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和出路
2018-07-19王磊
王磊
我国人均耕地少,农村人口多,农业规模小,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农业经营资本收益率低下,导致农村知识型人才外流,甚至出现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收入多的状况。同时,农村老龄化、非农化、兼业化和空心化的局面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但是我国职业农民的培养还面临困境,本文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全国第三次农业人口显示,我国仅有1%多一点的农业人口有高等学历,超过91.7%的人是初中以下学历,其中还包括未完成初中和小学学业者,35岁以下从事农业的人口仅有6000万左右,将近1.5亿人在36到55岁之间,55岁以上超过1亿人。而这其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中老年人,超过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从事种植业,由于留守老人和妇女是主要劳动力,导致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农业后备人才不足,在发达地区农业从业者的年龄将近60岁,而青年一代普遍不愿意务农,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都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所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迫在眉睫。
一、新时期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
(一)农业资本收益率低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有一个错误观点,认为培育新型农民是为了解决二十年后“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问题,本文认为,培养职业农民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农业接班人的危机。因为20年后机械化将会代替人力,而20年后的农业要解决的是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为农业增收创收。我国农村人口之所以外流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一亩地就赚不到1000块,而且还可能亏损,而出外打工一个月干好了可能就会赚五六千块甚至更多,农民会如何选择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农民知识文化程度低
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报告,我国只有1%左右的农民有高等学历,从事农业的92%以上都是低学历,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口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他们继续学习的意愿不强,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也较为薄弱,这很难让他们在新农业领域有所提升。赵强社认为职业农民是指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本文认为职业农民必须具备农业产业化的素质,能够操作农业机械,具备科技知识和学习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能够从事农业专业化的高素质农民,但是如果知识文化程度过低,学习能力又不强,显然他们不具备培养的基本条件。
(三)农村人口回流意愿低
由于经济模式落后,资本流入率低,城市人几乎没有到农村务农的愿望,而农民子弟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脱离农村。这根本上因为农业总产值不断减少和农村基本环境严重落后于城市造成的。目前农村观点保守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意识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偶然有农村学生回来发展农业,往往受到嘲笑,被村民认为是失败者,花了那么多钱上学,还不是要回来种地,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农村留不住人才。而农村整体环境建设、医疗、教育、文化方面和城市都差距较大,青年人发展机会也较小,在此情况之下,自然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有学者提出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民子弟做新农民,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变相歧视,这种世代务农的思维不抛弃,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就无法推动。
二、新时期职业农民培养的出路
(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局面,首先国家要大力扶植农业相关产业,增加农村投资,用资本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好转。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家拉格纳-纳克斯在他的著作《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中提出了恶性循环理论,根据纳克斯教授的理论,资本越是匮乏,经济发展越是落后,二者存在恶性循环关系。这一理论适合农村发展的现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投资不足,在农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农业必须要靠政府扶植,政府首先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农村资本充盈。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资本收益率,可以采用电商扶贫、产业扶植,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食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资本收益,改变过去靠单一提高粮食产量的落后方式。第三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带动农民增收,如果留在农村的收入比进城打工低很多,农民自然不愿意留在农村,因此,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断为农民增加就业岗位,比如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將农民发展为服务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建设人员等不同工种,这样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收入也会增长,农民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
(二)通过多种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
农民教育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展开定向培养,致力于培养高学历人才,国家可以指定农业免费定向生的培养政策,培养专业的农业高等学历人才,参考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可以分为产业工人、技能工种、专业人才等方面。以国家补贴的方式让人才留在农村,并且以职业农民为就业方向。
其次是展开专业培训,比如在农业工人方面根据农林牧副渔不同工种,展开专业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尤为注重。在短期培训中,要注重专业技能操作和实用技能发展,让农民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
第三是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系统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普及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就地教育相结合,现场教学和远程教育相结合。
要培养职业农民,除了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根本上还要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建立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不能指望那些社会底层和学历较低的人去从事农业,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收益,完善农村环境,让高素质人才自愿回到农村,提供给他们吸引的东西,和留在农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