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中没有局外人
2018-07-21许朝军
许朝军
前不久,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但在这个被称为“最严禁补令”颁布后,部分校外补课班采取各种手段来规避,违规补课变得更加隐蔽。
在《半月谈》记者实地暗访采写的《追踪!最严禁令下,补课班玩起“躲猫猫”》调查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春市名校周边的一些小区如今成了地下补课的大本营。在该市邻近一重点中学的小区内,大大小小的牌子上写满了托管、补课、小升初辅导的字样,补课的门类也涵盖各个科目。部分补课班还有伪装,在长春市一所中学正对面的街上,一家普通的书店,每天晚上5点以后,都有学生鱼贯进入。而且补习班外甚至有家长在讨论通过微信、银行转账、由书店店主首付费等方式缴费,为办班付费行为“打掩护”,这种现象实在让人诧异!
按理说,实施“最严禁令”,对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非法辅导机构进行专项治理,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铲除非法办班、在职公办教师有偿补课等畸形现象,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但这一举措,不仅面临了现实中培训辅导机构“躲猫猫”的应对,而且更出现了家长即便花钱也为辅导班遮掩的“助纣为虐”,这种畸形确实让人迷惑不解。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也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畸形的幕后原因。
校外培训机构采取“躲猫猫”的方式转入地下,其目的就是为了躲避打击,继续从事违规行为实现从学生及家长身上牟利的目的,同时,也暴露了目前校外培训辅导市场管理混乱以及中小学生家长在混乱的教育现实下出现的教育误判的现状。更关键的是,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补课辅导还有其他的市场需求,比如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周末无人看护等等。而家长为辅导班打掩护甚至为收费行为遮掩的行为背后,除了部分家长不得已而为之之外,还表现了对校外辅导机构的“无奈的依赖”。这个需求的基础,恰恰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很明显,如果学生家长都有正确的教育现,能理清重复机械强化培训与综合素质提升以及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区别,能科学地甄别成才与分数的关系,何至于盲目跟风追捧培训班乃至为辅导班“助纣为虐”呢?
这种现象虽然折射出一种教育改革转型期社会凸显出的焦虑和不适,但恰恰戳中了这次专项治理行动的“软肋”——仅仅停留在职能部门“治”而忽视对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缺漏和不足。校外辅导班长盛不衰、鱼龙混杂但也市场繁荣的实际告诉我们,对校外辅导机构的治理在工作上可以“专项”,但在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所指向的升学、求职等社会现实上却不是专项所能“治”得了的。校外辅导市场的混乱无序、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结痂成型,离不开社会教育观念的功利之“功”。很明显,要想取得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辅导机构的治理成效,实现从根本上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并端正师德师风的效果,这场“专项治理”没有局外人,不仅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更是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因此,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由职能部门发起并实施只是前提和基础,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我们必须从辅导班“躲猫猫”现象中汲取教训,坚持没有局外人的观念,打一场“综合性”的“专项治理仗”。首先,教育、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应科学细化治理方案,区分治理对象,明确治理重点,启动治理“战役”。其次,教育部门应牵头实施辅助工程,即由学校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小学生实际,启动“三点半后”课堂和“延时服务”,让中小学生的课外時间得到科学有机的教育引导,通过专业的教育引导,活跃课余生活,丰富特长爱好。其三是学校要牵头抓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并与其他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配合,抓好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育子观,从根本上遏制家长为培训机构“躲猫猫”当“掩护员”。同时,要结合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工作,在建立投诉查处机制、建立和丰富校外社会性实践基地和特长培养基地、设置社区儿童之家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方面下功夫,既要解决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有地方去、成长有校外实践培养途径和载体问题,又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人人都当成长“呵护员”,这样,校外辅导班“躲猫猫”、中小学生深陷补习班困境等畸形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