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2018-07-21韩文英
韩文英
【关键词】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原则;关系;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45—01
当前,独生子女群体倍受社会关注,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日益凸显。独生子女的家长都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当作大事来对待,但纵观社会不同层面,家庭教育培养方式方法各异,成效参差不齐,教育问题也成了难以破解的话题。
一、独生子女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 独生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交往产生障碍。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久而久之养成不善解人意,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缺乏协作,不尊重人,淡化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缺乏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与融合,只能和成人相处,容易形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
2. 家长功利性的教育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并长期把学习成绩与其他要求联系在一起,导致孩子用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甚至包括很多不正当的应对方法如考试作弊、找借口撒谎等。这种现象,既忽视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又助长了孩子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达到目的的不良习性。
一些父母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家长则成了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学习的重压减少了孩子的睡眠、娱乐和运动时间,威胁着孩子的身体健康,限制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形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孩子交往出现非正常现象和障碍。
3. 家长教养态度错误,导致孩子形成不良性格。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袒护和照顾,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逐渐养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孩子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溺爱,也容易形成孤僻、胆小、不合群、不团结的性格倾向,待人处事缺乏勇气和智慧,适应能力偏差。许多家长违背早期教育规律,不惜代价给孩子灌输“食而不化”的知识。
4. 家长认识偏差,导致独生子女身心发展失调。不少家长认为增加营养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因素,盲目给孩子增添各种营养品,但又忽视孩子合理的体育活动。有些孩子虽然身体发育好,但营养过剩,体质过差,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不足。甚至由于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臃肿”,给孩子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1.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坚持原则,做到合理一致。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合理而接受,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长期坚持并一贯合理,从小到大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要一致,要有原则,作好孩子的榜样。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2. 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做到严慈并济。相当一部分家庭,把孩子置于特殊地位,结果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使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要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真正融入大家庭中,让其感受到他和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关爱子女不但体现在生活方面,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认识到位,方法得当,爱严相济,使孩子在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才是真爱,才是教育。
3. 培养独生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意志鍛练为导向。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引导孩子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让孩子在生活的风浪波折中多吃苦、多拼搏。家长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自己去做,有时,甚至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不会被困难所击倒。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他就会敢于承担责任,表现自己,形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环。
4. 加强独生子女之间的友好往来,鼓励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团结,友好,交往活动中能够容忍别人是自我健康成长的具体表现。孩子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同龄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集体生活,通过集体活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人友好相处,互相容忍、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鼓励孩子到儿童世界中去,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