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国内显性与隐性知识研究述评

2018-07-19周海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学者

周海平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首先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1],此后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成为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如朱克曼从经济学、哈耶克从心理学、斯腾伯格和石中英人从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隐性知识作出了不同视角的阐述.国内对两种知识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哲学等领域.外语教育领域对隐性知识的研究相对较晚,郭秀艳、杨治良[2],陈亚平[3],杜小红[4],苏建红[5],周海平[6]等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析以及两种知识的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两种知识近二十年探索情况缺少系统研究,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方向也不平衡.基于此,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二十年期刊发表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论文的总量及作者特点;(2)近二十年期刊发表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论文呈现的学派特点;(3)近二十年期刊发表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论文在热点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引入国内外语教育领域以来,立即引起学者的关注,无论是理论引入介绍,还是二者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期刊网”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隐性知识”并含“显性知识”为检索条件,年限和来源类别均选择默认,“学科”选择“中国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数据检索截止到2018年2月26日,共搜集到近二十年国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论文149篇,通过相关性研究,笔者将其中7篇论文进行了手工剔除,最终有效文本142篇.通过“导出/参考文献”的方式,运用“Refworks”将142篇文献导出到TXT文本.本研究所运用的分析工具是陈美超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2R2,将搜集完毕的142篇文献导入到该软件,运行相关参数,得出了相关研究数据.

2 研究状况的分析

通过将142篇有效文本导入到CiteSpace 5.2R2,得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包括论文总量的走势、研究学派及其研究特点与趋势.

2.1 论文发文量、期刊及作者情况

2.1.1 论文总发文量情况

总发文量显示了某一研究领域的成熟程度与活力,是学科发展的有效指标之一[7].近二十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关论文总发文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如图1:

图1 年度总发文量情况统计

从图1可以发现,近二十年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2003-2007年五年间共发表了9篇论文,说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刚开始引入到外语教育领域后,还不被学者了解和关注,还处于引入阶段,但之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峰值21篇,其后又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之后基本维持在10~12篇左右.

2.1.2 发文期刊情况

从发表期刊来看,CSSCI期刊23篇,主要分布在《外语教学与研究》(4篇)《中国外语》(3篇)《外语界》(3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篇)《外语教学》(2篇)《现代外语》(2篇)以及《外语与外语教学》《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但大部分论文都发表在省级期刊上.

2.1.3 作者发文情况

作者发文量,呈现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及其活跃程度[8]170.通过CiteSpace分析,将阀值设置为10,可以得出图2有关作者发文情况.

图2 作者发文情况分析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这一领域比较活跃的学者主要有陈斌蓉(3篇)、彭金定(3篇)、张海英(3篇)以及曾永红(2篇)等.从研究领域看主要有接口假说(陈斌蓉,彭金定,顾琦一等)、知识的转化(曾永红,白解红等)以及知识的测量(苏建红,曾冬梅,姜琳等)等方面的研究.

从图2我们还可以发现,学者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其原因可能是隐性知识是语言学里一个很小的分支,目前还是一个相对较小、较窄的研究领域,还需要更多学者予以关注.

2.2 学派研究特点

运用CiteSpace,通过选定作者、题目或关键词、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作者等信息,能勾勒出研究间的聚类网络,具化研究联系,为我们分析学派研究提供有益视角.笔者将语料文本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研究学派聚类网络图谱如图3.

图3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研究学派聚类网络图谱

从聚类看,近二十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研究可分为四大矩阵(如图3).第一矩阵(左侧上部)以曾永红、陈亚平、张人等为主,主要研究语言习得中隐性知识教学及其应用.第二矩阵(左侧下部)以顾琦一、陈斌蓉、陆军等,其主要研究两种知识的接口之争,主要包括强接口、弱接口及无接口.第三矩阵(右侧上方)以姜琳、陈锦和曾冬梅、邵今是为主,主要研究两种知识评价体系的测量.第四矩阵(右侧下方)以牛保义、丰玉芳等,主要研究语篇中隐性知识衔接的功能及其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学派聚类不是绝对独立的,也出现学者研究相互交叉的局面,比如曾永红既探究了隐性知识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同时也研究了隐性知识的测试方法.

2.3 研究热点及趋势

CiteSpace提供了关键词与术语相结合的方式,用以探究某一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可据此进一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动向[8]78.笔者将142篇文献通过CiteSpace分析,得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前研究热点,如图4.

图4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研究热点分析图

从图4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有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热点研究主要包括知识的内涵介绍(22篇)、隐性知识的应用研究(62篇)、两种知识的转化(36篇)以及测量(21篇).

2.3.1 理论介绍

自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后,隐性知识就成为心理学、管理学一级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外语教育领域对隐性知识的研究相对较晚,早期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析以及两种知识的转化等方面.彭莲好论述了隐性知识的定义、特征及其分类,她认为,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难以言传的知识,还包括有助于人们作出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并非难以言明却没有言明的知识.隐性知识主要包含个体性、非正式性、非系统性、情境性、即时性、稳定性、整体性、文化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同时她将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认为,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感性隐性知识和理性隐性知识,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经验、技能、诀窍、直觉、灵感和权威辐射等方面[9].可以说,彭莲好对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很好的阐述,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加深对隐性知识的了解.

2.3.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

顾琦一(2005)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及其转化,包括无接口、弱接口和强接口[10].此后,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论述了二者之间的转化.曾永红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隐性语法知识的应用情况,分析表明隐性语法知识可较好地预测英语水平[11].杜小红认为,学习过程既有内隐特点也有外显特征,有意识获得的显性知识是隐性学习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隐性语法能力[12].陈亚平运用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提出了有意识的语言输出是显性知识作用于隐性知识发展的途径[3].陈斌蓉通过介绍与分析知识弱接口习得观,认为增加显性意识,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是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13].苏建红通过口头模仿测试与元语言知识测试,发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有很高的对应度,前者向后者的转化的总体比率较高[5].刘乃美、张建青构建了两种知识之间转化的途径,并提出了转化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社会化阶段、外在化阶段、组合阶段和内化阶段[14].

从以上学者研究结果来看,虽然早期学者对两种知识的转化存在争议,但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两种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者就转化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学界对于两种知识的转化程度却鲜有涉及,是不是转化程度越高越好还是适可而止,对于隐性知识过度显性化或显性知识过度隐性化的弊端未作深入探讨.

2.3.3 隐性知识的应用

9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隐性知识的研究逐渐从理论介绍转到应用研究.这一时期,学者更多关注的是隐性知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曾永红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32名高水平组和30名低水平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隐性语法知识的应用情况,得出了高、低水平组学生在隐性知识应用方面既有共性也有显著差异的结论[11].张人结合了当前英语语法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内隐认知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15].张宏武[16]、龙艳红[17]、曲泓颖[18]分别从语法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和职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隐性知识的应用.陈亚平、曹荣平通过分析二语习得领域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研究,创建了“外语课堂隐性语言知识构建模式”,论证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意识的言语输出是显性语言知识作用于隐性语言知识系统的途径和对教学的启示[19].

可以发现,学者这一时期的研究思路都是结合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等,阐述了隐性知识对于二语教学的作用,既有理论介绍也有实证研究,可以说成果丰硕.

2.3.4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测量

学界对两种知识的测量主要集中在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曾永红、白解红探讨了隐性知识的测试方法,梳理了口试、限时合乎语法性判断与口头诱导模仿法等三种测试隐性知识的方法,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各自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口头诱导模仿法是比较有效的测试方法[20].尽管如此,学界对两种知识的测量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其争论也会持续下去.

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多采用的是Ellis提出的测量原则:是否有时间压力.测量显性知识时,受试没有时间压力,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语法形式上,其手段主要有不限时语法判断和元语言知识测试等;测量隐性知识时,受试有时间压力,其关注点在意义上,其手段主要有口头任务和限时写作等[21].姜琳、陈锦[22]和曾冬梅、邵今是[23]分别利用书面纠错对英语冠词和一般过去时规则形式显性与隐性知识学习进行了探讨,其所用到测试显性知识的工具主要包括语法判断、看图写话和元语言知识测试等,测试隐性语法知识的工具主要包括口头模仿和限时语法测试等.

虽然Ellis提出的测量方法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难度,主要是时间不好把握,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不具备理论支撑,不同的实验者对时间的掌握也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别.因此,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科学的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借助CiteSpace这一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发文总量、学派特点和研究热点与趋势三个维度分析整理了近二十年国内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发展,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显性与隐性知识论文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2011年达到峰值,但近五年发表数量趋减;(2)目前两种知识的研究显现了四大学派,当然,他们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有交叉研究的学者;(3)当前的研究热点仍集中在两种知识的应用、转化与测量上,但转化的程度和科学的测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两种知识研究的热点及趋势,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拟对两种知识的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强化两种知识在学习中的使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与学,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教学中的使用,忽略了在学生学习中应用的研究,只有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两种知识的功能.

第二,探究更多的研究方法.目前两种知识的研究方法都集中在理论介绍,描述性比较多,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借助语料库等新型研究方法更是凤毛麟角,研究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第三,丰富研究内涵与外延,形成研究特色.从作者发文统计来看,目前该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还不够突出,还未真正形成研究特色.从学派研究聚类来看,隐性衔接研究还相对薄弱,关注的学者较少,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的语篇衔接功能还没有真正用到教学中去,还是处在初期理论探究阶段.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学者介绍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