隐匿费用。
其实我本来不想参选,只想好好学习,社团总开会,太耽误学习了,但是如果想拿奖学金就必须被迫参加实践活动,我想,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吧。(受访者7)
我们学校设有芙蓉学子的奖学金,不过要想评上个人,都得是会长,学生会主席一类的,奖金有1万元呢,为了这个钱,我也要当会长。(受访者4)
综上所述,候选人参加选拔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动机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它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其中的每一节中都需要大学生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就能决定下来的。
(二)选举中期
1.建立选举组织机构
在正式选举前,即召开换届大会前,学生社团的选举活动由换届委员会负责,该机构成员主要由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员组成。负责人需要统筹全局,而宣传部主要负责宣传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信息,实践部主要负责具体的实施方案,办公室负责初步确定参会人员的人数和确定正式的选举日期,他们各司其职,统一协调和组织的选举工作以及承办换届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我们社团会成立一个换届委员会,还有一个监事委员会,换届委员会主要是本任四个会长,监视委员会是上任理事会,但作用不大,另外,每个部门都要派几个代表去参加。(受访者3)
我们协会的换届主要是主席团决定的,就是四个会长再加上每个部门的部长,虽然没有成立换届委员会,不过形式差不多。(受访者7)
2.个人绩效考核
从学生组织角度来讲,他既要满足选拔制度的显性条件,如年级成绩,活动参与的次数等,也需要符合一定的隐性因素,如候选人与其他选民,特别是前任负责人之间的关系。从候选人的角度而言,只有学生组织的选举符合他的选举意愿和选举动机,才会积极参加选举,成功当选学生干部。因此,只有双方达成了统一,绩效考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个人努力。努力,它既体现了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积极态度,又体现了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可以付出的等待与牺牲。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我们需要努力的方面有很多,包括学习,工作,道德的提升等,而这些恰恰又是社团选举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包括年级成绩,活动参与度等各个方面。同时,年级也是影响候选人参选意愿的重要考虑因素。在问及“大二离开某某社团的原因时”,部分受访者表示“大二期间想多尝试一些其他事情”,在问及 “大三不参加选举负责人的原因时”,更多的受访者表示“大三,面临考研,考公务员等升学就业的压力,怕社团太忙分散精力”。
我们社团大二就可以担任部长,会长。对我们来说,会长和部长是一级,也是大二的,各种部长什么都是大二的,两极制。(访谈者1)
我们社团大二只能担任部长,大三才可以担任会长。我们系学生会也是这样的,大三才能担任主席,我觉得这样挺合理的。(访谈者6)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为,许多社团也将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干部的绩效考核。虽然学习成绩不能直接代表你的努力程度,但是它间接反映了学习能力,反映了学生干部是否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求到一种平衡。
如果想竞选学生会的部长或会长,首先他有成绩上的要求,好像是绩点3.0以上,但是如果差的不太多应该也可以通融,比如你考了2.9呀,或者使用另一套标准,只看你必修成绩,不过如果你的必修成绩挂科了,是绝对不可以参加的,这样难以服众。(受访者2)
虽然我们系有成绩的要求,但分为必修科目的成绩和全部科目的成绩,如果满足其中之一的要求,也可参加竞选。(受访者7)
活动是社团生命力所在,社团的功能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候选人是否以加强社团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努力提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为目标,是影响选拔制度标准的主要着力点。
我们当时有清明下乡,然后有暑假下乡,还有就是平时的一些活动其实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察机会,所以我们当时清明下乡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瞄定了一些人,然后等到暑假下乡的时候就是进一步的再观察,在可能就是暑假下乡有没有参加清明下乡的还会再加进来一些人。(受访者5)
(2)活动执行能力。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是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受访者均认同,候选人具备的活動执行能力,即工作能力,办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是选拔组织负责人需考察标准之一。
第三个的话就考察在整个一年当中临时组织活动时候,就是你看那个东西的时候或者你在直接参与活动当中你是如何组织的以及临时情况或者突发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受访者3)
大一的话就是看你,因为我们当时有清明下乡,然后有暑假下乡,还有就是平时的一些活动。其实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察你的一个机会,所以我们当时清明下乡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瞄定了一些人,然后等到暑假下乡的时候就是进一步的再观察。(受访者5)
(3)人情。人情在学生组织选拔负责人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在问及“你认为哪个要素在选举制度中最关键时”,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到了人情。尤其是在主席团决定候选人的去留时,人情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受访者表示,如若下一届负责人在选拔候选人中遇到困难,他们会向上一届的主席团或是理事会寻求直接或间接的帮助。虽然上届的负责人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他们对下一届候选人了解不多,有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部长在里头包括会长部长选人里头有一个弊端,就是人情,其实这个人他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他会和部长或者会长搞好关系,他在这个基础上,那他露脸比较多,那他可能实事真的没做多少,有很多可能踏实做事的人就是因为不太习惯在部长会长面前表现自己,他就没有留下来。(受访者7)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人情不仅是凝聚学生组织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选举制度的关键因素,并且相比于有系里老师直接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更为松散,严格的规章较少,对成员的实际约束力较小,因而人情是在其选拔制度中成为更加重要的方面。
(三)选举后期
选举结果公布之后,需要进行一周左右的公示时间。院校级别的学生会(团总支)需要在校园网上公示,一般性的学生社团则在本协会内公布即可。接下来就是本届与上届主席团(理事会)的交接工作。新一届主席团(理事会)讨论并制定下一年的预期目标,如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如何保持原有活动的优势和创新活动以及新学期的招新问题等。“新官上任三把火”,受访者均表示,在成功当选后,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对自己所担任的新角色充满了期待,希望可以消除部门存在的一些弊端,完善社团的某些制度,不过受到社团固有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影响。虽然遇到的改革阻力非常之大,但是仍有部分受访者在理事会的集体表决下改革某个制度或某个部门的职能。
1.社团固有传统
在本研究中,每个学生组织都已发展5年以上,有着自身文化传统,这种固有的文化传统深远持久地影响着组织的一切,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干部对于社团制度的改革。
团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两年,虽然有太多弊端,但是后来想了想,应该保留传统,我虽然知道三年也有弊端,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试一下,所以我试了,然后他们一直没试,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之后的会长是怎么想的。(受访者5)
我当时大二,我的上一届的师姐一些部长他们就会觉得那你这样的话大三当会长就会很难,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度要怎么把握,而且我们之前没有过这种先例。(访谈者4)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学生组织的性质和特点,选拔制度会做出相应改变。尤其是在一般的学生社团中,成绩,专业,性别均不是影响选拔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学生组织中存在着共性问题,即人情关系在不同学生组织的选拔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社团固然需要人情来维系,但是如果所占比例过大,则会影响选拔制度的预期效果,如何将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有效地结合,是值得思考的。
2.对学生干部的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期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期望。如果自己的角色期待没有实现,则不可能发生很大的期望效果。在角色期待程度这一点上,受访者均表示和想象中存在差距。
(1)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学生社团并非官方组织,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因此社团成员更加期望社团负责人可以放下“架子”,平等地与之交往。在不同的环境中,同学们对其角色的期待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角色的冲突是指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发生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大学生社团干部的任职期限一般为1-2年,因此对于学生快速适应角色的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很多人可能在班级活动中参与较少,却在社团活动中十分活跃,。如果社团负责人总是傲慢自大,不能平等地与同学们交往,则往往会引起成员情绪上的不满,消极怠工。
我们本身就两级制嘛,总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是因为是同级,这方面就相对比较难处理。(受访者7)
如果说他们是盘子里头的货,我们就是端盘子的,所以这个情况下,如果是我们这种平级的,同一年级的,即使有会长,就主席团级别的,有部长级别的,大家一旦互相不理解或者说脾气比较冲的时候,矛盾发生比较多。(受访者6)
(2)学生干部的自我期待。受访者表示,在参加竞选时,他们都怀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雄心壮志,在提及部门未来的发展规划时,他们都希望在自己任职后,可以做出改变,完善相关制度和部门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因为社团现实状况的不允许,许多目标并未如期实现。
就是和我当选前所想的不太一样,感受到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决断,而且作为一个社团的领导者,需要带领全社团成员进行社团工作,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很重要。(受访者8)
新任干部对角色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心理适应和知识、能力、经验准备的适应。新任干部任职期限为1-2年、体现出大部分新任的年轻,经验少和不成熟。因此,大部分新任学生干部对于所扮演的角色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认识。当校方、老师、同学以及学生干部自身都对自身提出了不同的期待,若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时,就会产生内心的矛盾,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仅影响社团工作,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在閱读文献资料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社团选举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选举过程实质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学生干部的产生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干部的产生不是直接任命,而是多种“合力”共同产生的结果。这些合力,不仅仅包括个人能力,个人努力程度,个人活跃度等“台前”的“表演”,还涉及人情等台后的“操作”。这种是学生干部与社团规章制度相结合,学生干部个人需要,行为、意愿等各种因素相融合而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合力”是社团成员在遵守社团选举制度,组织制度相关规则的前提下产生的,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这些规则的体现。访谈中,笔者发现虽然学生会(团总支)竞选时会有成绩3.0以上的硬性规定,但是如果候选人执行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其他方面非常突出,也会适当宽松对成绩的限制。另外,每个社团都有沿袭下来的传统,主要负责人都有固定的人数,讲求男女搭配,但如果候选人都符合条件并且十分优秀或是满足条件人数过少,换届委员会也会考虑实际情况进而缩小或扩大学生干部人数。候选人只有符合学生组织选举条件,才能够有资格担任学生干部,因此他们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2.学生社团选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选举的目的和动机不纯。一些学生之所以很积极地参与选举,不是因为他们支持学校的各种活动或是自己的参与意识很强,而是有其他目的。他们的动机在于从自身可能获得利益出发。比如,参与社团干部的选举,被选举者可能是冲着“捞奖学金”去的。“干部们拿奖学金的机会比普通学生多得多”,这种观点在高校里几乎已经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潜规则”。因为“活动分”是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指标。
(2)私人感情在选举过程中所占比重失调。学生干部的选举任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项,一方面会影响老师的工作安排,另一方面事关全体学生工作,乃至全院学生工作的开展。如果老学生干部不能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只是凭借私人的相互交往,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去臆断谁更合适,甚至否认别人能力,就显得有些偏颇。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方面,在能力的高低判断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去衡量,所以难分高下,很难形成公信力。另一方面,师生权衡问题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分歧。所以,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关于能力的公认评判体系进行衡量,同时加之学习成绩,个人获奖等硬性标准,不过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分数决定了能力,依然无法令所有同学折服。
(3)学生对选举缺乏热情。虽然学生社团大多采取民主的投票方式,但是有调查显示只有5% 的人是真正对候选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这就说明,部分学生干部并不是真正由大众推选出来的,而多半是由上届负责人确定的,另外,在大学生参与的选举中,往往会出现贿选和暗箱操作的情况,人情在此种情况下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程度地存在选举程序被玷污,选举结果不真实。由于选举程序存在问题,选举和真正的民主存在脱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选举与选举人无明显利益关联的时候,一些学生的参与意识是非常淡薄的,不以为然。只有在选举行为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选举人才会积极参与。某些学生参与选举只是迫于班主任及系上的压力,当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行选举时,他们就胡乱填上两个人的名字,甚至在选票上画画。对待“谁会被选上”这个问题,他们是“无所谓”的。
(4)学生干部存在任职困惑。学生干部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社团干部长任期只有1-2年,虽然有上届部长留下的经验,但是缺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干部专业能力发展不完善,从而产生任职困惑。这种任职困惑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角色转换不适应,二是角色期待要求过高,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二)建议
1.创新激励方式
澎云峰等对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进行的研究,他提到,软激励是非政府组织激励的核心。非物质激励,即软激励,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物质性的精神激励方式,来满足被激励者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求。它对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评选机制尽量公开透明
选拔考核应该有量化的标准,如开会,办活动的参加次数,同时,采取更加公平公正的竞选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对考核结果较差的成员应当以指导,鼓励为主,切不可责备或采取任何惩罚措施。
3.弄清角色期待,处理好角色冲突
学生干部可能既是社团中的领导,又是班级一名普通学生,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这两角色还不断地交叉转换,这就使得社团干部产生角色困惑。当他们从领导角色转换为普通学生角色时,往往受领导角色的影响,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以便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
(三)研究的局限性
1.研究方法
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社会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受访者的水平有限;其次,定性研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然后,定性研究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后,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本研究未能采用定量方法,研究結果缺少客观的量化标准做支撑。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采访了10位同学,对象较少,均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而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身人数不多,因而社团与许多高校相比较,规模较小,导致研究结果的推广率不高,代表性较差。
3.参考文献
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查找相关文献中,笔者发现关于“学生组织的选拔制度”为研究课题的不多,虽然为笔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但同时导致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较少,可借鉴和引用的东西较少。
因此,针对上述不足,本研究提出以下改进方案: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本研究课题,为我国的选拔制度研究做出一点贡献,从而为我国研究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前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丁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载《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第8期.
[3]高永军.《谈学生干部角色的转换》,载《煤炭高等教育》1996年第1期.
[4]勾学玲.《浅析质性研究方法》,载《学理论》2012年第33期.
[5]贺娜.《普通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贾志峰.《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载《人民政坛》2012年第1期.
[7]李苗.《高校学生干部任职意愿差异的实证研究》,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8]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载《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9]赵晨.《高职学生干部换届引发的思考》,载《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0]澎云峰,李刚强.《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载《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5期.
[11]王绪硕:《大学社团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建议》,载《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