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方言中的避讳词
2018-07-22陈覃雨儿
陈覃雨儿
摘 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个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应出来各地文化和心理状态的差异也不同。有人说过,粤地区文化的两大特色是饮食和宗教信仰。本文试以粤方言区饮食文化中的避讳、禁忌语方面,浅析粤方言区人民生活中独特的语言习惯。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文化生活的一斑。
关键词:饮食文化;避讳;粤语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一带。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粤语从宏观上可分为集中,其中常见的有珠三角本地粤语(如:广州话、香港粤语、澳门粤语、佛山话、南海话、顺德话、番禺话、四邑话、香山粤语、石岐话、东莞话、围头话、肇庆话、增城话、龙门话、从化话、疍家话等),还有粤西方言和广西粤语。本文主要讨论以佛山—广府话为主的“广东白话”,即珠三角本地粤方言。
粤方言在声、韵、调等方面都有较独特的语音特点,如有非常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多达8-9个,陰入调多上下两分等等。这些语音特点导致形成了一些避讳语、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等较具地方色彩的谐音文化。
一、方言的避讳需要
语言词语的避讳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象不好,需要回避,如温州话遇到“虎”改称“大猫”。还有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使别人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讲“腐乳”称作“猫乳”,讲“府正街”叫做“猫正街”,因为“腐”、“府”与“虎”同音,基于方言心理要避讳“虎”。
省港等地由于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因此粤语的禁忌语在各个方言中是数量最多的。常见的比如因为方言中的“伞”与“散”同音,所以粤方言会把“伞”叫做“雨遮”或者“雨盖”,而避讳称“伞”。
水上人家多忌讳“翻”字,因为会使人联想到翻船,而“帆”字正与它同音,故要改称“船”或者作“巾”旁。而“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是空房子,“吉手”是指代“空手”,“得个吉”这一短语说的其实是“空空如也”。
二、对食物名称的避讳
除却一日三餐外,粤方言地区的人们还喜好喝“早茶”、“晚茶”,还有通过吃“宵夜”来丰富生活。香港群众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许多人仍旧保留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一日饮食次数如此多、频率如此高,避讳在称呼食物时引起“不好的事”就显得十分重要。
比方说,普通话中的“猪血”一词在粤语中会令人产生“血光之灾”等不好的联想,因此不叫猪血,叫“猪红”;“韭菜”与“狗菜”同音,就把韭菜叫做“扁菜”;猪舌含“舍”,则叫“猪利”或者“利钱”; “猪肾”与骂人神经的“神”同音,叫猪腰。
又比如,明明是下饺子,却总喜欢说作“下元宝”;良药苦口,可是“药”本身含有“病”的意义,所以说是“甘茶”;说饭的时候不说一碗(完)饭、一碗汤而说一盅饭、一盅汤或一蛊饭。
也有一些不是避讳,只不过与普通话说法不同的词,如牛光元、言西(香菜)等。西红柿叫番茄,马铃薯叫番薯(《老夫子》漫画中的大番薯就是这么来的)纯粹是因为粤方言区人民把洋物叫“番”。在遇上这样的词汇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与通用普通话不同的词汇就是避讳语、禁忌语。
三、餐饮过程中的避讳
粤方言区人民对餐桌上的礼仪文化尤为重视。不单只对事物名称,就连进食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要有一个吉祥的说法。因为进餐过程中任何一步的吉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动上,有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插着更不能敲击碗筷、饭前饭后一定要向同席的所有人问好、咀嚼和喝汤不得发出声音、脚不能上凳子、吃饭时候要端起碗筷、所有人坐在一起,辈分最长的人最先开动等等讲礼行为。
在语言上,粤方言区人民也是有所避讳的。
笔者注意到,粤语中表述吃完饭,从来不说“吃完”或者“吃光”,而说吃齐,吃元。这是因为“完”、“光”都是绝境的象征,“齐”、“元”却是表示饱满、齐全的吉利话。
再有,如果说人打喷嚏,也从来都是用一种非常快速的语调说人是“大吉利是”,次之则说“啊瞅”,因为“阿嚏”中的“嚏”音同“剃”,象征削去。如果在饭桌上打烂碗碟,也从来不说“烂”、“碎”,而称之“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单从这一例,就足见粤方言区人民讲求富贵的迫切和智慧了。
不过某些时候,一个词在一处表示好,在另一处语境下却未必。
“乐”与“落”是同音词。进食过程中如果筷子掉地了,叫“快乐(筷落)”——因为音同,所以意头好。但在拜年时粤方言区人民则从不说新年快乐,因为这就意味着“新年快落”,所以“新年快乐”均以“新年好”替代。
四、该类语言现象的成员
避讳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现象,但如粤语般如此多而复杂(尤其是仅在饮食文化一方面)的避讳却是鲜见的。
除了各种语言禁忌、避讳中后遇到的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或者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需要回避等共同的原因之外,粤语禁忌语中大量的在饮食方面的避讳也从侧面说明了饮食在粤地区的重要性。
(一)饮食在粤地区的重要性
在粤地区生活,常常听到有人说别人“为食”,听上去像谋生的意思,其实说的是一个人馋嘴、贪吃。而如果遇上有人对你说另一人“去卖咸鸭蛋”了,那么其实是隐晦地指这位仁兄已经过世了。为什么“吃”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如此广泛呢?
粤方言区人民的贪吃好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出名的,有一则笑话就说道:“如果想要澳大利亚的袋鼠绝种,只需要派过去三千个广东人”。在古时候人们迫于饱腹的压力,会大胆地尝试开发各种各样的食材,在古时“穷山恶水”的南蛮之地更甚,由此也就导致了粤方言区人民海陆空无一不可吃的饮食习惯。
从“民以食为天”到“饮食大过天”,粤方言区人民并没有绕太大的远路。那么在重要的饮食程序中求一个好兆头,也自然无可厚非。
(二)商业发达,人们喜好讲求吉利
粤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人们喜好经商,因此凡事都讲究图个吉利。
逢年过节,在粤地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吉利是“恭喜发财”。港剧中供奉、拜祭的桥段非常常见,出门、回家、大小事、红白事情,商人都要拜过关公,妇女都要过问菩萨都是一个侧面佐证。
猪肝中的“肝”与“干”同音,粤方言区人民认为“干”则无油水,而“油水”在粤地区则是钱财的象征(如交钱叫做“磅水”、赚中介费用叫“抽水”或“捞油”),所以很多地方把猪肝叫成“猪润”。
粤地区人们多喜欢大红大黄和炫目的金色,以象征大吉大利。过年时家家户户购置金桔,正是为了“橘(桔)”求“吉”。粤地把红包叫做“利是”,过年过节喜欢同时悬挂金桔和利是,象征“吉利”(桔利)。
(三)某一时代的历史原因,一时用了,后来约定俗成也就没改
我们都知道,避讳不仅要避同音字,连相近的音也要避,万一谁口齿不清、发音不准,或得了鼻炎说话吐字一哼囔,让人听了,问题也很严重。
在宋朝时候,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政事堂的公共食堂,打饭的时候,厨师高声唱菜名,有一道汤菜:菜羹。但是厨师不敢直接说这个名字,因为“羹”与“京”在粤语上音相近,“菜羹”听上去很像宰相蔡京的名字,所以要反过来唱:羹菜。这个名字就从那时沿用下来了。
(四)粤语是中单音节词较多,一个字往往表示一个完整的词义。因此词语中某一个字往往就能表示完整的凶吉意味
粵语是南粤地区人民的方言。元朝蒙古人迁都燕京,以当地化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中的入声消失,而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入声韵尾。因此,当时已经定型的粤语不受到元朝的影响而独立发展。
在近代推广白话文的运动中,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是一个重要部分,但白话文运动并不涉及对方言的改变。这也使得粤语中更多地保留了单音节词汇完整表意的特点。所以在饮食名称、过程中,替换掉一字一词,就可以避讳掉不详的食物。
还是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从粤语饮食文化上的言语避讳,我们足以窥见粤方言区人民生活的一斑。
参考文献:
[1]江宏.《谐音经济的文化学探索》,广西大学学报,2000(3).
[2]唐七元.《从粤语的语音特点看粤语区的谐音文化》,广西大学学报,2012(3).
[3]何玉兰.《谐音词语及其与谐音双关、谐音析字的关系》,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4]滕永青.《浅谈汉语禁忌语》,安徽文学,2008(9).
[5]温昌衍,温美姬.《方言避讳语浅析》,嘉应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