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性
2018-07-22阙益敏
阙益敏
摘 要:文章从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出发,阐明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三种形态并梳理了发展过程中的逻辑路径,在列出了共同体的来源和理论依据后剖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价值和启发。这对增强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全人类的真正利益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个人自由;辩证法;共同利益
一、共同体的逻辑线路
(一)生产力发展是共同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对共同体的发展逻辑的考察,深刻透视了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中介方式,客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人的活动;由人的活动开辟的人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和秩序以及由人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动态的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此处的实践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据此,马克思指出考察共同体的发展演进要从物质生产出发,要把其与生产方式相关联。①由此可见,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共同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共同体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引起共同体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
(二)唯物辩证法是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中理念论的核心要素,把世界运行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超越于人的理智之上的绝对精神。这种辩证法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其论证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历史感。马克思通過剥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基础提出了以革命性、历史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成性辩证法。革命性为实践性提供了动力,实践性为革命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历史性是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辩证法是从现实的问题中生成的,是对现实的物质关系的改造,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虚幻性质,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性批判。
二、起源
(一)产生路径
滕尼斯说:“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向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②从这句描述中,滕尼斯把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式,而它们之间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初期,单个的个体很难抵御侵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共同抗击外敌,部落或城邦共同体逐渐行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此类共同体存在的必然性,许多学派或学说应运而生,比如西方的斯多葛学派。霍布斯等人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人造共同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洛克把霍布斯的具有绝对权力的“人造共同体”变成有限权力的“安全和秩序共同体”,孟德斯鸠从法的精神角度论证了共和制是最能体现法的精神的好的共同体。卢梭认为通过人民公意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最能代表和表达人民意志的最好的共同体,然而,自由和平等问题在共同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康德在《纯粹实践批判》中提出“伦理共同体”,指出共同体成员如果按照道德律令行事,成员是自由的。黑格尔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扬弃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获得实现,个人的特殊利益也就相应地得到实现。
(二)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对现实共同体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给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机会。正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共同体的理解,才使马克思看到了有别于他人的理论维度,共同体并不必然是个体自由的障碍,相反,它的存在是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保障。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点在于批判私有制,从而建立一种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体,在批评封建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与平等的虚假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社会主流并没有意识到私有制所产生的后果。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构想了未来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恩格斯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③对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言,其产生与形成的现实基础源自于现实的资本主义内部矛盾。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很大程度受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启发,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诸多共同体存在的弊端。17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这一阶级立场决定了它在审视和考察自己所生活的共同体时所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学视角。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同一时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架构和对立状况进行了经济上的分析,然而马克思对于这些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看待的。
3.德国近现代哲学
自由共同体思想是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这些理论无不与自由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也即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虚假共同体及其克服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费希特和赫斯。费希特提出了法治共同体,认为适当的政治制度是共同体全部成员成为现实的前提。赫斯注意到经济学研究和共同体问题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之间相互影响并各自做出了探索,两人都强调未来社会共同体应是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相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对当代的启示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生存危机,如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信任缺失等等,此类问题无不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全社会共同努力是应对这些危机的根本举措。只有科学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提升构建共同体的意识、加强构建共同体的能力,促进人类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性评判,但是他有没有完全对其予以否定,因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恰恰是“真正共同体”形成的物质条件与有力保障,他曾表示个人自由的实现程度与生产力发展存在着本质联系,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个人自由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通过发展生产力,使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也使人的本质力量日益得到体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多种物质条件,将这些物质条件联合的过程便是建立共同体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将既有的物质条件变为共同体的生成条件。④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上。在当代中国,衡量是否是发展共同体就看它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构成发展共同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共同体”要求在经济或社会建设过程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中国梦为理想追求,以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为根本目标,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绑定在一起。只有大力發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成员是最大的生产力,因此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通过促进智慧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⑤
(二)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建立共同体的最终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本质上也就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实现人的价值,他认为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人才能实现真正地生存与发展,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个人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未来的新社会只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为了实现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要以人为本、发扬民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 ⑥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因此,要做到把以人为本放首要位置,完善民主法制,提倡公平公正,提倡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充分实现人的发展。要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完善民主法制,提高人的自由自觉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6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122.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709-710.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33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