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2018-07-20杨晓阳
主讲人: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时 间:2017年9月
地 点:中国国家画院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复兴我们的文化。艺术在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大文化中最敏感和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强调中国精神,那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概括起来讲到底是什么?我以为实际上在商周时代,我们先祖早已经对我们的民族精神作出了解释,《易经》中的天地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始于至善,发展自身,与别的民族乃至所有生物和谐相处,共存共生,在德、善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包括天地、环境,才能天长地久。德和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奋斗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会问,现在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吗?我个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上的当代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它的源头、根本与核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精神层面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时代,根据一个国家发展治理的需要,会有不同的文字的表述,或者叫作国家修辞,或者叫作时代修辞。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讲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我幼年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果需要表述,如果需要修辞,那就是“勤劳、勇敢、智慧”。但慢慢懂事后,突然觉得,光说勤劳、勇敢、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勤劳、勇敢、智慧可以说是地球上每一个民族延续生存的必备品质,是一个民族包括一切生物基本的生存底线。哪怕是一棵野草它也要生长,也要争取阳光雨露。但如果只是强调自己的存在,强调自己的个性,就会造成局部或者整体的不和谐,我们一味地强调自己存在,可能就会受限制。个人要与别人共处,这一群要与那一群共处,人类要和天地共处。和谐社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设定的一个最高的目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品质优秀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间有可能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世界。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关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不灭、文明文脉不断的理由所在。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阴阳合一的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二元合一的中庸之道”,是阴阳八卦,是太极图。一直以来,中庸往往被人们所误解,认为中庸就是不左不右,是左右逢源,是老好人,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圆滑,是世故,是没有原则,没有进取,甚至是平庸。其实中庸就是正确,不能偏差,要以中正主体地位衡量事物的方位坐标,真正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说“过犹不及”,又具体说明了“文质彬彬”,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发展有极大的规范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养成宽宏博大的胸怀,自身要正确,要善待他人、团结他人,使我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比如太极图,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合一的典型代表,它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互为依托、互为存在,同体而异名的观念,体现的是相反相成进而生成万物变化根源的哲理。阴阳鱼的造型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只有做到阴阳合一的中庸之道,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实质。
三、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到底跟其他民族的艺术精神有什么区别?
发展中国文化、发展中国艺术首先要对它的核心精神有所定义,2010年我们提出“大美为真”的口号。什么叫大美为真,大美是什么意思?真又是什么真呢?写意又是什么意思呢?写意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现在讲的写意跟历史上的写意有什么不同?
中国绘画追求的目标是大美,是天地的和谐,天、地、人三才合一。是以重视精神性、思想性内涵的写意精神作为创作指导。说文解字“羊大为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说“充实为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中国古人已经对中国人眼中的大和美做了定论,这样的美反映的绝不是表面的真,而是透过表面反映的“本真”,所谓返璞归真的真。于是中国美术形成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表达人类最大目标、最高技巧的画种,于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这个艺术精神不光是绘画,在所有中国艺术门类中都贯穿着写意精神。比如我们的戏剧、音乐、舞蹈、书法,包括中医、武术等等,凡是中国艺术门类都是写意的艺术。
四、中国美术的三种功能:叙事、审美、创新
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于艺术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模仿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就是当时艺术追求的目标。认为艺术形式准确、充分地像镜子一样反射人们直接面对的生活,就是美的,就是当时所追求的,就是高的。但亚里士多德同时说艺术必将被哲学所代替,我个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把艺术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他认为哲学反映这个社会的本质,而绘画、艺术反映这个事物的表象,镜子反映生活一定是表象。照镜子是反射生活的一瞬间,这一瞬间不能表现本质。他认为艺术必将被哲学所代替,那就是说哲学是深刻的,哲学是全面的,哲学是本质的,绘画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是一种表象,是低级的,因此,必将被反映本质的哲学所代替。
写意画的内涵重视的正是一以贯之的反映其人类赋予的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好恶,以及个人的观念,因此比镜子反射生活表象(其实现在已经被照相机所代替)的功能,就要深刻得多。写意画符合哲学,写意画在中国发源,一直代替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的写实绘画。写意大于写实,写意早于写实,写意先进于写实,写意高超于写实,因此我们在探讨艺术功能的时候,我把它归纳为三种:
第一,是叙事功能。表现事情,记录生活,表现我们的所见所闻把它记下来或者把它画下来。文化的传承有三种形式:声音、图像、语言。艺术第一个功能是叙事功能,是记录人类的声音、人类的形象、人类的文字。从发现的四万多处古代岩画来看,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远古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绘画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当时的生活。
第二,是审美功能。我们在看岩画的过程中,在听少数民族歌曲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不同的作者所反映的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和生存的争斗过程中反映出来不同的情趣、美感、形体。音乐是通过口传心授,有音乐的韵律之美,绘画有它的表现过程中间的速度、形象、线条、轻重缓急,中间自然有不同作者所表现不同题材的形象造型的图像之美。这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由于人种、环境、背景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的功能,它在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的过程中是有所选择、有所强调的。这种强调概括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类对于审美天生的一种要求表现,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第二,是创新功能。叙事和审美在绝大多数艺术家一生中间占据了全部时间。当时间发生了变化、历史文化发生了变化、经济发生了变化、气候发生了变化,生存在其间的作者们由于个人的感受不同,个人的才华不同,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背景不同,就会画出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使得他的绘画、他的艺术创造表现出跟当时所有流行的作风不同,从无意的发挥到主动的追求和表现,从偶然到必然,使得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创新者。
[宋]苏轼 枯木竹石图 26.5×50.5cm 纸本水墨 日本私人藏
[明]徐渭 蔬果卷(局部) 纸本水墨
五、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三个自信之后,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探讨,习总书记讲文化自信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最有资格,凭什么我们最有资格?首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说是五千年,而且我们的历史绵延文脉不断。其次,民族众多。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遗产和观念,这些都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第三是哲学早熟。中国文化在商周时代已经奠定了阴阳学说,这个学说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这无疑比同时期的西方哲学要成熟很多。第四就是形态特别。中国艺术的文化形态是点状的,西方是线状的,线状的就是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西方的艺术从古希腊开始是从低级逐渐到高级成熟。只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后的艺术才有价值。西方是一条线,从低到高,中国是一个点,一出现就是“老子”,一诞生就是成熟的。
黄胄 丰乐图 146×282cm 纸本设色 1961年
六、中国美术的五种境界:形、神、道、教、无
第一种境界叫作形。作为造型艺术都是以形为依托,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没有形作为载体,造型艺术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样的形即反映什么样的意。意、象、观念、形式、构思、方法、内容、精神、品味、格调等等,无一不是从形开始,靠形体现,依赖于形,所谓“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具而神生。而形有自然之形,眼中之形,心中之形,画中之形,画外之形。画外之形谓之象,象大于形,“大象无形”,大象之形并非无形,而是无常形。
第二种境界叫作神。以形写神——把形画得非常准确,它就已经能传达你所表现的神态,只要你画得很准,就能传神。神为形所表现的首要任务之一,所谓形俱神生,写实自然,真正的是“形神兼备”,然而以自然之形的临摹所体现对象之神为初学者,眼目物理感受而已,以形写神,中西无异。而以敏感于对象之元神,直追摄魂之神,遗貌取神,得鱼忘筌,以神写形则更高一筹,非一般能及。但此又仅为我国画之初步,并无境界可谈——形神论者,有些小儿科。
第三种境界叫作道。什么叫“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为一切事物之本源。国画之道重在舍其形似,舍其表象,而求其本质求其本源,天地有大道,人生亦有道。绘画之道有其规律,为之画道。道是一个范畴,作为名词可视为道上,在途中,是途径,是门径,所谓众妙之门,深层即为万物的配方叫作哲学。道,玄之又玄,需要我们抛弃表象的形与神,向纵深探索,只有舍弃表象才有可能进入“众妙之门”,停留在“形神”的表象描绘是很不够的,超越“形神论”才有可能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是中西画终极目标的初级分水岭。在天地形成之前“道”已经形成了,万事万物、各行各业都有它的“道”,那这个“道”就不是说一扇门,一个简单的道理了,应反映中国人对世界事物本质的看法。
第四种境界叫作“教”。“教”是什么意思?教是一种学说,所谓“成教化,助人伦”。教是求道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同体验的不同总结、不同说法、不同学说。道,玄之又玄,不可说,一说即错,这是哲学的负责任的态度,而艺术家是感性的、即兴的,随时要表达主体的不同感受,个体对道的不同感受理解,诉诸艺术,即产生不同的说法。真诚的心理感受的抒发即产生不同的学说谓之教,发挥表达出来以施教于世,亦谓之教。
宗教也是一种教,这个“教”如果是一种名词,就是一种学说;如果是一种动词,就是一个说法的过程。如同我说教的这个过程也叫作“教”,比如我现在正在讲课这也叫作“教”,我把我的观点讲给你也叫“教”,施教于别人。所以无论它作为名词还是动词,它都叫作“教”。道之上还有教。
如果你想做一个出色的画家,在经历了形、神、道、教以后,还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突破,把你以前的东西都要归零,要抛弃掉,其实是抬高底线,是一种超越。最后产生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自己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个过客,重复别人,你没有贡献。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有还要到无。
第五个境界就是“无”。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是形、第二是神、第三是道、第四是教,第五是无。就是你什么都有了以后,你把它要归零,你重新起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的艺术家。
形、神、道、教都有了还得进行到“无”,这是所有事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任务。国家画院不是美术学院,不是教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了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画家,国家画院是我们尽快地完成“形、神、道、教”之后,在我们该有的知识都有了,然后我们进入到无,把前面的重复和学习古人、洋人的东西归于零,我们重新开始起步。李可染说“白发学童”,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七、中国美术家的画外修养
中国历史上,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者并不是一般的手艺人,而往往是志向远大,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文化人甚至是政治家。因此,其画外的功夫和要求都是很高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然的认识,都走在当时时代的最前面,成就其内容的丰富和技巧的高超更重视精神内涵,因此“写意”型的艺术家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者,也是画外修养和社会实践长期沉淀的结果。
因此,中国人对于艺术家作为一个学人的修养的要求,是按照对社会人最高要求的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一个有志者要“志于道”。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如果我们学了一门技艺,只是为了丰衣足食,那就是小人谋食。君子谋道,所以志于道,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文化人,要有志于道,有志于对这个世界规律本质进行探讨研究。
据于德。德,是中国人对于人的人格和品行的要求,统治阶级也讲究以德治国。每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这个社会就会混乱而堕落。做人的依据是德,无论事情大小要讲道德,讲道德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三叫作依于仁,它要依靠一种仁爱之心,一种善、一种德、一种道,其实是一个画家、一个学人乃至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
最后是游于艺。如果你没有志于道、没有据于德、没有依于仁,那么你画外的功夫和修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古人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游于艺的这个艺讲的是“六艺”,讲的是人要完成自身的综合修养,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纵观历代对艺术家画外功夫的要求,实质是按照对社会产生最大影响并赋予神圣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的最高要求。
八、中国当代美术转型的五个特征
中国当代美术正处于转型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艺术的激流和中国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再认识,在继承基础上适应新的表现对象的新观念、新材质、新技法的不断丰富和探索潜移默化的变化,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提升,这些都使得我们目前正处在有高原缺高峰的时代。如何打造我们时代的艺术高峰?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就是要切实地深入生活,表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创作为中心任务,以作品为立身之本。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美术,在创作中逐渐凸显出五个重要特征:
1.题材的模糊化。信息时代人们对单一信息已不满足,绘画作为一瞬间的艺术已向丰富生活的多时空综合题材变化,显示出一种对题材的模糊化。
2.主题的多义化。由于题材的模糊化,而主题显示出多义化。
3.造型的意象化。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根据主题需要和艺术家的个性需要将原来的生活原型加以意象化,变型和重组。
4.章法的多维化。画面的多内容题材和主题的表现在手法组合上呈现出多维并存的趋势。
5.用笔的书法化。充分发挥在宣纸上毛笔的书法性和书法化的优势。
上述五项特征在几代人的探索中不断显现,与表现这个时代的需要是一致的,直至形成当代符合观众知识分子化的一致趋同,成为这个时代的衡量风气和习惯,将对当代美术转型期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时代的创作形式,同时也给更多的观众提出了较高的不同于传统欣赏习惯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提升着我们时代的艺术发展和欣赏的纵向要求。
蒋兆和 流民图(局部) 纸本设色 200×2700cm 中国美术馆藏
九、我的教学理念:器、道并重,一人一品
我教学的理念是八个字——“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道并重表明对理论和实践并重,有理论没有实践不出成果,有实践没有理论可能没有高度,所以理论和实践要并重,希望大家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重视画外功夫和全面的修养。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反过来还指导着普遍的实践,互相促进。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创作是画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最后还要归结到作品上来。画院要以创作为中心,在学习期间也要逐渐从创作型画家转换成创造型画家。这里我们谈到的画家基础都是很好的,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要求,在一段时间里,经过专题研究,对创作有新的认识,最终创作出没有当下社会“浮躁”两个字的作品。这个要求好像不高,但是实际上非常难。习总书记说他了解了很多的艺术界的朋友,说他在问当下中国文艺界存在什么问题,大家不约而同说两个字——浮躁。我们要共同力戒浮躁,能安下心的学习,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理论上提升,实践才跟得上。
有个性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但没有个性的作品肯定不是好作品。最后创作的作品我们强调一人一品,我曾经讲过“品”不容易,每个人一个品种就不容易,每个人这个品种还有品位、有品格、有品质就更难。所以最后要求大家器、道并重,理论、实践并重,在这个平台上最终创造出自己的一人一品,不与古人同,不与外国人同,不与时下流行风气相同,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潜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艺术创作,才能创作出无愧时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