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群众路线?警惕“塔西佗陷阱”

2018-07-22刘汝如

青年时代 2018年15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脱贫攻坚

刘汝如

摘 要: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文章以兰考县的脱贫实践工作为例,展现兰考新一代领导干部继续将以“做好人民的公仆”为代表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兰考的脱贫实践既为全国脱贫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又深刻凸显了坚持好群众路线、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们做好党政工作的重大意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牢记群众嘱托、关心群众诉求,时刻警惕“塔西佗陷阱”,将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落到实处,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关键词:群众路线;塔西佗陷阱;脱贫攻坚

一、“塔西佗陷阱”的内涵及在我国的提出

“塔西佗陷阱”本是西方的一个政治学定律,最初由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这一名词的通俗解释是指当公权力的公信力遭遇危机之时,即使讲真话、做实事也一样不被大众认同。

这一名词在我国曾于2014年3月18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提出这一名词,既是对我国现时党政工作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对党员干部日后工作的警示和告诫。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现今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也存在着值得我们警惕并亟需解决的问题。[1]目前在我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上。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未能走好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比较薄弱、工作作风还不够纯洁、干群感情变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及时矫正和治理,否则就会使党员干部工作脱离群众的问题日益扩大化,进而危及到我们党长期树立起来的公信力,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认识矛盾需要深刻全面、立足实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社会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和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又要分清矛盾的性质及其不同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与定位、制定出科学方针政策的过程也是对我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过程。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认识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积极投身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去。全体人民的生活和实际就是党和国家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是源头活水,也是党员干部工作智慧的源泉。

(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要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民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人数在群众面前始终是少数,没有群众的支持,党的任何目标都将无法实现。[2]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之所以选择和支持党的领导,就在于人民相信党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嘱托,一定要坚持好群众路线,维护和巩固好鱼水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阶级性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最鲜明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即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而無自身的特殊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阶级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鲜明体现。

三、坚持群众路线,坚决打赢兰考脱贫攻坚战

(一)“精神高地”与“经济洼地”的矛盾

历史上的兰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灾害主要表现为“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建国时期,在全县的97万亩耕地中,低洼易涝地和沙碱地的数量就有45万余亩,整个县域的粮食平均亩产仅有38.5公斤,这样低的粮食产量是几乎不可能满足当地人民生活的,土地荒弃、百姓四处逃荒在当地十分普遍。

1962年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任县委书记,下定决心带领和帮助兰考人民治理“三害”。任职期间,焦裕禄同志深入农户,带领群众一起排查灾害根源,群策群力共同寻找治沙、治碱、治水的具体措施。在当地任职的四百七十余天当中,当地灾害治理成效显著,同时也铸就了不朽的焦裕禄精神,而兰考也因作为“精神高地”在全国闻名。[3]之后,兰考人民继续同灾害作斗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三害”虽除,但贫困依旧是当地难以摆脱的标签。2002年,兰考又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这座精神富有的小城始终过着“要饭”的生活,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干群合力——“三年脱贫、七年小康”

2014年3月,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县这个焦裕禄同志曾经任职过的地方作为联系点。这一年之中,总书记两赴兰考指导工作,面对焦裕禄同志生前曾立下的改变兰考贫困的誓言,总书记也为兰考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盼。他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焦裕禄精神学好、学实,努力解决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同年5月,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县委书记王新军也就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在经济物质上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现实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兰考之问”,反思并告诫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将焦裕禄精神学到位,要真正关心群众生活,带头走在群众前列。面对总书记的期盼和当地群众渴望摆脱贫困的强烈诉求,兰考县委、县政府立下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军令状。

1.扶贫“三步走”

扶贫第一步,着力解决思想贫困。第一是变干部思想和作风。长期贫困、坐等国家救济的思维一度弱化了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也难以将焦裕禄精神真正学深、学透。兰考县委认真听取并贯彻总书记在当地调研期间系列讲话的重要会议精神,会后集中开展了对县乡村三级上千名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通过重新回顾记录焦裕禄同志事迹的相关书籍和影片、开展整“四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题讨论会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和纯洁作风,认真领悟群众路线的真谛,明确党员的责任和宗旨。第二是变群众思想、扶困难群体脱贫之志。针对许多困难群众“穷惯了”、“穷怕了”、习惯于“坐、等、靠”等的思想通病,兰考当地一方面通过对基层群众开展扶贫动员会、自主创业知识讲座活动等来调动困难群众摆脱贫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和贯彻焦裕禄同志务实进取的精神,为群众做好表率,鼓励群众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寻找致富出路。同时,还对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给予表彰和鼓励,通过举办致富经验交流会,依托榜样力量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激发渴望脱贫的内在动力。

扶贫第二步,精准扶贫。第一,因村派人真扶贫。2014年6月,三年脱贫攻坚计划确定伊始,兰考在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过程中识别出全县贫困村共计115个,后又从县、乡两级抽调出345名优秀后备干部调整加入到这些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队中,实现了帮扶责任人在各贫困村、贫困户当中的全覆盖。选人用人方面,还通过评选表彰和提拔一线扶贫工作干部和标兵来进一步激发各驻村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积极性。经过三年的实践,各村户的贫困问题不仅得到有效解决,干部作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二,找准产业拔穷根。产业发展不起来、村民就业渠道狭窄、经济缺乏支撑是兰考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由于各贫困村、户的情况各有差异,当地在扶贫工作中因村、因户施策,制订了12项不同的具体帮扶措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陆续发展起了养殖业、果蔬种植业、民族乐器制造业及木材加工业等多种产业,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收入得到极大增加。第三,巧用资金助脱贫。一方面兰考通过下放扶贫资金审批权以放活资金使用效率,将扶贫项目交由乡、村自主决策,再由县级部门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这种项目资金分配的运行方式让村民握住了扶贫工作运作的主动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不断进行金融改革,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为困难群众提供政府贴息贷款以及医疗、教育、务工补助等,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便利而有保障的金融服务,也为群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4]

扶贫第三步,“回头看”工作,确保扶贫成效。扶贫攻坚计划实施过程中,兰考专门成立督察调研队、建立贫困对象的动态监测机制等,对扶贫对象和脱贫群众进行实时监督和再次摸底认定,以保证扶贫工作精准到位、困难群众实现真脱贫。此外,为保证贫困村户脱贫不返贫,还为脱贫群众提供保险、大学生教育补贴和产业帮扶资金等。

2.扶贫精准、成效显著

三年来,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的实施,兰考的发展面貌有了巨大改观。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等方面。2016年,兰考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4%,高达257.6亿元,增长速度在河南省直管县中排名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大幅提升,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较3年前各增加了10164元和4297元。城镇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兰考主城区建成了省级文明和生态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农村地区环境优美、道路通畅、广播电视全覆盖,各项公共设施应有尽有,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明显提升。

3.脱贫摘帽、齐奔小康

2016年底,兰考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扶贫攻坚计划伊始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到1047户、3127人。2017年初,当地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低至1.27%,符合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即可退出的标准。[5]2017年3月27日,在郑州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兰考成功实现贫困县的脱贫“摘帽”。

从兰考的脱贫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当地顺利实现脱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兰考新一代领导干部对焦裕禄同志踏实苦干、一心为民精神的传承,在工作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并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最终干群合力,顺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其次,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坚守也是分不开的,从昔日治理“三害”到今日脱贫摘帽,兰考每前行一步都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与群众血脉相连这一根红线。虽然今日的兰考已经实现了脱贫,但这绝不是终点,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以及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下,全县人民还需鼓足干劲、继续努力,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兰考贡献。

四、结语

一度处于经济洼地的兰考县现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期贫困到迅速实现脱贫摘帽,完成这一具有示范性意义的转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秉承了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兰考的脱贫实践也表明,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群众联合才能汇聚成最强大的力量,依靠和团结群众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和抛弃的传家宝。[6]当下,虽然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还要居安思危,警惕“塔西佗陷阱”,坚持好群众路线,不断做好群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我们党长期树立起来的公信力,打牢党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趙义.习近平提“塔西佗陷阱”有什么深意[J].领导文萃,2016(01):30-33.

[2]许耀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认识[J].理论探索,2013(04):5-10+13.

[3]刘雅鸣,李亚楠,宋晓东.“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J].新湘评论,2017(17):14-17.

[4]杨志海.金融扶贫加快兰考脱贫致富[J].紫光阁,2016(01):46-47.

[5]河南省兰考县在全国率先摘掉贫困帽子[J].行政科学论坛,2017(09):2.

[6]张士海.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3(12):19-23.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