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式生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8-07-19吴雪璟
吴雪璟
适逢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导学式生成课堂”的教学实践方向,笔者拟借自己相隔十年的两次《赤壁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进行反思,浅探一下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谋势与谋子——预设性主问题的设计
“预设性主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对话的生发点和指向标,使阅读教学既能适切教学目标、关注文本价值,又能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让学生的阅读富有灵性。那么“预设性主问题”应该如何构建呢?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的线性预设主问题
笔者在十年前一次《赤壁赋》传统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两方面的预设。
1. 序列性主问题的预设
笔者围绕文章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色精心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序列性问题:(1)泛舟赤壁时秋江月色如何?作者内心翻起怎样的情感波澜?(2)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3)主客借助“水”“月”寓理,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其中“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
2. 教学关键环节的预设
笔者还精心预设了在“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这个关键问题的问答中,如何充分利用“望”这把文章“解读钥匙”进行深度阅读的教学细节。
笔者期望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心领神会:歌者复杂深沉的情怀无心流露,客人幽咽的洞箫声有心传达,从而引发了主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对答。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在“水”与“月”中融会的情与理后,教师才一语道破:我们有幸听取了主客间一场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对答,实际上主客对话均作者一人的内心独白。至此学生便能感悟苏轼泛舟赤壁时有志无为的苦闷及追求随缘自适境界的深沉情怀。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的弹性预设主问题
这是笔者的一次“导学式生成课堂”探讨式教学。“导学式生成课堂”是以“导学案”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思维导图和脚手架,把教学的预期性目标和非预期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在预设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境遇性和价值性,从而建构起来的多元互动、情意活跃、真实高效的课堂。笔者为这次“生成课堂”精心选择了一个鉴赏触发点——“水”和“月”,课堂主问题预设为“‘水‘月对作者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这个课堂主问题的预设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适切性。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文章景、情、理的交融”,而这个主问题的设计能把文章的“水月之景、感情、哲理”三个重要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使之浑然一体。2.过程探究性。《赤壁赋》中的“水”与“月”是贯穿于景的描写、情的抒发、理的阐述的,因此这个主问题以“水”“月”作为鉴赏触发点,对课文而言具有统摄全局的价值,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可以引发深层次、多向度的思考与探究。3.生成有效性。教师不必在课堂上逻辑性连问、简单性追问、习惯性碎问,只要通过这个课堂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鉴赏“触发点”——“水”“月”,深入文学情境中感受作者灵魂的触动和生命的顿悟。学生通过“水”“月”切入文章段落的顺序可以是灵活的,对“水”“月”于感情抒发、哲理阐发的作用的理解可以是多元化、多维度的。
二、互联与聚焦——课堂生成过程的导航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双主体”,而教师同时是这个“双主体”之中的“平等的首席”,需要在课堂上开启“教学引擎”激发少年们“纵情奔跑”,需要在学生围绕教学话题进行分享、交流、质疑、辩论时拥有“接招与拆招”的教学智慧,需要在学生深入思考和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开启“语音导航”系统。
(一)互联与聚焦的教学智慧
教师想拥有自如地“接招与拆招”的教学智慧,则必须具备“互联”与“聚焦”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谓“互联”,是指教师用于课堂助学的、在文本不同信息之间发生的有意义的多维联结。所谓“聚焦”,是指用于课堂助学的、从不同内容之间的多维互联中提取出的知識精髓。通过机智的“互联”与“聚焦”,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处。
“‘水月对作者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触发了多维联结:“水”与“月”的景色如何天地呼应、浑然一体;“秋水月色”在苏子主客眼下、心底分别投下了怎样的不同景象;苏子与客人在“秋水月色”的浸染中情绪和感悟发生了怎样的相互影响;“秋水月色”在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时充当什么角色;“秋水月色”的描写与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阐发是何种关系;苏子主客在“秋水月色”中抒发的感情和阐发的哲理之间有何联系,有何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关于景、情、理多维关系的对话、质疑、辩论,必须清晰灵活地运用互联思维进行联结。如果“互联”是“放”,那么“聚焦”就是“收”。教师必须既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述《赤壁赋》对“水”“月”的描写与感情抒发、哲理阐发的关系,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景寓理等,又能以诗意语言阐述“秋水月色”在苏子主客感情回旋和哲理升华之路上发挥的作用,核心描述语言可以是“渲染心灵图景”“触发心灵乐音”“开启心灵对话”“遨游心灵天空”等。
(二)课堂生成过程的适时适度导航
为了使学生“从心所欲”的课堂对话“不逾矩”,教师如何“导航”才算是适时、适度的,更能够激发课堂生成或者为课堂的生成保驾护航?下面以师生在理解“箫和心曲”(第二段)时的课堂对话实录为例,分析教师的“语音导航”效果。
教师:“水”“月”对作者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合作探究组)1:苏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是眼前情景,“击空明兮溯流光”是说乘船在月下清波溯游而上,但客却吹出了哀怨的洞箫曲。“水”和“月”的描写和情感抒发的关系是“触景生情”。
学生(合作探究组)2:我们觉得“击空明兮溯流光”还有仕途逆波之意,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宦途多次沉浮,此时是他被贬黄州之时。这有点类似《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的心情,开始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是快乐的,但后来被贬的失落之情排遣不得,小石潭清冷之感涌上心头。所以“水”“月”触动了苏轼怀才不遇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