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微观化初探

2018-07-21蒋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史学微观史料

蒋磊

摘 要:在浙江省实施新高考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势在必行。在“大历史”盛行的当下,如何针对中职学生把握宏观历史能力不足,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以微观史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并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职历史微观化

一、背景

浙江省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以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1 2017年浙江省高考采用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的新形式,这对握宏观历史能力不足,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中职生特别是中职艺术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效率是历史教师们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个体能够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到课堂知识学习中,重视提升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2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影响着学生们三观的树立与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现在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中职历史教学面临着的局面是同学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俨然成为了学生们 “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读史无用论”依旧泛滥。在他们对历史课程充满了排斥心理同时,却又要让他们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升华情感,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如何改变这种矛盾尬尴的局面,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必要性

1.能突出中职历史课程实施的人文取向,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极大地影响社会思想观念的形成。在目前中职历史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泛化能力要求,甚至忽视升华情感。就中职历史学科而言,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增进学习的自信与效能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突出历史课程的人文取向。

由于研究对象的下移和细微化,西方史学家认为微观化史学更像是对普通民众的历史学研究,3具有鲜明的“市民化”特性。在微观史学理论视角下,中职历史课程实施更加关注具体的、细微的历史事件。教师往往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促进学生以主动汲取知识,进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

2.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中职历史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书本知识只能提供一些信息,而并不是全部有意义的内容,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主动建构,将其变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那么才实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它更多的是强调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借助学习资源,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

基于此,以教学课程参考为纲,中职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洞察学生的想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们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思问题、寻找线索并最终解决问题,以建构起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们感情升华。微观史学理论是以丰富的史料为支撑,将该理论运用于中职历史教学中,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如开展选修课和社团、撰写校本教材、写家庭简史等),充分利用多种历史呈现形式(如文献典籍、考古遗址、影音资料、口述史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4),建构合理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能够通过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参与某种社会文化活动,协作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衔接与感情的共鸣。

3.能克服中职历史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端

美国的教育学学者杜威曾经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5应试教育下的我国学校教育的确是处于与实际严重相脱离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辅助手段有着很大的提高,课堂形式更加新颖化、现代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大部分教师目前仍然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点,采取“满堂灌”方式,先于现实生活链接,缺乏趣味性、时代性、互动性。虽然传统的授课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应试历史知识点,但通常都是以教师为讲授主、学生被动参与者为辅,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略,那么学生自然会认为历史是无趣的。

微观史学理论将研究对象转向下层普通人民或团体,特别是对历史上的普通民众更加重视。微观史学研究是以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为契机的,微观史料除包括有关政府、 国家机构、经济、统计等通用的史料之外,也包含有关底层民众的史料,个人和私人的档案、地方档案、口述史料,有关普通人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类资料。这样,历史教学就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与繁琐的教材知识点,学生们也能够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传递社会正能量。因而微观史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可能性

1.扎实的史料是前提

微观史学非常重视历史资料的研究价值,其史料来源范围极广。在教学中,学生需要以扎实的、真实的史料作为其思考的前提,否则,学生将会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界。然而,由于中职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类史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缺乏有效指导因而很难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教师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甄别材料的真伪,同时应该“重过程,轻结论,多史实,少结论”,以便于学生在了解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借此锻炼和提高學生思维能力。

2.情境的创设是基础

以丰富的史料为支撑的中职历史微观史教学法,是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是历史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只有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才能使史料与课程教学相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在一般教学中的情景分为问题情境、角色情境、事件情境和文物情境。7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利用语言、手势、音乐、视频、图片、文物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导演”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和分析历史。8

3.学生的参与是核心

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通过微观史料与历史当事人、当时事相链接,能否进行正确角色转换,成为微观史学理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往往课务沉重,很难做到广泛搜集材料,因而微观历史课堂中,教师准确的说应该要扮演“引导者”,而非“决策者”。教师个人的立意材料的获取途径狭窄。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以授课内容为主题,组织学生们积极搜集材料并进行初步筛选,找到大历史中的一个个关联的小事件,串成“珍珠串”。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视角不同,教师们更多地应该诱导学生各抒己见,减少思想权威压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我国教育学家赵亚夫曾说过,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 惟有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方能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1]

4.教师的引导是必要补充

新课改下,倡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无所作为的。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微观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们面对丰富的史料时很难下手,很难去甄别史料的有效性,少数学生甚至会得出与史实相悖的结论。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组织、引导、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调整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各抒己见,减少个人观点思想的压迫,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微观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2]

四、实践

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分析

为了探究微观史学理论如何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以及将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所需具备的条件,笔者选取《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二课。本节课上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下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微观史学角度选取典型史料展现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并分析曲折发展背后的历史原因是本课重点,也是教师需大力着手的地方。[3]

(2)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日益枯萎四个发展阶段的基本史实,了解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分析成因。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四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知识链接,使之成为一个发展过程,切忌割裂。选择一则典型且完整的史料,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是本课授课成功的关键。据笔者网上查阅,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老师选取了荣氏家族的兴起与曲折发展为教学材料,具有标准性和可操作性;但对中职学生来说,家乡本土民族企业的发展史更具有亲民性,因而笔者选取了宁波和丰纱厂作为微观史教学模式更具有典型性。[4]

(3)教学目标

从三维目标出发,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生原因;过程与方法层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图片、统计数据等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与不断进取的决心,树立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

(1)学情分析

通过对初中通史及高中必修政治史的学习,16普职1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政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但是对于涉及到经济史的抽象概念时仍然模糊,这就需要教师史料的辅助以及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提前预习课本,拟定三个探究活动“和纺纱厂的发展历程、“发展曲折原因、“以和丰为例的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校内外资源等途径收集材料,了解相关内容。笔者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筛选,选出与教材内容最为贴切的材料。

(2)导入新课

笔者在讲授本课时,以宁波和丰纱厂这个极具亲和力的本土民族品牌为教学材料,以小见大,通过介绍和丰纱厂的百年曲折发展史来阐释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符合微观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5]

(3)讲授新课

在进行探究一即和丰纱厂的发展历程时,笔者设置了五个情境:创建及初步发展、步入辉煌、辉煌不在、在夹缝中生存和新生。 通过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学生不难看到和丰纱厂曲折的发展史其实只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从跌宕起伏的发展,学生们看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艰辛成长过程并开始反思导致企业曲折的原因。

(4)课堂小结

笔者引导学生简明扼要的回顾了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启发学生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历史地位。最终实现学生的感情升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

(5)课后延伸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使我们明白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那么,为此中国人都进行了哪些抗争?在中国人真正站起來之后,中国民族企业又何去何从了呢?笔者在拋出新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访问长辈进行材料的收集。

五、反思

1.实施效果

由于课前准备的非常充分,经过精心筛选史料、重新整合教材结构和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整个教学严密完整,一气呵成,16普职1班的学生也能够很好掌握历史知识和升华情感。笔者以此教学案例为契机,简单探讨将微观史学理论与中职历史教学相结合所取得的实施效果。

(1)营造了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和丰纱厂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在教学中。这种教学设计使得这堂课非常完整,几乎在用一个完整的史实故事,架构起整个教学过程。和丰又是宁波本地学生们耳熟能详、能够触碰到的历史存在,通过讲授和丰的史料能够很好地使学生的认知实现由一个具体的历史存在转向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同样也符合微观史学理论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的特点。

(2)培养了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链接的意识

微观史学家通常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来编撰人们能够看得懂的历史。笔者选取的和丰纱厂历史史料十分贴近现实生活,且史料通俗易懂。这就实现了微观史学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的‘市民化。同时也能够被学生们广泛接受,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选题的意义,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微观史学研究呈现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因而其研究成果能为大众所接受。

(3)历史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

在微观史学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保障高质量、高效率的微观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接受不断被发掘出来的新史料和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积极与新课改相融合,大量收集、 甄选具有典型性和亲民性的授课材料,因而能够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存在问题

(1)忽略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观史学理论的弊端是与生倶来的:过分注重细节而容易忽略“大历史”,夸大了“小历史”對历史发展的作用,但如果只将其视野停留于此,将会导致微观史学无法正确地解决“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规律等形而上的问题”,历史研究将会变得更加分散、零碎,因而陷入断裂化、破碎化。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由于难以平衡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再加上中职学生对宏观历史的理解基础本就不够扎实,课堂不可掌控因素增多,容易导致教师陷入顾此失彼,抑或喧宾夺主的困境中,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2)传统的束缚与理论应用的不成熟

长期以来,尤其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很少对微观历史教学课堂能够从实际层面上给予支持。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教教材”,很少去突破历史教材的叙述,即使少数教师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也大多抱以功利性目的。在高考指挥棒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很难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考试观念的束缚。如何更完美地驾驭微观历史教学课堂是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与挑战。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必然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材料,准备教案,观察学生,所以教学压力很大。对而历史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言,要在短时间内冲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也是颇具挑战性。

(3)教与学的方法单一

虽然微观史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升华情感,但由于中职历史课程实施具有特殊性:学生的基础薄弱,技能课挤占文化课的时间等等,导致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可以运用微观史学理论来教学的,即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有限性。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讲到底,独霸课堂的局面;或者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和讨论式教学,这就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

六、对策

1.合理整合“小历史”与“大历史”

在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进行知识构建等方面,微观史指导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将微观史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看到其在材料运用和解读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对其存在的弊端有清晰了解,对微观史学的利弊作出客观的评价。但同时,我们既要将研究对象在显微镜下聚焦,又要发散开来,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观的指导下,将微观视域与宏观视域结合起来,以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学生在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合理整合“小历史”与“大历史”,将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全面准确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建立有效的教学与评价方式

针对如何评价微观史学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历史教学的运用效果,笔者认为对其的评价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是不能单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学校与教师必须要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用多样的评价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其探究精神;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和社团、教师可以多开展课堂讨论、家庭调查、撰写小论文、 探索历史遗迹等多形式作业,以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历史细节,建立起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教师要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及新高考已经对史学理论作出了明确要求,历史教师面临挑战。史学理论能否成为新课程资源的“活力核心”,取决于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虽然新高考并未明确涉及到微观史学理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对教学、评价、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中职历史教师应正视自身差距,掌握微观史理论为科学整合教材内容提供理论支撑,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

4.积极开发和利用多样性课程资源

微观史学理论的存在是依托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动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如家庭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等。将这些历史资源,通过全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图片等,合理安排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搜集材料,分析信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历史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明道华.刘宗绪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

[4]马执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对当代史学方法的吸纳[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13.

[5]陈启能.略论微观史学[J],史学理论研宄,2012.

猜你喜欢

史学微观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微观的山水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