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明威小说的创作原则
2018-07-21穆盛婕
穆盛婕
摘 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最具个性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等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小说艺术。
关键词:海明威 小说艺术 主题创作原则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独具特色的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著名小说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海明威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小说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将从海明威小说的创作原则方面来分析海明威的小说艺术。[1]
1932年,海明威发表了一篇描写西班牙斗牛士的小说《午后之死》,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冰山理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①。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将作者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关于文学创作的心得,他认为,文学创作如同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之上。“八分之一”是指作家借助文字描繪出来的部分,而余下的“八分之七”是指作家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的部分。“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完美结合,完整地构成了文学的有机体,文学的魅力便源于此中。现以《老人与海》为例分析海明威小说的象征艺术。[2~6]
在谈到《老人与海》的象征因素时,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的十分真实和出色,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②他这里说的“意味着许多东西”,实质上就是象征主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大量的使用象征艺术,把作品的主题思想高度抽象化,使其完全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中,并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引发出隐藏在水下“八分之七”的深刻寓意,激发读者的想象去挖掘其中的意蕴,使小说极为简单的故事具有难以穷尽的内涵。[7~9]
作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象征着人类,象征着一种升华了的硬汉精神。老人不畏艰险追捕大马林鱼的精神,象征着人类在于困难作斗争时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大海”看做是海明威眼中的人类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大海”里,人们靠着势力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等级分明,没有平等公正可言;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的最底层受愚弄,遭鱼肉。大马林鱼则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老人经历千辛万苦追捕大马林鱼则象征着人类渴望实现远大理想和达到宏伟目标。鲨鱼则代表着社会的邪恶势力,他们冷酷、邪恶、缺乏人性。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则体现了人类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竭力与之斗争到底的精神。小男孩马诺林一而再,再而三地充当老人的助手,陪老人出海打渔,象征着人类的才智和精神力量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预示着人类未来的胜利。老人梦中的狮子是力量的表现,是强者的象征,老人多次梦到狮子,正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10~11]
《老人与海》忠实地体现了“冰山理论”,是“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不到三万字的篇幅里,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赋予人类永恒的启迪,不愧是“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海明威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升华了主题,留给人们去揣摩,想象和继续发掘的空间。
海明威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艺术风格,达到了一种别人无法比及的境界。他小说的风格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是完全出自内心的一种风格,这也就是他的模仿者们再学也学不到家的原因。海明威的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
注释
①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 1985:3
②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60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3]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研究出版社.1980.
[4]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5]郑忠信.外国文学名著导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6]刁绍华.海明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7]范海侠.解读海明威的死亡意识[J].研究者学刊,2007,(8).
[8]贾文宇.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赫·欧·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0]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2001,(1).
[11]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贵阳师专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