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攻贫困堡垒

2018-07-22唐利萍

青年时代 2018年15期

唐利萍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部分贫困群众借着帮扶政策以及自身的努力发展生产,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政府的帮扶政策,不愿付出劳动来改变目前的生活现状,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贫困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治理贫困是人类的重大使命,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脱贫攻坚现在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如何改变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我奋斗精神,借助扶贫政策,通过自身努力,走上脱贫致富路。

关键词:激发内生动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我奋斗

一、影响脱贫工作的内生因素

由于当前的扶贫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贫困户可以享受一系列优厚的政策扶持,导致一些贫困户“等、靠、要”、不愿脱贫的思想十分严重,影响临桂区脱贫工作的内生因素,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钻扶贫漏洞。有的贫困户明明达到脱贫标准,却采取隐瞒收入、不配合“双认定”等方式,一提脱贫就百般推脱,拒绝脱贫摘帽。

二是推脱应尽义务。有的逃避缴纳养老、医疗保险,依赖政府缴纳或补贴;部分贫困户想方设法把父母变为贫困户,幻想通过把年老父母变为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的方式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或者是利用国家的教育扶持政策,子女的读书费用完全依赖政府帮扶,不想履行应尽的义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帮扶政策,想面面俱全。

三是惰性思想严重。明明自身有劳动力,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去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但是却不愿把时间用在勤劳致富上,好吃懒做,一味依赖帮扶政策,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和自身无关;甚至有些贫困户根本不想、不愿脱贫等。

四是想为而不懂为。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脱贫攻坚也不例外。有的贫困群众一心想通过勤劳,去改变贫困的现状,却因为自身无一技之长,想为却不懂为,因此只能单单依靠扶贫政策,过着暂时脱贫的生活。

五是帮扶干部扶贫观念淡薄。有的帮扶干部对扶贫工作理解不到位,认识不足,单单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帮扶。在平常帮扶工作中把自己当作“到此一游”的“过客”,没有真正深入到贫困群众中,没能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导致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出现了排斥的心理,这种“保姆式”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上述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贫困群众在理解扶贫工作上出现了偏差,对扶贫政策不了解,在思想上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将扶贫片面理解为扶贫就是依靠国家的政策走出贫困,脱贫与自身努力无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帮扶工作,同时更加剧了非贫困户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

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

首先宣传政策要落实。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宣传途径进行深度宣传,提升扶贫政策知晓率。成立相应宣传组深入各乡各镇各村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讲解,确保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深入人心。要让贫困群众真正理解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具体标准和重大意义,引导他们更新观念,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国家的帮扶政策,自觉寻求谋生出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

其次要增强脱贫的内生要求。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做好贫困户的学习和思想动员工作,同时抓好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典型的宣传,让脱贫典型介绍经验,给贫困户树立榜样,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让贫困户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化,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贫困可耻,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脱贫真正变成贫困者的内生要求。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第一,通过接地气、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加强贫困群众的道德和思想教育。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寻求出路,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现状。

第二,强化扶志意识,切实解决“思想贫困”和“精神贫困”问题。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动员。严格执行扶贫相关政策,取消对贫困户的“特殊”待遇,凡是不符合政策的一律不得享受,坚决防止打政策“擦边球”。二是综合平衡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政策扶持。除特殊困难群体外,其他一般贫困户在缴纳养老、医疗保险方面要主动履行应有义务,政府不宜过多包办包揽。凡有能力而未按要求履行义务的,纳入贫困户“征信”黑名单,要实事求是反应贫困情况,《左公.昭公八年》中就有说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可见提高个人信用价值意义重大。三是改进脱贫“双认定”方式。对于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标准由帮扶干部与村委会议进行 “双认定”,对于故意隐瞒收入或有能力解决稳固住房而故意拖延不办的,均视为达标;凡是通过“双认定”并公示无异议的,不论贫困户本人申请和认可与否,均可认定为脱贫,切实解决贫困户不愿脱贫的问题。对于贫困村脱贫的认定,在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认定方面,淡化收入额度的要求,凡是已有稳固产业、有一定规模、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且预计未来三年内实现稳定收入的,均可视为达标,尽量减少数字上的评定。

(三)加强贫困群众的技能帮扶

要解决贫困群众想为而不懂为的状况,就要教会他们一技之长,教会他们謀生的手段。在给与贫困群众物质帮扶的同时,给与技术、知识、培训方面的帮扶,桂林市临桂区根据《自治区扶贫办关于做好2018年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的通知》(桂开办发〔2018〕2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临桂区2018年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方案》,为贫困户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16-60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培训,让贫困户学会种养殖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能力。在劳动技能的帮扶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身努力,真正实现脱贫,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

(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内生动力

桂林市临桂区依然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落后,带动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的现象。脱贫的关键是要有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有支撑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在去年的核查工作中,以桂林市临桂区茶洞镇为例,仁义村委作为临桂区的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由于地处山区,加上当地交通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落后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茶洞镇党委在仁义村引导成立党群理事会及慈洞村百香果产业种植党员示范基地,以“党群理事会+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党群理事会吸收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的加入,在仁义慈洞村打造百香果示范园并建立两个以上的种植基地示范采摘园,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带动贫困户脱贫。这种方式把减少贫困人口与抑制返贫有效地相结合起来。

(五)加强帮扶队伍的建设

第一,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打造一支“懂帮扶、会帮扶、作风硬,本领强”的帮扶队伍。2018年4月13日桂林市临桂区委副书记郑建忠在临桂区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扶贫干部要认清任务,讲求方法,扎扎实实履行职责,对临桂区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强化帮扶队伍的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发扬勇挑重担、忠诚实干、能打硬仗的帮扶人精神。第三,加强帮扶干部的学习,为帮扶干部提供更多“充电”机会。第四,加强帮扶队伍的管理,建立治理的长效机制。第五,加强作风建设。副书记郑建忠在工作会议上要求工作队员做到身入、心入,即:身子到了村里,心也要到村里,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想法。

“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打好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也需要我们去奋斗。这奋斗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帮扶,更需要依靠贫困群众的自身。在贫困群众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我发展精神,凭借帮扶的力量,一起奋斗出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