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辅导员避免职业倦怠、保持工作热情的探索
2018-07-22刘伶俐,王晓
刘伶俐,王晓
摘 要: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组织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有 70%以上的被调查者处于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状态。 研究表明:从职业类别来看,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高校学生辅导员作为教师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因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较高的公众期盼,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现象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本文从辅导员工作特性本身出发,初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原因,并对如何干预、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创新;对策
辅导员这个职业和它的作用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辅导员队伍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和相关待遇方面出台了一定的支持政策,虽然待遇和地位逐渐提高,但是辅导员这个职业在高校中还是没有走出“边缘人”的阴影,还是普遍存在过早的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征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征一般并不明显,与此同时,这些表征往往会根据外部环境或事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辅导员是否陷入职业倦怠,自己是最清楚的,也是最能够把握这种状态的。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第一,情绪倦怠。 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觉衰竭、无助,对生活冷漠悲观,对工作丧失热情。 第二,人格解体。主要表现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厌倦辅导员工作,工作缺乏创新,逃避同事交往,拒绝合作。第三,低成就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意义,感觉自己无法也无力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缺乏职业自豪感。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一)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快速与多元,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学生的情况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作对象的多元和复杂使得辅导员开展工作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且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学生群体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重,学生家长越来越多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同的家长带来不同的工作背景、社会背景,拥有丰富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他们,使得辅导员需要考虑多样因素,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交流合作。
(二)工作角色众多带来的困扰
职业中的角色冲突、模糊和众多与工作倦怠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辅导员在学生中中充当的角色是非常丰富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服务者等,辅导员往往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多个角色间进行转换。 由于每个角色的性质不尽相同,在不同的角色中不停转换会使得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出现模糊状态,而如何合适合理地进行角色转换更是对辅导员提出高要求。“在现实中,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往往被视为学生的‘生活保姆和‘宿舍管理员。每当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辅导员往往就会成为被责备的‘首当其冲者。这种外界赋予的角色功能定位表现出对辅导员工作缺乏明确界定,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效缺乏认同感,这也使得辅导员本身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怀疑,导致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的淡漠和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三)工作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挑战
考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占较大比重。琐碎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性之一,这使得辅导员往往很忙碌却无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描述。“无边界性”则是辅导员工作的另一个特性。“辅导员的工作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的特征,而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辅导员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了工作。在无法得知自己的工作何时完成的状态下,辅导员难以获得成就感,很容易陷入疲惫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 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单一的理论学习相对枯燥;单纯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更多時候带来的是学生的阳奉阴违。 受大众文化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说无疑是极富挑战性的。
(四)工作绩效:成就缺失和考核困境
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任课老师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检验上课的效果;当学生了解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时候,任课老师的工作绩效便得以显现,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者,辅导员较难得知自己的工作绩效,学生个体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成效无法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量, 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对较低。这也导致有些辅导员产生困惑:“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
三、预防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基本策略
职业倦怠干预分为指向个体的干预和指向组织的干预。
个体干预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范畴:一是针对工作现状个体主动协调与工作的关系,具体通过改变工作方式、发展性防御应对策略、寻求社会支持等途径实现。二是着眼于加强个体内部资源管理,具体通过选择轻松的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状况、自我分析等几个途径实现。
(一)指向组织的干预——探索健全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马洛斯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认为基本需要的缺失会让人生病,尽管基本需要的满足会让人恢复健康,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为个体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针对工作特质产生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有必要探索建立符合辅导员发展性需要的有效支持系统。这一支持系统含能力支持系统、情感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等。能力支持系统,即组织应为辅导员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机制。事实上,辅导员的能力支持举措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并普及。从岗前培训,到专项培训,再到技能职称考试等,通过一系列培训使得辅导员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谱,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能让他们在应对不同问题时妥善处理,而不会茫然失措,从而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情感支持系统,组织应努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预防,为辅导员营造和谐健康的组织氛围。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辅导员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联谊会等辅导员群体组织,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为辅导员搭建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依托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分享辅导员的感受和经验,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辅导员团队的职业归属感,进而推动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另外,组织既要为能力较强的辅导员搭建合理的发展渠道,也应当重视能力一般,但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
(二)指向组织的干预——探索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手段
辅导员工作成效的非显性造成了辅导员的低成就感,组织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让辅导员感受到成果,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如何让考核显得更加合理、公平、有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考核指标的设定科学性,考核方式的选择科学性以及考核结果的使用科学性。考核指标的设定科学性。辅导员的考核指标设定应更加细化和柔化。细化,指的是考核指标能全面考察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从成效考虑,同时也应当看辅导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考察。柔化,指的是应发掘辅导员工作的闪光点,考虑辅导员的个人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而非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综合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考核结果的使用科学性。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优秀者,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暂时落后者。组织有必要合理使用考核结果,除了对优秀者必要的激励之外,更要及时发现、深入研究成绩平平者和暂时落后者背后的原因,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指向个体的干预——探索建立有效的个体应对体系
除了获得组织的支持外,辅导员个体自身的状态调整非常重要,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导辅导员合理分析自我、增强管理规划能力、训练寻求感知能力,努力找寻自身的职业成就感,是改善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1.调整心态,找到工作切入点,要富有责任感
一个人树立了积极乐观和宽容豁达的良好心态,这样才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带来事业上的成就和生活上的美满幸福。辅导员如何調整心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能动的和热忱的工作态度,是辅导员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意义,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辅导员来说,就是传思想理论之道,授文化科学之业,解人生成长之惑,积极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形成责任意识。辅导员是一项管理人、教育人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责任意识,时刻记住自己要为学生和学校负责,这样工作才能一帆风顺,水到渠成地取得成绩。
2.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创新,获得成长和认可
全国有许多优秀的辅导员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冼小梅老师如她人一样漂亮唯美的博客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样共同的东西,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创新。要想保持辅导员的工作热忱,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学习和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与“职业倦怠”相对应的概念是“职业成就感”,当工作上取得成就,自身得到满足的时候,职业倦怠也相对变弱。
3.认可工作的挑战性,做好规划、计划,及时落实,及时总结
正因为辅导员工作有多元和复杂的特点,使得许多辅导员导无法得到让自身满足的成就感。长时间如此,心态和工作热情都会发生改变,出现倦怠情绪。若想在辅导员职业生涯中避免上述现象,首先,辅导员要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应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其次,要有较强的规划和管理能力,要训练较强的规划和管理能力。这种规划能力包括对辅导员的工作、生活、职业生涯的设想等等,辅导员可以尝试设立短期实现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等,形成内在推动力。同时做好工作计划,及时落实,及时总结,是一项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促进辅导员的工作进步和个人进步作用显著,对辅导员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忱,消除职业倦怠,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