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评论与健康的文艺生态建构

2018-07-21

戏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戏曲戏剧美学

傅 谨

专家简介:

傅谨,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同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戏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学术随笔和艺术评论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数十部,主要代表作有:《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戏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凤凰出版社2011)、《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凤凰出版社2013)、《清末民国戏剧期刊汇编》(合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梅兰芳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6)等。主持并完成多个国家级重大课题。多次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教育部和北京市颁发的学术和文艺评论奖项。

8月6日,著名戏剧理论家、博士生导师傅谨先生来到“中西部地方戏曲评论人才培养”的课堂,为学员们传道授业解惑。傅老师以资深戏剧评论家的独到见解与眼光,从戏曲评论人才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戏评人的勇气与担当,以及戏曲评论的历史和美学维度三方面论述“戏曲评论与健康的文艺生态建构”话题。傅老师的讲授不时闪烁着思辨精神的火花,在对戏曲评论史的艺海钩沉中带给学员们别样的思路与触动。

一、戏曲评论人才的自觉性与独立性

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戏曲评论备受重视,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众多艺术研究机构,但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证明戏曲评论事业的繁荣。相反,如今的戏曲评论依然是戏曲领域的短板,而戏曲评论是关乎健康文艺生态构建的重要一环。可见,培养一批中青年戏曲评论人才是振兴当前戏剧事业的题中之义。

傅老师指出,当前戏曲评论者普遍存在认知误区——时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指导创作、引领创作。这一现象与戏曲行业的整体化发展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本还是评论者自我意志过分膨胀造成的。其实,戏曲行业的有序发展是靠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相互配合促成的,其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评论也只是表达自我见解的方式之一,并非指点,更谈不上指导,因此戏评人要时刻自我收敛、自我警醒,养成不轻易指导他人创作的行业自觉。

谈到如何保持戏评人的独立性时,傅老师说到:要给自己留些空间,与主创保持适当距离。只有为读者写作,与读者真诚交流,对作品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充分保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促进戏剧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反,出于功利目的的写作,诸如为剧团、为演员而写的应景作文大多是不自由的,有时更会言不由衷,其艺术生命力也是短暂而有限的。

二、戏曲评论人才的勇气与担当

张庚作为新中国戏剧理论集大成者,对各个时期的戏曲创作和戏曲改革运动发表过诸多论述。他的论著有的放矢、切中时弊,对当时文艺环境的改善和戏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运动使得大量传统剧目被迫退出舞台,造成演出剧目贫乏和戏班的生存危机。其中的清官戏被认为是宣扬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有清官为民做主,进而麻痹民众受其奴役,这与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因此遭到禁演。张庚对这一看法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清官戏中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说话的。剧中宣扬的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具有教人向善的道德取向,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所以这类传统剧目依然有继续存在的价值,需要被重新发现。经过这场论辩,传统戏演出出现了短暂繁荣,这是前辈评论家通过戏曲评论为戏曲开拓的生存空间。

当时中国的戏曲创作深受苏联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追求真实反映现实,再现现实,因此戏曲创作的首要条件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是创作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张庚批评这种洋教条,他认为这种过分夸大深入生活而忽视艺术的思考与表达极易使中国戏曲走上邪路。因为戏曲艺术的本体是表演手段的锤炼,是舞台上艺术表达的精致展示,而非西方戏剧思维的指导,这种误区对戏曲的良性发展非常不利。

三、戏曲评论的历史和美学维度

戏曲评论的专业化要求戏评人能够从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对作品进行审视,这种多元视角的建构为读者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深度与精致的美学关怀。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破旧立新的观念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戏曲创新的呼声甚嚣尘上,关于继承和创新的话题争论不休,对于这一问题的评判就需要放置在历史的框架中进行考量。如上世纪80年代电子音乐引入戏曲作曲,此举在当时风靡一时,但从如今电子音乐的销声匿迹来看,这种被淘汰的命运恰恰证明了历史选择的客观性。再如作曲制的引入以及交响乐的大量运用严重破坏了过去戏曲音乐创作以演员为中心的编腔传统,造成演员自身唱腔风格的缺失,以及剧种本身音乐个性的消失,直接影响新流派的产生。纵观近几十年戏曲创新成果的弊端,傅老师重申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传统之所以流传至今依旧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承载的历史价值被历代观众所认同,经典作品的代代传承更是经过了历史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白银,因此尊重传统的力量与价值是当今戏曲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戏曲评论的历史维度是其根脉,那么美学维度就是其魂魄。不同剧种有自身独特的美学标准,戏曲评论行业内部也有恒定的审美准则。作为戏曲评论者,在评论时要以敏锐的感知力判断艺术作品美学品格的高低。如戏曲表演是以丰富的唱腔为艺术手段,通过唱腔的变化持续深度地感染观众,但如今演员的演唱中普遍通过哭腔表达悲痛情绪,这种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严重破坏了音乐旋律,与戏曲含蓄的审美要求相背离。又如前段时间兴起的崇尚实景化的舞美设计,就与戏曲追求空灵写意的舞台表达相冲突。也许有人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风格的艺术自有其受众,各种艺术样式的产生也都无可厚非,只是趣味问题。但傅老师指出,趣味有高低,有雅趣、俗趣之分,作为戏曲评论者要从尊重戏曲本体出发,培养自身的高级审美情趣,进而影响大众,提升社会整体的美学品格。

听了傅谨老师一天的讲授,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学员们观念中一些笼而统之的问题变得逐渐清晰,同时被傅老师深厚的专业学养与文化自觉所深深感动。相信这种对艺术真理上下求索的态度会不断激励大家在戏曲评论场上激浊扬清,去芜存菁,携手共建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

(根据讲座内容编辑整理)

猜你喜欢

戏曲戏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外婆的美学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纯白美学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