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哲学”
——读赵鑫珊的《观念改变世界》与《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2018-07-19胡大生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胡大生(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哲学的问题域里,“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哲学问题。由于哲学学科的复杂性与哲学史的多样性,因此,在当今这个哲学万花筒的“花花世界”里,人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与回答也就显得丰富多彩、莫衷一是。林林总总的哲学观在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在选择自己认可与喜爱的哲学时变得无所适从。针对这种状况,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深刻地道出了选择哲学的标准与原则,指出:“因此人们将选择哪一种哲学,这就要看他是哪一种人,因为一个哲学体系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或接受的死家具,反之,一个哲学体系因拥有它的人的灵魂而充满生气”[1]。由此可见,哲学是富有个性的。因此笔者在阅读著名作家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和《观念改变世界——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与研究哲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对“哲学本身”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并以自己“灵魂”的思考和体验来澄清在选择哲学时的各种迷惑。在此,我们预先将本文对哲学的全部理解用图1来表示。
图1本文对哲学的全部理解
一、“名词性哲学”与“动词性哲学”
首先,哲学的存在形态可以概括为“名词性哲学”和“动词性哲学”两种。
“名词性哲学”即是众多哲学家们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孜孜以求、反复研讨的思想结晶。“名词性哲学”的表现形式是承载着哲学思想与理论的哲学文本,比如哲学著作、哲学论文。实质上,“名词性哲学”就是“哲学史”。对于“名词性哲学”或者哲学史的意义,黑格尔做过深刻的阐述:“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2]。
与“名词性哲学”相对应的是“动词性哲学”。“动词性哲学”本质上是哲学家、哲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爱好者们对哲学问题的苦苦研究与探索的精神活动。“动词性哲学”是“爱智慧”的鲜活、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以身体和社会文化为基础)。正如现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就是在路上。”[3]如果我们用庄子的话来理解“动词性哲学”,则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4]。
“名词性哲学”与“动词性哲学”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名词性哲学”是“动词性哲学”的基础和引导。对于今人而言,名词性哲学是基础,是哲学思考的天然出发点。我们今天在思考哲学问题时,需要通过名词性哲学、哲学史来汲取前人的经验、成果及教训,“即通过哲学史的研究以便引导我们了解哲学本身”[5],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哲学地思考”。第二,对哲学的存在来说,“动词性哲学”是根本性的,哲学的本质是“动词性哲学”,是对真理的无限热爱与上下求索的过程。
二、“狭义哲学”与“广义哲学”
在哲学的本质是“动词性哲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哲学的进一步理解就是把哲学区分为“狭义哲学”和“广义哲学”。
“狭义哲学”是“基本观念”之学,是制造“基本观念”、学习与批判“基本观念”的精神活动。现代认识论哲学告诉我们,“理论先于观察”,即是说人类是通过观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是一种观念的动物。
赵鑫珊先生在《观念改变世界——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书中,对观念与人类生活及文明的关系,作了非常深刻而形象的理解与阐述:“世界因为有了人的观念,才变得秩序井然。”[6]“对于我们人类,没有观念的世界是一团原始的混乱,是无法把握和理解的。”[7]“拿掉所有重要的观念,人类文明马上便会退回到三万前的石器时代。可见,人是创造观念和富有各种观念的动物。”[8]“世界是漆黑的夜茫茫。我们的灵魂是眼睛,观念则是一盏明亮的灯。于是便有了这条链接:黑夜→眼睛→观念→黎明。”[9]“人陷进了迷茫、焦虑、不安,一个好观念,会使人心欢乐,眼前凸显出一片亮丽和光明,豁然开朗而得救。”[10]
在这本书里,他还向我们分析和揭示了一些哲学本体论的观念,以及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些基本伦理、美学理念和一些科学重大知识观念,如圆周率、光电方程、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基本思想等等人类文明的支撑与塑造,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观念”的巨大能量。
但是人类的观念非常复杂,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1)哲学观念即基本观念;(2)科学观念(科学知识);(3)日常生活观念。三者之中,虽然哲学观念在人类“总观念”中所占的比例最小,但它却是科学观念和日常生活观念的基础或者说“内核”,哲学观念指引着他们的方向,规范着他们的存在,推动着他们的活动。而“狭义哲学”所关注和探讨的观念则是基本观念,所以,“热爱并敬畏(哲学)观念是智慧的开端”[11]。“广义哲学”是在“狭义哲学”基础上的现实展开,是理论向现实的转化与实现。创制基本观念、学习与批判基本观念和转化基本观念的过程即是我们理解与称述的“广义哲学”。“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广义哲学”包容“狭义哲学”,“狭义哲学”是“广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二,“广义哲学”比“狭义哲学”多出了一个新内容,就是转化基本观念的过程。所以,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实现哲学”“实践哲学”或者“生活哲学”。
那么,“广义哲学”如何包容与转化基本观念呢?对于这个问题,根据赵鑫珊先生《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一书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与提炼出一个广义哲学的模式,即:
广义哲学=狭义哲学+科学+艺术或技术
如果我们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对上述广义哲学的模式还可以描述为:
广义哲学=道→学+术
“广义哲学”的模式向我们提供了转化基本观念的方式与途径。“广义哲学”要从“狭义哲学”里面超脱出来,必须借助于科学和艺术或技术的帮忙与扶持。如赵先生所说:“没有科学和艺术,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科学和艺术是盲目的。”“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断想》这本书的主题是企图用一根金线把散落在地上的三粒珍珠串起来。这三粒珍珠便是:科学、艺术和哲学。”[12]而《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整本书的内容就是著者把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对一些哲学、社会和文化问题进行的探讨的集结与展示。它给我们生动地提供了关于“广义哲学”如何操作的模式与示范。
当然,作为一本著作,它也仅仅是理论性的,缺乏实践性、现实性。因此,真实的“广义哲学”是一个“狭义哲学”→科学→艺术或技术的转化过程,这种意义上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人的自觉的现实生活。所以,“广义哲学”本质上即是“生活哲学”或者“实践哲学”。
三、转识成智:“生活哲学”的转向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马采给哲学下过这样的定义:“philosophia这个词,在苏格拉底殉道的公元前第四世纪,及其以后的希腊和罗马的思想界,是泛指爱求智慧的理论活动,和改进人类的实践努力。再详细些说,就是从全体去观察世界和人生,根据他的根本原理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理论研究,和指引人生努力向上的伦理、实践心术。”[13]笔者的“广义哲学”与马采对哲学的这种理解是一致的。如上所述,这样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哲学”或者“科学性-知识型哲学”了,而成为了“生活哲学”或者“实践哲学”。那么,哲学为什么必须从“狭义哲学”中超越出来,发展成为“广义哲学”呢?或者说“生活哲学”转向的内在动力和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其理由如下。
第一,哲学研究的观念是“理念”,而“理念”与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叶秀山先生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conceptus——‘概念’是‘概括’出来的,是‘综合’出来的,因而也可以分析,‘大概念’可以‘分析’出‘小概念’……eidos(即“理念”——引者注)则既不是‘综合’出来的,也不是‘分析’出来的,因为它不是‘综合’的,所以也不能‘分析’。”[14]总之,哲学意义上的“理念”不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它还是“能动的”。“‘理念’不是悬空挂在那里的,它有‘能动性’,它是‘致动’的一个‘力’,‘理念’‘要’(will)‘实现’自己。‘理念’‘要’‘(开显)出来’,要‘外化’——黑格尔的意思。”[15]所以,“狭义哲学”并不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本性上具备一种现实的冲动,要努力地超越自己,“外化”自己。
第二,哲学“理念”要“实现”自己,必须借助于人的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活动。“实践”是“理念”的现实途径,所以,“理念”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实现自己。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6]“理念”不只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综合以上所述,对“哲学是什么?”做“生活哲学”的理解,其最终的目的我们可以用赵广明先生的一段精彩陈述来回答:
“哲学是从思开始的一种生活,一种生命,一直存在方式;这灵魂之思不应该是一种艰辛和沉重,因为生命是一种愉悦,存在是一种快乐,是美。”[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