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理论与技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2018-07-21陈予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文学作品

陈予

摘 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高要求,且耗时较长的文学创作的过程,它是让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过渡和传播的最基本途径之一。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理论与技巧极为重要,故而本文将结合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为大家讲述几种应用技巧。

关键词:翻译理论 文学作品 技巧应用

一、文学作品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总是认为某个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人他的翻译水平也会非常高。其实这种想法一直便存有争议,而相当的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一个悖论。因为翻译不同于日常对话,翻译是极为严谨,而且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它不仅要求译者对其翻译的语言有非常熟练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求译者在一定程度上要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有一些留学的学生或者在国外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他们或许会有很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或者对某一方面专业和工作极为精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能做一名合格的翻译。翻译是建立在对理论基础牢靠的掌握上,只有那些深诣翻译理论的人才能明白在翻译一项作品的时候,他需要如何去翻译,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如何翻译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理论的指导可以说是翻译的灵魂,在翻译工作中,没有了理论指导,就算通篇翻译之后,作品也像没有了灵魂的骨架。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只做到对语言的熟练掌握还不够,他必须去熟知每一项重要的翻译理论,这里的熟知并不意味着能够流利背诵就可以,而是应用,只有真正地将翻译理论应用到实际才能算是一名好的译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特定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最直观的体现。拿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说,其文化造诣,影响深远程度不需赘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瑰宝,而我们将它们翻译成各个语言传播到国外,以供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传播。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外国的文化,体会其他国家的特定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的演变和其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对文化的传播过程。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其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而在学习某一语言文化的时候,对于其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是更为必要的,而这也反应出了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理论与技巧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非懂外语就能做翻译,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来自于多方面,最基本的就是作为一名译者,必须要熟通各个翻译学家总结出来的经典理论。几乎每一名专业的翻译学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翻译理论,这套理论对别人或许没用,但是对自己却是最实用的。翻译必然摆脱不掉理论这一套最基本的学习过程,而好的译者会将所有学过的理论充分地融会贯通,最后变成适合自己的一套习惯性理论。翻译的理论五花八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最终都会融汇成两个字:理论。而译者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翻译服务,是让理论充分应用于实际。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口译或者其他类型的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文化最深层次的表达,是一个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中所有智慧以及思想的结晶,几乎每个译者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时都会感到沉重感和使命感。文学作品不同于网络流行小说,他们意蕴深刻,思想深入,篇幅长而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熟通理论与技巧的使用,从而做到不辜负每一部文学作品。

(一)严复的“信、达、雅”

凡是接受过翻译指导的人无一不会不知道严复的“信、达、雅”经典三字理论。而其他语言学者的理论总是不出其右。信,则是要求译者尊重原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曲解原文意思,总是不自觉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法,这就直接影响了原作的‘味道。每一个作者的文学创作过程都是自己思想的直接表达,比如我们在阅读一部中国作家写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懂这个故事,并且能够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他对故事发生的态度,想法和考量,进而我们也能对作者的人物以及性格特征产生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们在阅读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当然也是希望能够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如果这部作品的译者在原文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扭曲了原意,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看译本的时候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第一步要做到尊重原文。但是尊重原文并不是意味着照搬照抄,一字一句的翻译。有的时候,在译者充分理解了作品深入的内涵之后,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的东西简直堪称惊艳。比如著名的电影,Waterloo bridge,中文译名为魂断蓝桥。主张尊重原文的不仅是严复先生,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提出的“宁信而不顺”观点与严复不谋而合,为此可以看出,尊重原文意思是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首要要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英译本有不同的译名,其中Journey To The West 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一个,但是也有的英译本直接将西游记的书名翻译成了“the monkey”,这种扭曲作品的翻译行为直接影响了外国人对西游记的第一印象,进而导致了外国人对我国名著的误解。

达,达意,精确表达作品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这样才能做到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思想,然后让人们阅读译本的时候也能清晰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思想。而傅雷的“传神”说也与这个“达”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翻译也有直译和意译之分,而这个达字则更倾向于意译。避免直译之中产生的平铺直叙和生硬,达意是更为深入的理解,思想的进一步升华。萨松的《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被余光中翻译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中国著名翻译大师林语堂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比如《论语》和《道德经》,可谓是翻译达意的最高境界,在林语堂先生译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无不能感受到林语堂先生对国学本身深入的见解和感想。比如著名的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被翻译成了“if time could stop at the moment when we first met,what autumn wind sad picture fan”.其實任何一种文学性作品的翻译都是非常困难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做到对作者和其作品的最深入的理解,连译者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东西又怎么能让看到的人理解呢。故而,译者在翻译时做到“达”意,就要求译者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和文化艺术品鉴,才能真正做到达意,而不失意。

雅,艺术与修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虽说不一定非得做到行文顺畅,语言优美,辞藻华丽,但是一定要做到让自己翻译出来的作品具有美感。翻译最忌讳语言生硬,词汇苍白,而译者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东西让中国人看了,虽然意思也能明白,但是那语句或者词汇的使用让人看了都觉得尴尬。所以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用自己的语言,国人听得自然且优美的句子去翻译。比如:道格拉斯.麦克阿瑟Ages wrinkles the body,quitting weinkles the soul.被译为:年龄可以弄皱你的身体,却弄不皱你的灵魂。Blessed is he whose fame does not outshine his truth.有福之人,是因为他的真实比他的名誉更耀眼——泰戈尔。中国人自幼便接受古典教育,总是觉得古典的诗词博大精深,让人读起来口齿留香,而很多译者在翻译途中经常会使用优美的古典句式进行翻译,而这样的翻译不但不会让国人看起来麻烦而费力,反而会有另一番美感。罗素:“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而后被王小波翻译为:“须知,参差多态方乃幸福本源。”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避免繁琐,看起来清新尔雅,回味深远。

(二)翻译时的技巧

空有理论,却不懂文学作品翻译时的技巧,则会让译者在翻译时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因为自己有词汇,语法等的铺垫,知道文字叙述的意思,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写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如何写才能被大众接受与理解。有人说翻译也是文学创作的过程,你没有写过书,就很难完成一部作品的译作,无法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文化特色,时代背景,人物等完完整整清晰地描写和刻画出来。世界上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词汇,语法,行文,语序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掌握翻译的技巧对进行翻译工作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增译法。有些时候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疑惑,如何将一个句子翻译的更加完美,更加饱满,但是外国单词的意思都很直接,它不会像汉字一样,一字包含千意,而这个时候,需要增添多个正确的词才能让一句话读起来更加舒适,语句更加流畅。比如:All or nothing,now er never.要么没有,要么全部。要么现在,要么永不。若是一般人看到这句话经常会翻译成“所有或者没有,现在或者从不”,这样的翻译就显得有些可笑,而多加的四个要么,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句子前后结构完整一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增译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巧If you want,to do。如果你想的话,就去做。其中的“就”字。All I ever wanted was for Juli Baker to leave me alone.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朱莉贝克能离我远点。原本中并没有愿望这个词,而译者多加的这个“愿望”二字则为这句话增色不少。

省译法。省译法的意思和增译法正好相反,省译法的作用则是剔除文中重复的地方,使译文变得简单易懂,避免繁琐。我们看书的时候最烦的就是一句话啰啰嗦嗦,讲不明白,用词重复,而其中那么长的一段话,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而在被翻译的作品中,经常会有省词类型的翻译。Jane was very surprised;she raised her skirt and ran home.简非常惊讶,提着裙子往家跑去。这句话里就省去了she和and,而是用更简单明了的语言翻译出来,这就是省译法的一种体现,避免累赘。Dont you want some help?翻译为“需要帮助吗?”同时省略了you和some。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因为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必须有上文提及,下文呈接才能做到简单的翻译也能读懂的情况。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they cant touch. Thats yours. 处于内在的东西,他们到不了,也无法触及。而那是属于你的。同样省略了they。省译法不能随意滥用,译者必须在做到文意贯通的情况下使用,不然单独的一句话不能做省略,不然会造成句意的缺失。

除了以上这几种翻译方法,国人总结出来的翻译技巧还包括合并法,连译法等等,这里就要求译者自己去理解去学习,在日常的翻译工作中使用并多加练习,融会贯通,最后才能在做文学翻译的时候得心应手,不会被文学作品庞大的内涵知识和文化背景所迷惑。

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翻译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而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对译者自身都要有非常高的要求,既要遵守翻译理论,又要懂得翻译技巧,最后自身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翻译理论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译者不能抛却理论,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光顾理论,而忽视了实际,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技巧是一个中性词,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懂得翻译技巧则可以为译者省下不少力。只有充分了解了翻译理论,掌握了翻译技巧,才可能在文学作品翻译时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刘必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婧媛.淺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M].2008年版.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许钧.翻译论[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5]陈东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