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学院数学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18-07-22高骞
高骞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学生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型竞赛活动也日益丰富,2017年6月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在郑州大学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总结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历程和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几个老师或个别学生的事,而是校内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小到一次作业、竞赛,大到毕业的择业选择、创业意愿,都需要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本文将基于昆明学院数学系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学生实际情况展开讨论,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力图消除部分人对创新创业的误解,并试图对昆明学院数学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构想。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最早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新”,即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能够获取利益,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在这一概念中,创新是本质要求,创业最终目标。
很多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人的事,大多数人只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就行;有的认为创新是创新,创业是创业,我们可以创新,但不能创业。要走出这些误区,我们就要从创新创业的本质和意义出发。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创新创业之于国家乃发展之根本,一国若无创新则始终将牵制于人而难立于世界之林。横览全球,美国在经济最为萧条的时候为何仍能稳居世界前例,就源于他们的创新精神,一国若无创新便终将被淘汰,纵观历史,我国创新较为突出的时期正是国力强盛的时期,在当时世界亦属强国之列,然至没有创新的时期则反之。其次,就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而言,可以说创新是本质要求、是手段,而创业是最终目标,创新的成果最终要落到创业上来,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取得实效。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或者大学生都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而提倡的是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是一种常态,当条件成熟时就能升华为创业。
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亦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的教育;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竞赛,或入驻孵化器或创办一个公司;有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小众教育,不需要大多数人参与。对此,我们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导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为创新或为创业,而应当是建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新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鼓励学生创业,而是发掘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能力。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有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单位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教学单位自身开始,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必须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内容,并找到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同时,要避免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创新创业课程不应当是企业家速成的教育课程。二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层面与前一层面是紧密相连的,教学单位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做不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做不好,反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做不好,学生难有成果,教学单位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也会鲜有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载体,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数学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数学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较为全面,涵蓋知识、能力、结构等能力提升的各方面,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上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以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局面,而不结合专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转变上仍然不到位。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事,在进行专业授课时鲜有体现创新创业相关内容,而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认识又不够深入,很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知识,导致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找到契合点。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含各类竞赛和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以教促练的良好局面。创新创业课程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或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同学们很难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得到提升。
四、数学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笔者认为,数学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通识教育。此类课程覆盖到全系所有学生,目的在于创智启蒙、传授知识、开拓视野。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创业的实质、一般流程及其他相关理论,涵盖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企业家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心理、法学、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各门学科。
第二层次是专业教育及基础实践。此类课程亦覆盖到全系所有学生,目的在于融入专业、培养能力、训练体验。此类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和基础实践课,其中,专业教育课主要包括专业概论、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以本系专任教师为主要师资,开设专业知识导论、数学建模、统计案例分析、大数据统计理论、Hadoop平台搭建技术、Spark 及HBase入门课程、JAVA基础编程等必修课程,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基础实践课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无缝融合的关键,在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并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通过参与基础实践课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又反作用于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形成学术成果。
第三层次是个性化培养与成果孵化。此类课程仅针对部分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条件的同学开设,目的在于对接市场、孵化成果、实践创业。此类课程可以依托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院系专业教师、评聘专业人才等组建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与学生“双选”的方式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酝酿成熟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科技或学术成果,推荐优秀团队参加路演、推介会等活动,对接企业和风投。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
[2]参见中科院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
[3]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