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2018-07-19侯宪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7期
关键词:治疗方案小儿腹泻研究进展

侯宪勇

摘 要 小儿的腹泻是临床诊治过程中极常见的多病原综合性病症。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小儿腹泻的研究也得到了全面推进。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以补液方案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中成药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针对当前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儿腹泻;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小儿腹泻的临床症状类型

感染性小儿腹泻:感染性小儿腹泻占总发病率> 80%,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引发条件,也不排除霍乱与痢疾感染的部分情况。同时感染性小儿腹泻也伴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中痢疾属于乙类传染性疾病,而霍乱则属于甲类传染性疾病。单以感染性小儿腹泻的发病数量分析,其多属于传染病类型,严重威胁和影响了患儿健康,也是目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最大的临床病症之一。

非感染性小儿腹泻:非感染性小儿腹泻虽然发病率较感染性小儿腹泻低,但仍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其中先天性腹泻包括免疫缺陷、微绒毛萎缩、吸收障碍以及失钠或失氯等先天性腹泻,同时也存在由于胆酸吸收不良、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性短肠以及临床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医源性腹泻[1]。此外,如果在营养素不耐受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小儿腹泻,如牛奶、蛋白、脂肪、维生素、双糖等营养素不耐受情况。而且在非感染性小儿腹泻中,患儿由于自身的肠胃疾病产生腹泻的也并非少数,如免疫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肠炎后并发症等情况。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儿吸收不良的相关病症中也发现了较严重的腹泻,如热带脂肪泻、氨基酸转运缺陷、Whipple病、电解质或脂肪吸收不良等。

小儿腹泻的基本临床特征与危害

腹泻由来已久,几乎伴随人类进食便开始了与腹泻的抗衡。同时腹泻与该地区的卫生条件、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态等诸多社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贫穷的地区,其卫生条件无法达到防控标准时,腹泻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居高不下。在感染性腹泻中,小儿患者是主要的防控对象,其根本因素在于儿童本身的身体免疫力较低,因此较成人的患病率更高。WHO统计结果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20亿人次发生腹泻,而<5岁的患儿约占27.25%。多数患儿由于救治并不及时,即便在初步治疗结束后也容易造成后期综合性并发症,甚至严重影响肠胃功能,对于患儿健康与生命威胁极大。

WHO在2000年对第三世界小儿腹泻的统计结果显示,小儿腹泻的死亡率每年高达500万例之多。为此,WHO也将腹泻的防控列为目前全球性的医疗要务之一,并推行了腹泻控制规划,取得了较大成效,将腹泻的死亡率有效控制[2]。并在2012年之后将小儿腹泻的年死亡数降低到<160万,但是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依然较高。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与卫生事业的发展,小儿腹泻的病死率已经控制在了0.35%。但依此推算每年由腹泻所引起的小儿患者死亡仍然有将近3万例次,依然属于主要防控对象,危害性可见一斑。相关报道显示,小儿腹泻病症对于儿童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制约性,在小儿初次腹泻之后,小儿自身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在增加营养辅助干预0.5年后,才能与正常儿童保持相同水平。由此可见,腹泻对于小儿身体健康危害尤为严重,引起了卫计委的高度关注。因此,卫计委也将小儿腹泻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当前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补液治疗方案:纠正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生物学指标是针对小儿腹泻的主要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补液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小儿腹泻的发病类型采取不同的补液治疗方案。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平衡小儿体内的酸碱度、电解质、水分等生理指标,达到治愈腹泻的方法。其中分为静脉补液与口服补液两组治疗途径。一方面,口服补液是在小儿腹泻患者中在患病时间短且病情并未产生较大威胁时采取的治疗方案。常用口服制剂包括口服补液盐(ORS液)、米汤加盐溶液、糖盐水等。通过补充Na、葡萄糖、NaHC03、枸橼酸钾、碳酸氢根等调节患儿的生理指标。另一方面,静脉补液治疗方案更加适用于新生儿与吐泻、严重的患儿。当患儿脱水达到中度以上时,以口服补液的方式调节生理指标平衡相对较慢,尤其在患儿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或者休克时,采取静脉补液方式见效更快。其中较为常用的补液分别为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混合溶液等。

纠正酸中毒与低钾血症:一方面,针对纠正酸中毒的治疗方案,主要在患儿pH< 7.2时采取碱性液体静脉补给,需要以1.2%的碳酸氢钠提高患儿碳酸氢根含量。其血气测定公式:碱注射量=(22-实测HCO3)×0.6×体重(kg);碱剂需求量=(一BE)×0.3×体重(kg)。通常情况下初次用药可以控制在< 50%剂量,而根据患儿用药情况适当增加剂量。另一方面,纠正低钾血症主要是针对住院治疗后<6h有尿的患儿需要适当补充钾元素,而采取静脉补液的方式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案。其中,氯化钾注射量0.15~0.30 g/d即可,同时单次注射浓度≤0.3%,全体静脉滴注需要保持在>8h,需要在4~6d内完成细胞内钾元素补充,然后转换为口服补液辅助治疗。此外,在纠正低钙与低镁血症时,需要根据患儿病情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由于患儿在低钙状态下极易出现惊厥症状,此时需要补充10%葡萄糖酸钙,其最高剂量≤100 mL,并以等量的葡萄糖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而低镁患儿需要给予25010硫酸镁肌内注射,0.1mL/(kg.次),当天分2-3次注射,患儿症状有所缓解之后方能停药[3]。

中成药辅助治疗措施:此前王文金医师与其护理医师等,利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以玉屏风散加味针对患儿脾虚症状所引起的慢性腹泻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并无毒副作用,可改善患儿脾气虚体质,从而在增强患儿免疫力的情况下改善治疗效果。同时张珍等医师对于藿香正气散的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组患儿采取补液治疗与口服藿香正气散治疗,发现静脉注射抗生素美洛西林的对照组,与服用藿香正气散的观察组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腹泻患儿使用藿香正气散辅助治疗,其疗程明显缩短,同时临床病症缓解较快,因此可以证实中成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张池美等对小儿腹泻患者采取了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张晓等医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进行了观察、研究,对照组患儿采取了利巴韦林干预,治疗组采取了喜炎平干预,治疗结果显示患儿止泻时间与退热时间得到明显改善,可以证实喜炎平注射液具备针对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目前对小儿腹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而采取中成药辅助治疗也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小儿腹泻治疗上的用药方案必将有所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达到全面防治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玉.小儿腹泻的护理干预措施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0):27-28.

[2]潘祖求.小兒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3):173-174.

[3]赖崇杰.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1):23-24.

猜你喜欢

治疗方案小儿腹泻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联合平板电脑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致肛周皮肤损伤的预防
牙体牙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研讨
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胆道闭锁Kasai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研究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联用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