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道德危机的成因及消解对策
——基于“智猪博弈”的分析与应用

2018-07-19赵子达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食槽小猪道德

赵子达(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智猪博弈”理论概述

“智猪博弈”是博弈论中一个十分经典的分析模型。假设猪圈中有两头猪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一头大猪,一头小猪,暂且认为它们都是有着自我意识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充满理性的“智猪”。这个猪圈很长,一头安装了一个控制饲料供应的踏板,饲料的出口和食槽却安在另一头。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边就会有相当于10份的饲料进入食槽,但是踩踏板以及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相当于要消耗2份饲料的能量。由此,大猪和小猪有以下几种策略选择:(1)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将吃到9份饲料;(2)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将吃到4份饲料;(3)如果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大猪吃到7份饲料,小猪吃到3份饲料;(4)如果两头猪都等待,则双方都吃不到饲料。综上所述,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

在这种情况下,两头“智猪”会怎样分析问题呢?从小猪的角度来看,选择踩踏板只能吃掉1份饲料,不踩踏板反而可能吃上4份。所以,踩踏板也就成为小猪的严格劣势策略。若将该策略剔除,小猪的优势策略必然是选择等待。而此时的大猪有两种选择:(1)等待,则意味着什么都吃不到;(2)踩踏板,则意味着可以吃到4份饲料。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踩踏板对于小猪来说是严格的劣势策略,应先将其剔除。在剔除小猪踩踏板这一选择后所形成的新博弈中,小猪只有等待这一个选择,而大猪却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在这两个抉择中,选择等待对大猪来说是一个严格劣势策略,再剔除该策略。那么,在最后构成的新博弈中,必然会出现“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这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即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

二、道德领域中“智猪博弈”现象成因分析

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1]道德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即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诚然,良好的道德环境需要每个个体共同创造。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的差异性导致每个道德行为成员在维系该环境平衡时,所需付出的成本是不尽相同的。成本不等与收益相等之间的矛盾,导致守德者得不偿失,失德者却不劳而获。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企图期望出现许多“圣人”,在遵守该不成文契约的同时却容忍他人失德是不现实的。

根据前述“智猪博弈”模型,守德者如同大猪,失德者如同小猪。守德者花费成本奔波于“食槽和踏板”之间,而失德者却在等待“饲料”供应。长此以往,对待守德者的不公,极易使其向失德者的行为模式倾斜。当大猪(守德者)也选择等待时,双方就都无饲料可吃了。这种道德危机的窘状,如果不加以遏制,便会加速道德环境的恶化,最终导致社会道德体系的坍塌。由此可见,道德领域中的“智猪博弈”危机似乎在所难免。

三、破解道德危机的路径选择

共处社会道德环境中,如果失德者(小猪)的行为总被默许,那么守德者(大猪)便会越来越少。破解“智猪博弈”的困境,其核心指标为:饲料数量、踏板与投食口的距离。为此,有如下三种方案:(1)饲料减半,一方踩踏板意味着另一方吃完,则双方都选择等待;(2)饲料翻倍,倘若无论谁踩踏板,对方都不会把食物吃完,则双方都可能会去踩踏板;(3)减量加位移,饲料减半,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则多劳多得,等待者不得食。

为防止社会道德危机,不妨借鉴破解“智猪博弈”窘境的三种策略,从而设计良好的守德激励制度。上述方案中,如果减少奖励力度,社会成员将失去“守德”的动力,倾向于通过“失德”而获益;如果加大奖励力度,则会导致道德维护成本的陡增。所以,最好的激励机制来源于方案三,即针对个别优秀守德者(大猪)给予奖励的同时,提高违德者(小猪)的作弊代价。如此,既节约了成本(对政府维护社会道德环境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的现象,有利于激励社会成员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一)守德者(大猪)

1.激励机制——驱使人们守德扬善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强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但在市场经济逐利性愈发彰显的今天,道德冷漠现象不断出现,试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这种“大善”未免过于苛责。现实生活中,守德者也许从未感受到别人对他们行为的合宜性所表示的赞赏之情。[2]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利于驱使人们守德扬善,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奖励的关键在于,增强守德者的内心满足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这种机制应以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为主。例如,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定期评选日常生活中的先进个人和事迹,并通过党委宣传部、官方传媒等途径,对守德楷模进行表扬和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制度保障——免除施德后顾之忧

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安全需求处于较低阶梯。[3]所以,社会成员在进行道德活动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保障,避免正义的举动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代价。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如果施德者因救助他人反被诬陷,可以由公益机构对其提供维权支持。即便施德者因自身行为损害了他人一定的利益,也应该适当减轻甚至免除责任。倘若当地政府拥有较好的财政条件,还可以设立公益基金,为施德者的利益损失提供金钱救济。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网络,激发社会成员的施德行为,免除后顾之忧。

(二)失德者(小猪)

1.内在约束——渗透道德柔性信条

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其理想状态是把道德准则内化为道德意识,从而指导个人的行为举止,最终将守德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即将守德观念成为内心活动的外显,而非外在规定的不得已。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重视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塑造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为了正确引导道德走向,应当将道德教育立足于日常生活,注重受教育者自身利益的发展,增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而非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僵化的“圣人”模范信条。

2.制度规避——构建全民信用档案

仅仅通过对失德者的教育,试图改变其行为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守德行为多依赖于社会个体的自觉,同时也需要制度提供保障。政府应运用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构建全民信用档案系统,并将失德者的行为记录其中。为更好地发挥惩戒教育的作用,可以允许将显著轻微的失德记录通过良好的守德行为予以抵消。但失德记录的清除并不是毫无底线的,倘若触碰了法律红线,这种失德且违法的行为必将伴随一生,让其举步维艰。通过适当提高信用数据的透明度,增加失德者的违规成本,进而引导其走向守德的轨道。

3.舆论监督——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通过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防止社会成员触碰失德的逆鳞。但是,如果这种刚性手段大范围适用,容易引起人民反抗和社会动乱。为此,政府应加强舆论支配,使守德行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甚至是个人信仰。舆论万能,所有其他形式的权力都导源于它。军队是无用的,除非士兵相信他们为之作战的理由。制度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除非它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鉴于大众传媒对重大事件的倾向,近乎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所以政府在尊重新闻媒体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督,掌握舆论主动权。

四、结语

根据道德领域中的“智猪博弈”模型,在构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道德环境时,守德者得不偿失,而失德者却不劳而获。本文从破解“智猪博弈”的激励机制出发,就守德者(大猪)和失德者(小猪)两个层次,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旨在改善道德危机现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食槽小猪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The Dog in the Manger
食槽中的狗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介绍一种后备母猪饲养栏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