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乐为载体转变音乐课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收获
2018-07-19杨萍
杨萍
以口风琴为载体,转变音乐课教与学方式,成为我教学实践的一个切入点。口风琴操作简单易上手,不存在音准的问题,教学方便,学生易学。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通过在三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实践,我逐步转变了教学行为,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转变给学生带来的可喜变化。
变化一:让学生主动接受音乐
21世纪今天的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作为老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與学生成为朋友,给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传道士”,而转变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因此教学的重点已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案例片段
上课铃声过后,我发现教室里又少了几个学生,一问班长,才知道他们几个怕上音乐课,开始我很生气后来我忍了忍,课后我找到他们几个,发现他们几个正带着耳机听音乐,我上前把他们的耳机拽下,狠狠的问他们,“为什么不想上音乐课,而还要听音乐”,他们说:“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我们也不爱唱。”这几个学生平时上音乐课就从不发言、不回答问题、更不张嘴唱,让他们唱歌比让他们喝毒药还难。难道他们真的不喜欢音乐吗?那为什么他们还带着耳机听音乐呢?带着几分疑惑我反思了很长时间。有一天我带着口风琴到教室上课,他们看见很好奇,下课急忙问我怎么玩,我示范给他们,他们很感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口风琴学习,他们爱上了口风琴。我经常会把他们喜欢的歌曲弹给他们听,再摘取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歌曲中句子教给他们弹,以后我每次在上音乐课的时候除了学习课本上内容外,还会让他们吹上歌曲中的几个乐句。一年下来他们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还参加了学校的口风琴乐队。
变化二:让学生自由表现音乐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新课程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因为教育不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学生的整个一生。如:我在三年级的音乐课中,以口风琴为载体进行音乐课的教学,经常让他们弹奏一些他们喜爱的儿歌《小蜜蜂》《小羊羔》等又简单又容易上手的歌曲来弹奏,还结合课本里的歌曲让他们弹、唱、跳、编结合起来学习,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了,创造思维也点燃了,各种遐想令人应接。学生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创造能力,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很大帮助。
案例片段
我在三年级学习歌曲《左手和右手》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识谱、试唱、视奏,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分别展示演唱用口风琴演奏,再有全班进行有唱有奏的表演,然后再让他们创编动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对于我们“城中村”式的学生来说,虽然创编的动作简单,但这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在我的鼓励下都跃跃欲试,将唱、弹、跳巧妙的结合,不但可以创设优美生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能力。
变化三:让学生创编音乐
教育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结果的重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起伏,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从而得到美的熏陶。但传统的教学只要求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忘记了只有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用心灵感悟后学到的知识,才会给学生带去难以磨灭记忆的道理。
案例片段:
我在五年级教学《大家一起跳》一课中,老师给学生五个音,让学生为这首歌曲创作二声部,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创作一句,同学们很有兴趣,用接龙的形式,老师弹奏主旋律,各小组演奏自己创作的二声部,最后再让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来演奏,让他们有机会多次感受自己的作品。还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为歌曲改编歌词,每个小组改一句进行演唱,最后大家一起,有的唱,有的奏主旋,有的奏二声部进行展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树立了多大的自信。作为教师的我,此时心中涌动着很多很多……
这种创作案例不是教师预设的,学生们的创作都是他们由心而发,至少他们都会去开动脑筋,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在这种时候,教师不要一味的去评价学生创作好和不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通过以器乐为载体在音乐课堂上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很多,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得有兴趣、有动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